第二章世界裝飾藝術1-2(2 / 3)

“裝飾藝術運動”影響了法國的建築、家具、室內裝飾和陶瓷、漆器藝術、玻璃器皿、金屬製品設計,還影響了法國的時裝設計和廣告設計。進入20世紀,巴黎成為世界時裝設計的中心,眾多的時裝設計家引導世界服裝發展的潮流。俄國佳吉列夫劇團的演出對法國的時裝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芭蕾舞劇《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異域情調、粗獷的舞蹈、豔麗的服飾使巴黎觀眾耳目為之一新。當時法國《時尚》雜誌撰文:“俄羅斯芭蕾舞藝術是毫不掩飾的粗獷、原始、熱情的新天地。將美麗、醜惡、貪欲、恐怖、歡樂、羞怯展現在同一個舞台上,它是維多利亞式的對立麵。維多利亞藝術隻是自我呻吟的記錄,這種文明缺少的恰是俄國人歌頌的自由。他們所表達的正是純潔、健康的異教色彩。”藝術評論家指出,俄羅斯藝術家所帶來的“粗野主義”,已把“莊重、典雅的音樂和維爾納式的歌劇擊潰”,“年輕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東方情調的舞台,因為《一千零一夜》的演出,一開始便展現了與他們相輩完全不同的生活情趣”。俄國舞蹈家在舞台上展現絢麗多姿的東方服飾、自然飄逸的裝束,顯示活動著的人體曲線的真實之美,輕薄透體的麵料勾勒出演員自然的身軀,豔麗的色彩對比強烈,加以金屬片、金銀線飾和刺繡點綴,更顯得熱烈而活潑,這一切產生了神奇的魅力。巴黎的時裝設計家保羅·普瓦列在俄羅斯芭蕾舞服裝的影響下,設計出“東方風格”的服裝。在東方式自然寬鬆的服裝中,傳統的緊身胸衣失去了意義,保羅·波瓦列創造出一種符合衛生、自然健美的替代物——乳罩。以後乳罩不斷改進,直到今天仍然是婦女必備的服飾用品。“東方風格”風靡一時,保羅·普瓦列的服裝設計象征著20世紀最初的10年,人們有時便用他的名字來稱呼那個時代。可可·夏奈爾則是繼保羅·普瓦列之後法國又一傑出的時裝設計家。這位出身社會底層的女性,由經營小小的帽子商店起家,發展到世界著名的時裝公司。到20年代中期,夏奈爾已經享譽全球,成為時裝界的“女王”。她設計的簡潔、大方,充滿朝氣的女性服裝,與保羅·普瓦列華美、奢侈的設計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夏奈爾的時裝設計采用誇張的飾物配件,在當時形成了流行的特色。30年代夏奈爾應邀前往美國為好萊塢電影明星設計服裝,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傳播,夏奈爾的時裝設計傳遍了世界。在巴黎,夏奈爾成為社交活動的中心,許多具有世界影響的藝術家如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佳吉列夫、海明威、雷諾阿、達利等人都成了她的摯友,夏奈爾的設計影響了藝術發展的潮流。此時日益增多的社交活動對於時裝設計提出了越來越多和越來越高的要求,時裝設計和飾物設計又促使社交活動廣泛開展。20世紀30年代法國的時裝設計和飾物設計空前繁榮,不少設計家把“裝飾藝術運動”的設計風格如古埃及和東方國家的裝飾風格應用到各種項鏈、手鐲、耳環、胸針、戒指、領帶扣和袖扣、腰帶等飾物的設計當中。在20年代30年代,法國出現了一些卓有成就的飾物設計家,像傑拉德·薩托茲采用昂貴材料的仿效機械幾何圖案的複雜的飾物設計,勒列·拉裏克吸收歐洲古典藝術、東方藝術和現代藝術營養的富於想象的飾物設計等等。勒列·拉裏克還是一位著名的玻璃器皿設計家。

