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裝飾藝術1-3(3 / 3)

裝飾藝術風格對於美國的其他城市包括首都華盛頓特區也產生了影響。羅斯福總統“新政”時期,隨著華盛頓城市迅速發展,裝飾設計日漸流行起來。裝飾設計除了被大樓、公寓等建築采用外,政府的辦公樓也顯示了這種麵貌。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從紐約、華盛頓,到洛杉磯、舊金山,“裝飾藝術風格”在不斷地傳播和發生變化,當地的一些裝飾風格像印地安裝飾藝術也融入其中。諾曼·貝爾·吉迪斯1927年曾為紐約的商店作櫥窗設計。洛杉磯的建築裝飾設計則采用明亮的上釉玻璃磚,表麵裝飾的圖案顯示出速度、運動和交通的現代社會的圖景。在布拉克百貨公司由赫爾蒙·沙奇設計的壁畫描繪飛機、遠洋輪輪、汽車、火車機頭和飛船,表現出對於現代社會的讚頌。裝飾藝術設計關於速度和交通的主題直到下一個10年中仍然起著主導作用。“流線型”設計開始興起,在洛杉磯這種建築風格的代表作是1936年由羅伯特·德瑞設計的可口可樂工廠。整個工廠被設計成為光滑圓潤的、遠洋輪船般的形狀,有旗杆和標誌,豪華的、具有流線形外觀的跨洋貨輪是那個時代的形象,是30年代美國文化的體現。30年代在佛羅裏達州邁阿密海灘掀起了建築和裝修的熱潮。海灘成為人們度假地點的理想選擇,為適應度假和旅遊的需要,海灘邊修造了大量的商業性建築和公寓住宅建築,建築的裝飾圖形多來自自然界的生物,最常見的有火烈鳥、鵜鶘、蒼鷺,還有不少赤裸的人體形象。

30年代美國的建築裝飾設計多以幾何造型和各種圖案裝飾為主題,跳躍的羚羊、扁平的花環、以植物形狀和噴泉形狀抽象變化而成的裝飾遍布全國的建築物。紐約摩天大樓的室內外設計、電梯鋼架的金屬結構、大理石地麵的幾何圖案,以及鍾表,燈具和其他配件等等都逐漸脫離了法國的“裝飾藝術運動”設計風格,有了美國本土的特色。當時美國的紡織品設計總的來說風格比較保守,盡管其技藝很高,正如他們在家具設計的同行一樣。他們大量銷售傳統風格設計的產品以滿足購買者的需求,留一小部分給設計家嚐試進行現代風格的設計。到30年代初期,美國紡織品設計也出現了濃重的歐洲風格,地毯設計受到了德國設計和法國設計的啟發,而像羅特·瑞弗這樣更加激進的設計家則大膽地探索現代風格的設計,這位20年代在巴黎進行藝術活動的設計家以牆紙和地毯設計而聞名。羅特·瑞弗曾長期在紐約著名的裝飾公司斯魯爾公司擔任設計顧問,作品明顯表現出立體派風格的影響。真正使美國的裝飾藝術設計發生重大變化的是“好萊塢風格”的流行。1929年至1933年世界的經濟危機造成了西方社會的大恐慌,能夠使人忘卻現實、減輕壓力的隻有“好萊塢”這個“夢幻工廠”生產出來的電影。30年代美國電影業大發展,電影院的裝飾設計也具有美國的特色。歐洲“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的設計風格、美國本土的印地安人藝術風格、美洲阿茲台克文化和瑪雅文化的風格,以及古埃及和遙遠的東方中國的藝術風格,都被誇張地運用到電影院的裝飾藝術設計當中來。這種製造夢幻氣氛、混雜的、誇張的電影院設計與“好萊塢”電影的風格是一致的。像洛杉磯好萊塢大街上著名的“埃及劇院”,同一條街上的“中國劇院”,都是將異域風格、歐洲裝飾藝術風格和美國本土風格結合在一起的“好萊塢風格”的典範。“好萊塢風格”在30年代傳入歐洲,影響了歐洲的電影院設計。如英國著名的奧迪安連鎖電影公司屬下的眾多影院便采用了“好萊塢風格”的裝飾設計,從而吸引了無數的歐洲觀眾。這種接受歐洲裝飾藝術設計風格的影響、加以改造又回過頭影響歐洲設計的作法,以後在50年代的美國設計當中還可以得到更加明確的印象。正是這種民主化、大眾化、通俗化、商業化的轉變,使20世紀後半期西方的裝飾藝術脫離了傳統的精英主義的傾向而走向社會的各個方麵,成為為社會最廣大消費者服務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