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著名建築1-2(1 / 3)

第二章著名建築1-2

八達嶺和居庸關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性建築工程,據曆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的長城,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如果把各個朝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最早修建長城的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也有人認為是齊國。

長城的用途主要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在古代作戰主要靠騎兵和步兵的條件下,高大的城牆便成為安全的屏障,由軍隊把守就更難逾越。長城的修建也保障了通訊和商旅往還的安全。秦漢時期北部地區有龐大的直道和馳道,漢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文書的傳遞、使節和商旅來往都需要保護,長城烽燧就是沿著這條大道修築的。

北京市境內現存的長城是明代建造的,明朝十分重視北方防務,朱元璋開國的第一年,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築北京居庸關等處的長城。此後共計大規模修長城達18次之多。明長城的特點是:在重要的關隘地方,特別是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一帶修築了好幾重城牆,多的達到二十幾重。並在長城南北設立許多城堡、煙嫩(烽火台),用來瞭望敵情,傳遞警報。清代統治者入關以後,由於對北方少數民族以籠絡為主的政策,長城就失去了防禦的意義,大規模修築長城也就停止了。

八達嶺是現存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八達嶺在延慶縣境內,處於西山與君都山相交的一條關溝北口。西山屬於太行山脈,君都山屬於燕山山脈,這條關溝全長185千米,足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的通道。這條溝裏共設四重關門,第一重關是南口,第二重關是居庸關,第三重關是“上關”,第四關也是最北的關就是八達嶺,因在關溝之北,古稱北口。上關早已廢棄,所以八達嶺就成了居庸關的門戶。這裏南麵通向南口、昌平、北京,北麵通向延慶,西麵通向沙城、宣化、張家口,可謂四通八達,所以叫八達嶺,元代已有此稱呼。

八達嶺關城是一個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兩邊各有關門一座,東門題寫“居庸關鎮”,西門題寫“北門鎖鑰”。關城兩側長城的牆基寬約65米,頂寬約58米。牆頂鋪砌三四層城磚,表層是方磚。牆頂外側磚砌高僅2米的垛口,每個垛口的上部有瞭望口,下有射洞,可射擊敵人,牆麵上還設有排水溝和吐水嘴。在長城布局上,八達嶺一段仍屬於內長城,站在八達嶺上可以看見不遠的地方又有一道皇城和烽火台遺址,叫做“外邊”,屬於前線。

這樣雄偉的長城需要磚石材料量也非常大,古代修長城時,就地取材,開山取石,鑿成整齊的條石,內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堅實。明朝長城的重要地段用磚石壘砌,就地開鑿廠燒磚瓦,采石燒石灰。

八達嶺長城是內邊長城最為堅固完備的一段,修建在高山深穀,巨型的花崗石條規格一致,作為牆體高大堅實,構築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堅固的城磚,精美的磚雕石刻,顯示出當時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

萬裏長城不僅是中國的標誌,也是地球上的標誌性建築,中外遊人都慕名到長城參觀。毛澤東同誌的名言“不到長城非好漢”就流傳甚廣,登臨長城成為人們心中的夢想。八達嶺長城向遊人開放後,成為北京的遊覽勝地,與故宮一起成為北京的標誌,成為到北京的遊人必去之處。

八達嶺不僅有逶迤雄偉的長城,附近也遍布名勝古跡,有“關溝七十二景”的說法。彈琴峽、仙枕石等都是七十二景中的佳勝,傳說為楊家將遺址的風景點金沙灘、點將台、五郎像、六郎影等,更是令人向往(但其實楊家將並沒有和契丹在這一代作戰)。從南口進入關溝後,兩側重巒疊嶂,蒼鬆翠柏,山花野草,景色十分優美,這就是著名的居庸疊翠,明成祖朱棣設北京八景,把它列於首位。有乾隆題“居庸疊翠”碑,位於居庸關南六七裏處。

明十三陵

古人普遍認為世上萬物皆有靈,人死隻是肉體的消亡,靈魂卻依然存在,隻不過是離開現實世界到了“冥間”,所以古人對喪葬看得十分重要。人死後,入土為安,墳墓是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的住所,稱為“陰宅”,理應像“陽宅”一樣予以重視。但是一般百姓不可能大建墳墓,有條件講究厚葬的多是王公貴族,而達到極至的非帝王莫屬了。帝王的陵墓往往在他們即位之後就開始選地營建,而且不惜血本。

在明十三陵中,各個陵墓的規模大小不一,一般來說,皇帝在位時間長,世道也太平,就有充足的時間來修建,明成祖的長陵修了18年,世宗永陵修了12年,這些陵墓的規模就較大,地麵建築也比較豪華。皇帝在位時間短,生前沒來得及建陵,死後葬期緊迫,陵墓規模小,工程簡單。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生前沒有來得及建陵,死後就葬在她的田貴妃墓中,稱為思陵。

