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書法藝術2-2(2 / 3)

篆刻藝術發展到明代,已經完全成熟,文人都能自書自刻。這一時期出現了係統的集古印譜和印學論著,並開始形成篆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文彭、何震、蘇宣、金光先、甘腸、朱簡、汪關、梁裹等人。

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的長子。先後任南京和北京國子監博士,人稱文國博。文彭開始還是用牙章,自己篆文,請別人奏刀,後來他偶然買到四筐原擬製作首飾用的凍石(花乳石),於是放棄牙、角等材料,專用凍石治印。王冕用花乳石治印,知道的人不多。文彭此舉齊白石治印,使花乳石治印在篆刻家中得到普及。他一生主要精力集中在治印上。周亮工《印人傳》雲:“論印一道,自國博開之,後人奉為金科玉律。”可見他在印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大約也是從他開始才有了印學流派,人們稱他為“三橋派”,或“文派”。文彭的印風,在使用凍石以前傾向宋元趣味,用石料以後,轉為漢印風格。其作品偽造的甚多。可靠的有“文彭之印”、“文壽承印”、“天外賓”等。文彭的學生,以何震最為有名,後繼者有李流芳、歸世昌等。

何震(約1530~1604),字主臣,一字長卿,號雪漁,江西婺源人(明代婺源屬徽州)。後長住南京。與文彭齊名,人稱“文、何”。周亮工《印人傳》說:“其與文國博,蓋在師友之間。國博究心六書,主臣從之討論。”又說:“三橋之啟主臣,如陳涉之啟漢高。”何震除受文彭的影響之外,還從古印中汲取營養。當時顧從德的《集古印譜》出版,收古印1700餘方,各種麵貌具備,對何震印風的多樣化起到啟發作用。此外,他的成名也得到了汪道昆的幫助。汪氏為文學家,官兵部司馬、侍郎。汪氏從文彭處得到凍石一批,“以半屬國博,以半倩主臣成之。”後又請他遊曆諸邊塞,以至使“大將軍而下,皆以得一印為榮”。人雲“主臣之名,成於國博,而騰於欲中(汪道昆曾隱居黃山碘穀)司馬”。何震和文彭都主張篆刻以秦漢印為宗,以六書為準則。他曾說:“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李流芳評他的印說:“各體無所不備,而各有所本,複能標韻於刀筆之外,稱卓然矣。”何震的印作“柴門深處”以猛利見稱;“顧起元印”、“吳之鯨印”寓活潑於穩健;“雲中白鶴”則較勁爽。何震首創了單刀側鋒刻邊款,為後世所取法。他對後世影響極大。被譽為皖派(又稱徽派、黃山派、新安派)的開山鼻祖。先後師承他的有蘇宣、梁襄、朱簡、金光先、程樸等人。

蘇宣(1553~1626?)字爾宣,又字嘯民,號泗水,又號朗公,安徽歙縣人。幼承家學,喜讀書,善擊劍,性格豪放。他曾在文彭家設館,得文彭傳授篆法。後又從顧從德、項元汴處博覽古璽印,路數始寬。人謂他與文彭、何震鼎足而三,又稱他為“泗水派”。有《印略》三卷。周亮工《印人傳》稱“以猛利參者何雪漁,至蘇泗水而猛利盡矣”。這一說法自然不錯,但觀其印跡,猛利之外又有蘊藉甚至典雅的韻致。

金光先,生卒年代不詳,活動於明代萬曆(1573~1620)年間。字一甫,安徽休寧人。初師何震,後專攻漢印,得漢印神韻。他的印布局嚴整,於細微處又很精巧。其“武德長印”、“楊惲私印”等都有這些特點。他的印論亦很有見地。如他認為:“刻印必先明筆法而後論刀法。今人妄為增損,不知漢印法,平正方直,繁則損,減則增,此為筆法。筆法既得,後以刀法運之,斫輪削辿,知巧視其人,不可以口傳也。”

甘暢,字旭甫,號寅東,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隱居於雞籠山。有《集古印譜》五卷、《甘氏印集》等。其印得秦漢印之神髓而有變化,被稱為當時的正統派。朱文“吳鳴皋印”,白文“梁士升印”,都篆法精嚴,刀法穩健。小印“丘隆私印”亦腴潤豐滿。

朱簡,生卒年代不詳,字修能,一字畸臣,安徽休寧人。明代著名篆刻家和篆刻理論家。著有《印書》、《印圖》、《印品》、《印章要論》、《印家叢說》、《修能印譜》等。《印品》一書,首先考證出流傳的戰國璽印為先秦印章,對印的真偽、章法等都有論述,並首先提出篆刻流派問題。朱簡與陳繼儒、李流芳、趙宦光等友善。他以趙宦光的草篆入印,加強了印篆的抒情性,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清人魏稼孫論印詩說:“凡夫(趙宦光)創草篆,頗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壓,朱文啟鈍丁(丁敬),行刀細如掐。”秦爨公亦說:“修能以趙凡夫草篆為宗,別立門戶,自成一家,一種豪邁過人之氣不可磨滅,奇而不離乎正,印章之一變化。”朱簡的作品“米萬鍾印”、“陳繼儒印”都筆畫有力,轉折峭拔,展現出宏偉的氣勢。“朱簡”小印則顯示出師法古璽的深厚功力。