時裝設計和飾物設計的發展導致時裝和飾物出版物的增多,像《高貴品味》、《今日時裝》、《藝術》、《品味》、《美觀》、《典雅家居》、《時裝》等都是當時具有很大影響的出版物。隨著時裝出版物的增多,時裝插圖也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眾多的法國時裝插圖都具有裝飾藝術風格。在巴黎和波爾多,不少藝術家從事繪畫和廣告、海報和製作。尤其是在號稱“花都”的巴黎,都市的奢靡生活反映在法國藝術家和設計家的作品當中。活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圖洛茲-洛特雷克已經在廣告和海報設計上作出了巨大的成就,20世紀30年代的許多巴黎畫家都從事裝飾繪畫的創作,像羅伯特·德勞內、索尼亞·德勞內和凡·東根等人,都在這一領域享有盛譽。在波爾多則有塔瑪拉·蘭比卡為代表的“波爾多派”的畫家,他們創作出了不少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繪畫、廣告、海報和平麵設計作品,其中畫家安德烈·洛德在接受裝飾藝術風格影響的同時,還受到了當時流行的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藝術的影響。在眾多的裝飾藝術風格的畫家當中,來自日本的畫家藤田嗣治的畫風令人注目。藤田嗣治於1913年來到巴黎,成為“巴黎畫派”的重要成員,與莫格裏阿尼、蘇丁、畢加索等人一起從事現代藝術活動,在當時的法國畫壇,藤田嗣治以他融合東西方藝術的風格而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色。他在從事繪畫創作的同時,設計了大量的廣告、海報和平麵設計作品。他還采用裝飾藝術的風格為巴黎大學設計了壁畫。30年代藤田嗣治在巴黎的活動,對於“裝飾藝術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藤田嗣治返回日本,並且參加了宣揚日本軍國主義的“聖戰美術”的活動,創作了許多頌揚侵略戰爭的繪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藤田嗣治於1949年再次來到法國,並且在1955年取得法國國籍。晚年他為法國的教堂製作了不少以宗教為題材的壁畫。藤田嗣治是為數不多的在西方取得成功的東方藝術家當中的一位。像藤田嗣治這樣的東方藝術家所帶來的東方藝術風格,影響了20世紀前期法國的裝飾藝術。

奧地利和德國的裝飾藝術

在20世紀初年眾多的“新藝術運動”設計家當中,奧地利“維也納工場”設計家的活動對於20世紀裝飾藝術設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維也納工場”於1903年由設計師約瑟夫·霍夫曼創立,這個團體的藝術家和設計家與當時德國和奧地利的“分離派”藝術有著密切的聯係。“分離派”藝術家和設計家標榜與當時的主流藝術分離,強調發展實用美術包括裝飾藝術。1897年他們舉辦第一次“分離派”展覽,展出探索新的藝術風格的作品,新的風格表現出一種聯係手工藝時代設計與工業化時代設計的傾向。通過“維也納工場”的設計家同歐洲其他“新藝術運動”團體的一些設計家的活動,把19世紀晚期富有變革精神的設計與20世紀設計更為激進的發展結合起來。“維也納工場”藝術家和設計家的活動遍及許多領域,其中包括繪畫、雕塑、建築設計,印刷、陶瓷、家具、時裝和紡織品、珠寶設計等等。“維也納工場”藝術家和設計家接受了19世紀流行的“整體藝術”觀念的影響,要求把藝術和設計的所有方麵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一理想在建築由霍夫曼設計、“維也納工場”負責建造的比利時布魯塞爾“斯托克雷宮”的建築、內部裝飾和陳設中得到充分的實現。約瑟夫·霍夫曼接受建築的主人阿道夫·斯托克雷的委托,在大廳使用了大量的大理石和柚木木材等昂貴材料,采用維也納工場的裝飾設計手法。1905年至1908年間,“分離派”藝術家古斯塔夫·克裏姆特為建築設計了馬賽克鑲嵌牆麵裝飾,充分顯示出“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的風格。從斯托克雷宮的裝飾藝術設計可以看到當時奧地利具有前衛傾向的設計家試圖將裝飾藝術統一在建築設計當中的努力。

