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擁有為數眾多精通裝飾工藝的技師,他們能熟練地將設計家的意圖變成生動的現實。作為大規模移民的一部分,這些技師中的許多人從歐洲,特別是從意大利來到美國,移民過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種各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裝飾部件都可以按照用戶的要求設計和製作出來,用戶還可以通過成品目錄選擇購買現成裝飾用品,技師根據顧客的需求提供由纖維石膏、赤陶和壓花木料製成的精巧的裝飾品以及各式各樣裝飾性磚瓦材料。盡管壁紙受到賴特這樣一些富於變革精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藐視,卻表現出了當時美國裝飾藝術眾多的風格。室內裝飾則流行在房間牆壁上部貼起絨粗呢的作法,同樣流行的還有用壁紙鑲邊,鑲貼在門窗、壁爐等處的周圍,也可以做成牆麵安裝照片、鏡子或裝飾的板塊。壁紙圖案和室內的窗簾、床罩和其他裝飾品上的圖案相互輝映,以獲得統一的裝飾效果。在20世紀初期的美國,盡管有一些富於變革精神的的理論家和設計家力圖改變自19世紀以來的裝飾藝術、尤其是傳統的裝飾藝術泛濫的狀況,當時流行的依然是與歐洲大陸同樣的各式各樣的裝飾。洛斯、穆特休斯和其他設計家改變過多的裝飾設計、強調設計必須符合工業化批量要求的努力在美國並沒有獲得成功。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當中表現出來的雜亂的裝飾風格表明了當時的美國沒有哪一種風格占據了主導地位,盡管曾經出現過幾次某種風格流行的現象。大西洋兩岸的美國和歐洲,同樣在賓館、餐廳、劇院和電影院以及私人住宅的裝飾中采用雜亂的裝飾風格。設計師廣泛參考不同地區、不同曆史文化的各種裝飾藝術,根據不同的顧客需求、不同的環境條件、采用不同的手法來表現異國的情調、表現新奇的觀念,顯示享受者的社會地位、教養、高雅、富足和穩定。但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裝飾藝術正走向批量生產,而不再是手工藝人的單獨勞動。在流通量很大的雜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事實,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各種產品目錄裏也可以感受到這一事實。
1925年巴黎“世界裝飾藝術展覽會”為一種現代的,完全非曆史的裝飾風格提供了重要的靈感的來源,“裝飾藝術運動”取代了流行的“新藝術運動”,開始在歐洲大陸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美國沒有產品參加這次展覽,政府的貿易部委派了一個由百餘名代表組成的調查團,由美國博物館聯合會主席查爾斯·理查德率領前往歐洲考察,調查團成員來自藝術學院和工廠企業,希望通過考察了解歐洲設計的最新狀況。“世界裝飾藝術展覽會”給美國調查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把法國裝飾藝術設計介紹給更多的美國公眾,1926年理查德將從巴黎“世界裝飾藝術展覽會”購買的織物、瓷器、玻璃器皿、家具等樣品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其他幾個博物館展出,同時還組織了一係列關於現代裝飾藝術的研討會。在展覽的推動下,來自歐洲的裝飾審美趣味很快風靡美國,美國的大商店裏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商品十分走俏。在這樣的氛圍當中,1928年美國兩家重要的百貨公司舉辦了裝飾藝術設計的展覽。一個是馬西公司主辦的展覽,不少美國設計家和歐洲設計家在展覽中展出自己設計的作品,另一個是羅德和特雷列斯公司在紐約主辦的“法國現代藝術展”,展出了美國和法國的設計家設計的室內裝飾作品,這兩次展覽吸引了大批觀眾,雖然展品相當出色,但是大多數價格昂貴並且不適於大批量生產。
在“裝飾藝術運動”的影響下,美國的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舞台美術設計、家具設計、裝飾繪畫等都出現了新的麵貌。尤其是建築設計,引導了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和日用品設計和壁畫、雕塑的發展,這一點與法國的裝飾藝術設計主要集中在豪華的日用消費品有所不同。美國的裝飾藝術風格設計既接受了法國和歐洲大陸的影響,又混雜了美國大眾藝術和通俗文化的內容,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麵貌。