汪關,生卒年代不詳,原名東陽,字杲邟,因得漢印“汪關”一枚,遂改名關,更名尹子,安徽歙縣人。居婁東(今江蘇太倉縣)。有《寶印齋印式》等。他與林皋、沈世和合稱揚州派。又因他曾居婁東,又稱婁東派。周亮工《印人傳》將他的印歸入“和平”一類,雲“以和平參者汪尹子”。也有人稱他為”工筆派”。他的印確是刀法工穩,一絲不苟,顯得幹淨秀美。

梁邥(?~約1637),字千秋,江蘇揚州人,住南京。梁邥為何震的重要繼承人。他學何印能夠亂真。清代的丁敬、鄧石如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明末的篆刻家還有李流芳、歸昌世等,亦有一定影響。

清代篆刻是中國篆刻史上的鼎盛時期。一時人才輩出、流派紛呈,藝術上亦出現全新的麵貌。程邃和歙四子、丁敬和西泠八家、鄧石如和鄧派,以及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都是具有獨特風格和巨大影響的篆刻大家或流派群體。周亮工、汪啟淑等則在篆刻譜錄和印家品評方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號垢區、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東布衣等,安徽歙縣人,後寓居揚州。師事陳繼儒,與黃道周、陳子龍友善。程邃的時代,文、何印風已走向衰落,陳陳相因,喪失了活力。程邃在朱簡之後,力矯時弊。其特點是:篆法上綜合鍾鼎古文,以離奇錯落的手法改變舊貌。正如周亮工《印人傳》所說:“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數見不鮮,為世厭棄。……黃山程穆倩邃以詩文書畫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變文、何舊習,世翕然稱之。”又說:“……劉漁仲、程穆倩複合‘款識錄’大小篆為一,以離奇錯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雖時為之歟,亦勢有不得不然者。”他的“程邃之印”,“程邃”二字甚大,“之印”二字甚小(其中“之”字更小),幾不成比例,但依然協調;刀法極為渾厚有力,形似殘破而藝術上卻很完整,有很濃厚的“現代”氣息,這在篆刻史上是一個創舉。

黃小鬆將文、何稱為“南宗”,稱程邃為“北宗”。

巴慰祖(1743~1793),字予藉,又字子安,號彴堂,又號蓮舫,安徽歙縣人。居揚州。他與程邃、汪肇龍、胡唐稱歙四家,又與董洵、胡唐、王聲稱董、巴、胡、王。印作“董小池”和“下裏巴人”,或古茂豐雅,得古璽神韻;或簡靜優遊,在唐宋朱文印基礎上有所創造,都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

胡唐(1759~?)又名長庚,字子西,號西甫,別署城東老人、木雁居士,安徽歙縣人。“歙四子”之一。他是巴慰祖的外甥,與巴慰祖齊名,稱“巴胡”。他能吸收程邃、巴慰祖等人之長,但創造性不夠。

西泠八家是清代最有影響的印學流派之一。共包括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鬆八人。其中丁、蔣、黃、奚為前四家,二陳、趙、錢為後四家。

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鈍丁,硯林、梅農、丁居士、硯叟、龍泓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幼年家貧,以賣酒為業。乾隆元年(1736)曾被舉博學鴻詞科,不就,布衣終身。好金石碑版,與金農、汪啟淑等交往甚密。性格孤傲。著有《龍泓山人集》。丁敬的印受朱簡影響,以漢印為基礎,參以隸書筆意,用切刀法表現筆意,高古新奇,遂出文、何之外。奚岡雲:“印刻一道,近代惟稱丁丈鈍丁先生獨絕。其古勁茂美處,雖文、何不能及也。”魏餳曾亦說他“寸鐵三千年,秦漢兼元明”。他自作詩說:“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可見他吸收的範圍十分廣泛。從他的朱文印“丁敬身印”可以看到朱簡的影響和刀筆的功力。從白文印“敬身文印”又可看出行刀的自然和印格的高致。

蔣仁(1743~1795),原名泰,字階平。因得漢銅印蔣仁而改名。號山堂、又號女床山民等。浙江仁和(杭州)人。學丁敬,印風拙中有巧。

黃易(1744~1802),字大易,一字小鬆,號秋庵。浙江仁和人。金石學家。與丁敬合稱“丁黃”。主張“小心落墨,大膽奏刀”。認為“漢印有隸意,故氣韻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