“維也納工場”藝術家和設計家最初主要接受英國“藝術和手工藝運動”的影響來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尤其是科羅曼·莫澤和霍夫曼的作品,表現出造型簡潔、注重幾何形和直線的運用的特點,與查裏斯·麥金托什和英國“格拉斯哥派”的設計風格有著密切的聯係。由科羅曼·莫澤1903年設計的木箱裝飾,采用了貴重的木料和其他裝飾材料,幾何線條表現出強烈的裝飾意念,多樣的表現手法產生了豐富的裝飾效果。本世紀初年在維也納沙龍十分活躍的瑪修德·弗羅格女士穿著由約瑟夫·霍夫曼設計華麗的服裝,站在由科羅曼·莫澤設計的櫥櫃前。服裝和櫥櫃裝飾表現像克裏姆特繪畫那樣的裝飾風格。1905年約翰娜·馬利亞·霍爾曼設計的帶有象牙附件的烏檀木和柚木餐櫥。從餐櫥上頭戴鮮花、身穿阿拉伯裝飾圖案長裙的姑娘形象和餐櫥的造型結構可以看到與“維也納工場”幾何裝飾的聯係。到1907年莫澤離開了該小組之後,在卡爾·奧托柴契卡和貝特霍爾德·洛夫勒和其他藝術家的推動下,一種完全不同的、更加華麗的、更加富有裝飾性的風格發展了起來。達戈貝特·佩伊在1915年擔任工場的經理以後,這種風格上的變化趨勢進一步得到加強。1910年維也納工場絲織物圖案設計的水彩樣本和1912年奧地利維也納工場的紡織品設計,反映出由前期科羅曼·莫澤和約瑟夫·霍夫曼單純的裝飾風格向達戈貝特·佩伊的繁複的裝飾風格的轉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間,“維也納工場”的大多數產品迎合的是奧地利上層社會的富裕階層,雖然維也納工場與製造工業,特別是在壁紙和紡織領域裏也建立了重要的聯係,但是為少數人服務的“精英主義”傾向卻有增無減。工場許多成員覺得大工業生產與藝術家應有的中心地位是相衝突的,因而不願意多去了解工業生產的意義。將“維也納工場”與幾乎同時出現的“德意誌製造聯盟”相比較,“德意誌製造聯盟”更加具有工業化的傾向。在1914年之前的幾年,“德意誌製造聯盟”的成員曾就“藝術個性”與“工業生產標準化”各自的優劣展開過激烈的辯論,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推動了德國的產品設計從傳統手工藝中脫離出來,走向與大工業機器生產相一致的現代設計。在經曆了一連串的財政問題和機構重組之後,“維也納工場”於1932年解散。工場解散之前便受到了評論家如阿道夫·洛斯等人越來越多的批評。洛斯是一位奧地利建築家和設計師,他極力提倡實用功能的理論,對於維也納“分離派”運動表示極大的不滿。洛斯反對“維也納工場”追求裝飾的傾向,對於“德意誌製造聯盟”中注重藝術的傾向也持否定的態度。1908年洛斯寫出《裝飾與犯罪》一書,宣稱:“文化的演進與裝飾從有用物品中的去除同步。”他覺得“德意誌製造聯盟”在繼續推進藝術家的事業,也就是還在推行實用藝術和裝飾的觀念。在他看來,裝飾基本上與現代生活沒有任何關係。因為物品有用與否很自然地是由它們的功能所決定的。對他來說講究裝飾的現代人“要麼在文化上是個落伍者,要麼就是有什麼毛病。”由於“維也納工場”後期占主導地位的是一些女藝術家,她們當中許多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維也納實用美術學院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她們的裝飾過分華麗的作品給貶低她們的男性批評家以極好的機會。洛斯強調功能、反對裝飾的理論與幾位同“德意誌製造聯盟”工業化傾向具有聯係的設計家的作品一起,為20世紀的現代設計的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