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裝飾藝術3-1(3 / 3)

“孟菲斯”工作室設計影響廣泛,工作室曾在英國、加拿大、去國、以色列、日本、斯堪底納維亞半島國家、瑞士、聯邦德國和其他一些地方舉辦展覽,國際傳播媒介對這些展覽給予了充分的報道。在“孟菲斯”工作室設計的影響下,許多西方國家的設計師和製造商也在設計中注重裝飾藝術的應用,在文化、語言和象征符號方麵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和嚐試,並且將成果積極運用到市場銷售之中。“孟菲斯”工作室的設計風格很快就變得容易辨認、為消費者所認同。大到電視機、小到冰淇淋包裝盒,“孟菲斯”工作室的裝飾設計應用到了各種各樣的產品上麵。在像“孟菲斯”工作室那樣一些後現代主義的設計家和建築家的作品中,裝飾有了特殊的意義,設計家力圖通過裝飾使建築設計和產品設計具有更加強烈的吸引力。到了80年代晚期,在各式各樣、越來越多的消費品上,在營銷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雜誌封麵和電視節目當中,後現代主義設計隨處可見。對外在形式的關心遠遠超過了對實質內容的關心。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采用各種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遺產的材料來不斷豐富他們的裝飾藝術寶庫,對於這些材料的原有含義卻毫無興趣、毫不理解,80年代許多後現代王義設計家也和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一樣,他們將20世紀前期流行的各種裝飾風格隻看作是為了達到某種效果的材料,隻是追求某種形式上的相同,卻從不試圖去表達彼此所具有差別、從不努力去表現內在的意義,一切表麵化了,都是為了追求某種感覺而已。戴維·迪斯戴爾80年代設計的彩色鋁製野餐餐具,盡管手柄的接口處顯示了產品的工藝特色,但更多的是通過材質、色彩和造型來表現後現代主義設計的理念。英國設計家海倫·利特曼織物設計的北極熊、座鍾和花卉圖案吸收了多種的裝飾風格,具有80年代折衷主義設計的麵貌。在英國這種產品曾被大批量生產製造。它參照古典的設計風格,有著多樣化的裝飾效果,但是與傳統設計相比又充滿陌生冷漠的感覺。詹森·波倫80年代為美國廠商所作的具有芬蘭裝飾藝術風格的織物設計,體現出對於傳統裝飾風格的新的闡釋。漢斯·霍雷80年代設計的節日瓷餐具,裝飾風格與許多後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作品部具有密切的聯係。羅伯特·文丘望80年代設計的薄板製成、布滿文丘裏特有的裝飾花紋、因而被稱為“文丘裏桌椅”的家具。

盡管後現代主義設計家所進行的裝飾方麵的試驗已經豐富多彩,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種稱為“高科技”的設計風格仍然得到了人們的喜愛。這種強調工業技術的、以科技為導向的設計風格據說由“高雅品味”和“技術”兩個詞組合而成。它來自1978年兩位美國作家朱安·克朗和蘇珊·斯萊辛所寫的《高科技》一書。“高科技”設計既是一種強調技術的設計,又是一種注重“品味”的設計,這一詞語因在西方世界魔幻般樹起了緊跟科技發展的時代形象而風靡一時。“高科技”設計吸收了美國紐約曼哈頓高層住宅的都市建築風格,將工業環境中的技術特征引進建築設計和產品設計,使公共環境和個人生活空間都具有工業技術造成的麵貌。在市場銷售的印刷精美的雜誌中、報紙的彩色副刊中、甚至在《住宅目錄》中,“高科技”設計都成為一大特色。在特倫斯·康蘭的住宅目錄裏,“高科技”被描述為“反映居室裝飾工業化風格的新的設計手段”,表現為用打了孔的薄鋼板製作的組合家具,膠版印刷的壁紙、牆壁上的裝飾和室內的織物設計等等。人們采用工業製造成型的組合部件調配安裝,以創造出具有個性的、富有時代感的、產生技術美學效果的居住環境。這種把工業技術風格改變成為商業流行的風格其實並不新鮮,早在30年代40年代查爾斯·伊麥斯在加利福尼亞的建築設計以及其他的一些設計中早已出現,但是作為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出現的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高科技”設計卻是一種可以直接走向市場的、流行意識很強的設計潮流。“高科技”設計將現代主義設計中的技術成分提升、並且加以誇張的處理,形成了一種符號的意義。通過“高科技”設計,普通的工業結構、機械部件被賦予新的美學含義。一位英國評論家這樣評論“高科技”設計:“‘高科技’之所以有意思,很大的原因是由於它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許多高度專門化的工業產品的美,有時候這點是很有成效的,如萊維設計的斜紋工裝褲,原本是為工廠的工人設計的,以後卻成了大眾普遍的穿著。但是有時候這種方法卻十分荒謬,就像在倫敦市中心開摩托車一樣:浪費汽油、冬天冷、兩腿容易感受風濕、車後還冒出陣陣黑煙。”

