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裝飾藝術1-3(1 / 3)

第二章世界裝飾藝術1-3

美國的裝飾藝術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在美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不僅沒有遭受戰爭的破壞,反而通過售賣軍火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當時的美國經濟繁榮,財力充足,到處建造高樓大廈,普遍采用豪華、精致、富麗的室內裝飾——像在車站、圖書館、大飯店、戲劇院,住宅區、辦公樓等處所見到的裝飾那樣。尤其是紐約這樣的都市,伴隨著大企業、百貨公司的出現,夜總會、音樂廳、歌舞劇院和電影院也造成了繁華的景象。但是社會生產能力的提高並沒有帶來普遍的設計革新,同許多歐洲國家的情況一樣,當時的美國設計廣泛采用各種裝飾手法,占王導地位的依然是改頭換麵的傳統風格。像1902年美國紐約布法羅·伯格公司生產、由查爾斯·達拉·辛普森設計的“吉普賽女郎”壁紙。采用小說插圖的形式,女郎麵部采用黑色勾線,頭發采用藍色勾線,使整體出現明朗的色調,壁紙設計借助美國雜誌的宣傳而得到流行。《美國香水雜誌》1910年1月號封麵設計,用凸起的圖案展示出香水包裝盒展開的平麵,體現出阿拉伯的裝飾藝術風格與“新藝術運動”結合的特色。20世紀初年著名的“薩萬·迪·拉姆什”牌肥皂包裝設計,反映設計家對於異域裝飾藝術的興趣,這種具有埃及風格圖案的包裝設計促進了商品的銷售。“新藝術”運動則有像路易斯·康福特·蒂法尼這樣優秀的藝術家的玻璃裝飾製品。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典主義建築在美國流行,而1893年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更促使傳統風格泛濫。當時兩位美國富有變革精神的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對這種現象提出了批評。他們指責這種設計讚頌的往往是歐洲過去時代的文化,並沒有表達美國的民主精神。路易斯·沙利文作為20世紀初年最負盛名的建築家,提出了“形式服從功能”的原則,並且在設計實踐當中努力體現這一原則。他和其他“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家建造了許多摩天大樓,勾畫出了20世紀美國商業建築設計的圖景。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則是繼路易斯·沙利文之後另外一位傑出的美國建築家。自20年代他離開沙利文的建築事務所自己開業以後,他的工作一直持續到50年代。數十年時間當中,賴特作為天才的設計家在20世紀初修建了大量“草原式住宅”,因而形成了“草原學派”。1923年他設計的日本東京帝國飯店,其結構“像船浮在海麵上”,經受住了1926年日本的大地震。東京帝國飯店使日本建築由傳統的木結構向磚石結構轉變,吸收西方建築的經驗,但又沒有喪失日本的文化特色。日本東京帝國飯店設計是日本建築史、甚至是世界建築史的重大事件。1967年11月該建築開始拆除,1968年初解體工程最後完成。賴特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建築設計作品。1935年至1937年賴特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附近“流水別墅”的設計,這是20世紀世界建築設計的經典之作。 流水別墅建在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建築物伸出在溪流和瀑布的上方,人工與自然,建築與環境融合在一起,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20世紀的起初幾年,大量采用學院派古典主義風格成為美國許多城市建築和室內設計的共同特點,設計家努力學習歐洲各個曆史時期的裝飾手法,借用不同的裝飾形式。從1913年紐約渥爾沃斯大廈哥特式的外觀細節處理,到許多富有家庭住宅建築的外形和內部對意大利文藝複興、英國喬治統治時期和伊麗莎白時代、18世紀的法國風格、學院派巴羅克風格以及其他種種裝飾風格的模仿和借用。各種裝飾和家庭用品雜誌的大量出版也推動了傳統裝飾品味和審美情趣的流行,以滿足社會中上層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的豪華飯店在20世紀初期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在紐約那樣的城市更修建了大量的飯店。這些飯店展示出不同的裝飾風格。1904年至1909年間設計建造的紐約百老彙阿斯特飯店便體現出了當時流行的“折衷綜合”手法。飯店的室內裝飾各呈特色:意大利龐貝風格的台球室、北歐弗拉芒風格的吸煙室、德國文藝複興風格的獵屋、美國印第安式的烤肉餐廳,客房則具有東方風格,還有幾間“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房間。1910年設計建造的位於紐約麥迪遜大街的裏茲-卡爾頓飯店則可以看到一種較為簡潔的新古典主義裝飾風格。都市裏的富人是各種消費場所進進出出的常客,他們希望在設計中反映出像英國愛德華時代那樣富足豪華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當他們在棕櫚庭園中飲茶的時候。棕櫚庭園幾乎成了當時豪華飯店必有的場所,最富麗堂皇的要數1907年設計的紐約布雷茲飯店的茶室,由亨利·傑尼文·哈登波茲設計。它模仿倫敦卡爾頓飯店的茶室,建有玻璃屋頂、大理石圓柱子、鏡子陳設,采用了各種古典風格的室內裝飾。地毯上的繁複的植物花紋,與通過彩色玻璃明亮斑駁的光線相映成趣。

劇院設計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美國裝飾風格的多種發展方向,這個領域裏最成功的建築師是赫茨和塔倫特。兩人都是美術學院的畢業生,1903年他們為紐約新阿姆斯特丹劇院所進行的設計和1908年為紐約日爾曼劇院所作的設計展現出強烈的“新藝術運動”風貌。日耳曼劇院的室內設計是與著名的“新藝術運動”設計師阿方斯·穆哈合作完成的。1911年,赫茨和塔倫特受到北非摩爾人藝術的啟發,采用象牙、綠鬆石和金色赤陶材料為紐約女神樂廳進行設計。當時流行的“主題餐廳”設計,更使設計家得以自由地運用各種裝飾手法。著名的“羅馬花園”餐廳1907年由亨利·埃爾金設計。在主餐室設計家試圖營造古羅馬龐貝城的氣氛,采用了許多羅馬雕塑和建築裝飾,人工照明製造出想象中的夜空,夜空下各種各樣的植物在生長。對於單一主題不滿足的顧客還可以到埃及餐廳裏去享用飯菜,在那裏,設計家創造出一種更加古老文明的環境。這種“追求效果的裝飾”被認為過於直接而略顯粗糙,像1903年建成的“月神園”和1904年建成的“夢之地”,各種風格的亭閣雜亂地混合在一起,意大利威尼斯的裝飾風格、英國都鐸王朝時代的裝飾風格、還有東方日本、印度古代的裝飾風格爭奇鬥豔,設計家的目的便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為了讓公眾更多地領略這種“追求效果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