紐約是20世紀初建築設計發展最快的地區,像1929年設計建造的斯圖華特公司大樓這座售賣婦女用品的商店建築,便采用了許多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以獲得巴黎的百貨公司那樣豪華絢麗的效果。1929年斯羅格和羅克德斯設計的查寧大樓內外部修建都采用了複雜裝飾工藝,大廳以大理石和青銅為材料的裝飾設計尤其使人印象深刻。上圖紐約查寧大廈,用鐵與青銅製格柵欄設計。“摩天樓”建築為裝飾藝術設計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設計作品的歐洲趣味濃厚,種種幾何圖形如鋸齒形、閃電形和爆炸狀的線條組合在一起,充滿了活力、速度和運動的力量。20年代30年代各種鹿的紋樣在美國和歐洲國家的設計作品中廣泛出現。1931年格裏高裏·布朗設計的帶有躍鹿、山丘和樹林圖案的亞麻織物。此外像1936年哈羅德·霍爾德溫設計的帶有韁繩與奔鹿圖案的餐具,1925年由威爾海姆·漢特·迪特裏茲設計鹿形鐵吊燈,都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
由威廉·凡·埃倫在1928年開始設計、1931年建成的“摩天樓”克萊斯勒大廈則可以說是是美國裝飾藝術風格建築設計的紀念碑。建築物閃閃發光的金屬尖頂高聳入雲,屋頂不鏽鋼包層的幾何造型,螺旋形的淺浮雕裝飾,以及象征汽車車輪的建築中部裝飾都在讚頌了他的主人、汽車製造業巨頭瓦爾特·克萊斯勒。大廈一樓則有更多的裝飾,如進門的幾何金屬圖案,大廳有以交通為主題的裝飾壁畫,淺黃色和紅色的大理石牆壁護麵、用非洲木材作成的花形圖案裝飾的電梯門和電梯內壁等等,營造出富麗堂皇的氣氛。以紐約州的別名“帝國州”命名的“帝國州大廈”由蘭博和哈默建築事務所在1929年設計、1931年建成,號稱102層、高380米。直到1974年110層、高441米的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建成前,“帝國州大廈”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建築,從外觀到內部的裝修都具有強烈的裝飾藝術特色。1930年至1939年建成的另一座摩天大樓“洛克菲勒中心”則是30年代美國裝飾藝術設計的代表作。中心坐落在紐約曼哈頓區第五大道上,是占地約九萬餘平方米的商業建築群。主要建築有19座大樓,其中包括寫字樓、劇院、音樂廳、餐館、商店、小型花園、下沉式廣場等。最高的大樓是被稱為“無線電城”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大廈(RCA),70層,高260米。中心的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壁畫、雕塑、家具陳設、牆麵裝飾,以及電梯的內外部裝飾……乃至建築物外部的廣場設計,都具有既統一又豐富的特點。在洛克菲勒中心工作的有7、8萬人,每天來到這裏的人數超過20萬。作為一座集辦公、商業和娛樂於一處的“城中之城”, 洛克菲勒中心迄今仍然是紐約的重要公共活動場所,尤其是“無線電城”內的音樂廳,更充分顯示出裝飾藝術的獨特麵貌。作為30年代紐約城市發展的標誌,洛克菲勒中心采用了前所未有的藝術裝飾設計,建築外部雕塑則以裏羅·拉維爾川設計的古希臘、羅馬傳說中的大力神“阿特拉斯”為代表。他還設計了大廈主進口的立麵裝飾,裏羅·拉維爾設計的建築立麵裝飾,裝飾帶表現貿易的帆船、古代的建築、貿易之神墨丘利和世界各地的人群……以此象征世界商業、工業、技術和藝術的交流。裝飾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古代埃及和亞述的風格。裏羅·拉維爾為無線電城大樓東麵主入口世界的玻璃浮雕,表現出光和聲律動的主題。此外西爾德斯·梅爾設計的以音樂、戲劇和舞蹈為主題的大門裝飾,保羅·邁西普在下沉廣場設計的雕塑等都各具特色。洛克菲勒中心的裝飾藝術設計集中了當時美國最優秀設計家的智慧,而以“無線電城音樂廳”最令人炫目。主持音樂廳設計的唐納德·戴斯基曾參觀巴黎“世界裝飾藝術展覽”,回國以後在紐約進行了一係列的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嚐試。唐納德·戴斯基1930年設計的桌椅和台燈,反映出與歐洲裝飾藝術的聯係。台燈上的裝飾則具有未來主義的設計風格,表現出科學幻想的色彩,這種設計傾向到1939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表現更加充分。為了完成無線電城音樂廳的設計,唐納德·戴斯基組織了眾多的設計家共同參與,唐納德·戴斯基設計的有煙草圖案的壁紙,羅特·瑞弗設計的具有立體主義藝術風格的“爵士音樂”圖案地毯。雅奧·庫尼阿什設計了音樂廳的女用化妝室。斯達特·戴維斯設計的是底層大廳吸煙室的壁畫和女人化妝室裏的花型牆壁裝飾,赫瑞·瓦倫·波爾則從事瓷器設計,雕刻家威廉·佐拉西則創作了雕塑《舞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