十三座皇陵既獨立又互有聯係,它們有一個總體規劃,有一個總的陵區入口和一條共有的神道。整個陵區約有40平方千米,正門在南麵,名為大紅門。它的前麵還有一座五開間的高大石牌坊,是整個陵區的標誌。進入大宮門,又一座高大的四方形碑亭,石碑上刻的是朱棣的子孫為他歌功頌德的碑文。經碑亭向北即進入神道,兩旁分列著獅、駱駝、象等6種石獸共12對,以及文臣武將等3種立像共6對,這18對石雕分列神道兩旁,十分壯觀。神道盡頭是一座欞星門,進門後還需經過兩座石橋才有道路分別通向各座皇陵。

占據陵區最重要位置的是朱棣的長陵,位於天壽山南麓,此處的山勢除了北麵之外還向東西兩側綿延,形成一個三麵環抱的、南麵開闊的小盆地。長陵就坐落在這塊小盆地的北麵山腳下,坐北朝南。長陵在形製上完全模仿朱元璋在南京建的孝陵。建築分三個院落,最前麵是陵門與淩恩門組成的第一進院落,第二進院落中坐落著長陵的主要祭祀大殿淩恩殿,麵闊9間,采用的是最高等級的屋頂,尤其是大殿立柱、梁枋等全由名貴的楠木製成,而且所有的立柱都是整棵的楠木,直徑最大者達17米。淩恩殿與故宮的太和殿幾乎建於同一時期,同為皇帝享用,一個為生前,一個死後;同樣坐落在三層石台基之上。隻是淩恩殿的規模要比太和殿小一些;第三進院落裏有方城明樓和寶頂,在寶頂下麵才是明成祖的地下墓室。

長陵的墓室至今沒有發掘,但從定陵我們可以見到明陵地宮的基本風貌。定陵是明神宗和他兩個皇後的陵墓,經6年才建成,規模較大,但是地麵上的建築幾乎破壞無存,隻剩下後麵的方城明樓與寶頂兩個部分。定陵地宮位於寶頂下麵27米深處,由前、中、後殿及左右兩間配殿組成,共5個墓室。整個地宮全部用石料建造,各個墓室之間有通道和石門相連,地麵用上等地磚鋪砌。殿堂全部是石結構,拱券式頂,沒有一根梁柱。放置明神宗和兩位皇後的棺槨的後殿,高達95米,長301米,寬91米,是最大的一個殿堂。在這裏發掘出了3000多件隨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壺、金爵、鳳冠等極其珍貴的文物。金冠是用金絲編製成的,冠頂盤有一對金龍。鳳冠上鑲有寶石100多塊,珍珠5000多顆。在定陵博物館中可以看到這些珍寶。

十三陵中已對遊人開放的是長陵、定陵、昭陵,近年來又重修了永陵。其他陵寢均為原貌,過去這些陵區可以隨意進入,近年為了防火,漸漸封閉了。十三陵每個陵寢前都有與陵同名的村落,居住著當年守陵人的後代,村裏很多老者都能對十三陵的傳說和每位皇帝的生平說上一段,這些才是遊覽十三陵的最大收獲。

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麵的永定河上,這是一座因為橋上的石獅子而聞名於世的古橋,也是我國北方最大、保存較好、建築技術精湛的一座古橋。

橋往往因為所在的河而得名,盧溝橋即是如此。盧溝橋所跨越的永定河,發源於山西,途經北京、天津,注入海河,流入渤海。由於河水洶湧,經常改變河道,被人們稱為無定河。清朝康熙年間,人們疏浚河道,砌築了河堤,才改名為永定河。因為途經黃土高原,河水中的含沙量僅次於黃河,色黑,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是盧溝河,“盧”是黑,盧溝橋始建於金朝,當時盧溝橋是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最初,隻有船渡,然後又先後修築了浮橋和木橋。後來加上經濟發展、及軍事的需要,金世宗時,修建了盧溝橋。曆時3年方才建成,被朝廷命名為廣利橋,但是因為它常臥在盧溝河上,人們習慣上仍稱它為盧溝橋。此橋也正以這個名字被世人熟知。

盧溝橋兩側的石柱上都雕刻有石獅,這些獅子有大有小,有雌有雄,神態也各不相同:或昂首向天,或低頭看橋,或兩相對視,或回頭顧盼,或撫弄繡球,或嬉戲幼獅,個個神情兼備,栩栩如生。慕名到盧溝橋來的人,一個主要願望就是欣賞這些獅子。有句諺語叫“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人們用它來形容那些說不清楚的事物。獅子的數目也的確沒有定數,曾有人統計,橋上的獅子共有485尊,但是又有人重新統計後說獅子共有502尊。之所以會數不清楚,一方麵是因為一般的遊人在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專注於欣賞這些形態生動的獅子,而忘記了計算數目;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有些小獅子或爬在大獅子的背上,或摟在大獅子的頸上,或伏在大獅子的身後,或躲在大獅子的胸前,有的僅露出眼睛,有的僅伸出一張嘴,所以給準確統計造成很大困難。不過這種數不清楚更為到盧溝橋遊覽的人們增加了一番妙趣。在數與忘之間,更感受到雕刻藝術的精湛。