“高科技”設計首先在建築設計中出現,英國建築家裏查德·羅傑斯和意大利建築家列佐·皮亞諾設計的巴黎“蓬皮杜藝術和與文化中心”便是“高技術”設計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於1977年建成並對外開放。“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位於巴黎老市區的街道,包括圖書館、美術館、工業美術中心等,設計家打破常規,將這座藝術與文化建築設計成化工廠的模樣,6層樓的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部懸掛在建築物的立麵上,並且塗飾紅色綠色等鮮豔的色彩。建築家有意將中心設計成為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內部則是寬敞的無阻攔的廣闊空間,室內布置可以靈活自由地變動。“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建成以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作為法國國家的文化和藝術中心,建築矗立在具有悠久曆史文化傳統的巴黎,每天有成千上萬的觀眾出入其間,像這樣“工廠似的怪物”人們一時難以接受是必然的事情。但是“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也與1889年建成的埃菲爾鐵塔、1983年至1993年美國建築家貝聿銘設計的巴黎羅浮宮大金字塔、1989年為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由約翰·奧托·凡·斯普瑞克森和保羅·安德魯設計的巴黎“德方斯大拱門”一樣,作為新的設計風格、新的美學觀念的象征最終得到了承認,並且一時形成風氣。奈傑爾·科茨和伊瓦·吉裏科納等設計師所進行的從倫敦到東京的連鎖零售商店的內部設計,便是“高科技”設計在室內裝飾設計領域裏成功的範例。裏查德·羅傑斯還設計了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大樓。1978年動工、1986年建成由羅傑斯設計的位於倫敦金融區中心的勞埃德保險公司大樓構架繁複,多棱角的立麵、隔層的變化,猶如一座宏偉的工廠建築,與周圍環境和建築物保持協調,又注意到室內的使用,采光設計表現現代化建築的工藝特色,建築物最外麵兩層采用鋼化玻璃,材料按照要求軋製而成,室內的人工照明被鋼化玻璃反射,牆麵變成了發光體,產生出柔和的光線。這兩座大型建築都采用了充分暴露建築的技術結構的設計方式,將工業構造作為建築的基本語言運用到這兩座造價昂貴、裝飾豪華的建築物當中,使普通的工業技術部件成為新的設計美學符號。裏查德·羅傑斯1986年至1987年為法國一家商業中心所作的設計,充分利用了工業科技的材料和手段。

歐美許多國家社會富裕階層經常光顧的時髦的俱樂部、餐廳和其他一些公共場所也都受到了“高科技”裝飾設計的影響。一些設計家將“高科技”設計運用到產品設計當中、尤其是家具設計當中。如德國建築家、設計家安德裏斯·威柏設計的不鏽鋼家具,羅德尼·金斯曼設計的鋼管家具,意大利建築家、設計家馬利奧·波塔、布魯斯·勃迪克和英國建築家、設計家諾爾曼·福斯特設計的許多具有“高科技”風格的家具,都具有代表的意義。一些小型產品設計也可以看得到“高科技”風格的影響,如1981年3月在倫敦開張的“宇宙之家”和“實際風尚”兩家商店裏售賣的商品,不少便采用了這種新的設計風格。這些設計突破了“藝術”與“設計”、“技術”與“設計”的分界,從而實現了“設計=文化”的理論構想。

7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設計以新的形式再次在西方裝飾藝術領域中表現出來。“新浪潮”設計在平麵設計領域表現尤其突出,從事印刷製版設計的設計家重新認識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從“風格派”、構成主義到“新活字印刷”的前衛藝術,積極吸收現代主義設計的營養,創作出一係列新的設計風格的作品。美術創作為豐富印刷設計的手法起了重要作用,在許多頗具新意的唱片套封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和招貼畫設計中可以看到這種趨向。流行雜誌、尤其是英國最重要的《I-D》和《臉》兩本雜誌特別表明了這方麵的潮流。特裏·瓊斯1980年創辦的《I-D》雜誌廣泛探索“新浪潮”設計的各種方法:拋棄常規的以坐標格為基礎的設計排版,以取得一種更直接的、不那麼考究的感覺;將手寫的符號與打字機的字體結合起來;大膽采用不同質地的紙張和使照片效果更加豐富的各種材料,引入各種裝飾手段……創刊於1980年5月的《臉》雜誌,以反映新興的、具有獨特風格的設計和市場需求。雜誌《臉》以內維爾·布羅迪在字體印刷和版式設計方麵的試驗為特色,他把一係列的字體與各種裝飾主題和裝飾方式結合起來,使雜誌的版麵變得富有生氣。1988年,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為布羅迪的作品舉辦了一次展覽,從而使他的設計產生了更加廣泛的影響。

到了80年代,“新浪潮”設計的許多視覺設計風格已經被設計家大量采用到了商店廣告、室內裝飾、日用品包裝和其他各種各樣能迅速吸引人們注意的產品外觀設計上,從公司的宣傳小冊子到商店的食品標簽等等,幾乎可以說達到了無處不在的程度。同一時期的歐美各國和日本的設計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動向。7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新浪潮”印刷設計通過反對呆板的、清晰的、接受瑞士國際新聞社的印刷和版式風格影響的主流設計而逐漸發展起來。設計家越來越強調鮮豔的色彩、分層著色的圖像和地紋、以及不同型號的鉛字混用。此後“新浪潮”設計成為美國印刷設計中的一支強大的力量,許多生動活潑的試驗為《偶像》、《原始》和《流亡》這樣一些發行量較小的雜誌增色不少。1980年由魯迪·範德蘭斯創辦的《流亡》雜誌采用計算機控製人工排版,把鮮明的黑白照片同豔麗的彩色版麵結合在一起,雜誌麵貌為之一新。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荷蘭的印刷設計也出現了新的進展,不少設計家在接受“風格派”設計影響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探索,一些設計小組如“艱苦的勞動”和“鄧巴工作室”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86年,設計家漢斯·克勒特和約斯特·凡·羅恩采用計算機技術將排印、材料和裝飾以一種新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為荷蘭的“國家印刷局”設計了“歐洲共同體駕駛執照”,受到普遍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