在元朝時,盧溝橋就已經揚名到歐洲。馬可·波羅對盧溝橋極為推崇,在他的遊記裏,他稱盧溝橋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頤和園裏的十七孔橋也是仿照盧溝橋建造的。盧溝橋建築的精美使它也成為文人吟詠、作畫的題材。金代詩人元好問、宋代文學家範成大等,都曾用詩句讚美盧溝橋。明代畫家王紱所畫的《盧溝曉月圖》一直受到人們的讚賞。清朝的許多達官貴人、名人賢士,都曾到盧溝橋遊覽。乾隆皇帝親自前往盧溝橋觀覽,並題寫了“盧溝曉月”的石碑。這塊石碑至今仍立在盧溝橋東頭的禦碑亭內。

盧溝橋是南來北往的人們的必經之地,兩側橋頭多旅舍驛館,行人清晨起來,天色初曙,尚見疏星曉月,岸邊柳樹的倒影,掩映著水中的橋影,在來去的人們心中引起無限的感慨,所以“盧溝曉月”成為一大名勝,被乾隆皇帝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現在,盧溝橋已經成為著名遊覽景點,橋下人們又開始覽水,將重現“盧溝曉月”的美景。

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區北部,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和著名文物風景區。在清朝時,它是清政府在北京城之外的另一個政治中心。現在已列入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才完工,曆時87年,整個山莊的設計依照前宮後苑的傳統格局,宮廷區在前,園林區在後,園林區又因為地貌和景觀的不同分為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嶽區等景區。

宮廷區位於山莊的南端,包括三組並列的宮殿建築群。分“前朝”、“後寢”兩部分。前朝最主要的大殿是澹泊敬誠殿,澹泊敬誠殿全部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而又叫“楠木殿”。每當夏季來臨,殿內楠木便散發出濃鬱的香氣。寢宮的主殿所處地勢高峻寬敞,四周山嶺環抱,每逢盛夏,十裏平湖,微風送爽,因此被康熙命名為“煙波致爽”,列為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之首。整個宮廷區擁有的宮殿建築群的數量和規模是所有皇家園林中最大的。但這裏所有的建築都不高大,各房之間還以回廊相連,使房屋保持低平而舒展的姿態。屋頂全部用灰瓦,梁枋、門窗不施粉彩,保持原木本色或略施雅色。整個建築與周圍山水環境十分協調。

湖泊區位於山莊東南,湖水總稱為塞湖,由熱河泉水、山穀瀑布和雨水彙合而成。湖岸自然曲折,沒有經過人工處理。寬闊的湖麵被洲、島、橋、堤分割成幾個湖區。仿西湖蘇堤而建的芝雲堤橫穿湖中心,連接湖中的三個島嶼。湖中蓮荷如蓋,沿岸柳綠花香。湖泊區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建築類型,分別建在各個島嶼上。這裏最有代表性的景點是金山亭和煙雨樓。金山亭周圍的地貌和建築群形態很像江蘇鎮江金山寺,金山亭是湖區的最高點,登臨此亭可以俯瞰湖區和西、北兩麵的平原區、山嶽景區,眼前視野開闊,可觀煙波浩渺,亭台水榭,又可飽覽蒼翠山色,欣賞森林草原。避暑山莊普寧寺大乘閣

煙雨樓是仿照嘉興南湖中的煙雨樓而建,位於湖泊北麵的小島上,島上沿岸垂柳拂地,上有一處院落,樓閣亭台高低錯落,近得水中倒影,遠有山景相襯,從四個不同方向都構成了美麗的畫麵。煙雨樓與金山亭隔湖相望,互為對景。

平原區是一塊狹長的平地,主要景點是萬樹園,種植各種名貴樹木。園內沒有任何建築,隻是按照蒙古習俗設置蒙古包和活動房屋。萬樹園中有專為皇帝設置的蒙古包,叫做禦幄,直徑七丈二尺,搭架的梁柱塗金漆或者朱漆,並飾有各種花紋。上麵蓋三層氈布,第一層上是厚氈,第二層是麻布,第三層是四周繡黑色圖案的布幔,幄內張掛壁毯地上鋪白氈,頂上掛著各種精美的宮燈。包內設有地平、寶座、腳踏等各種精致家具。清帝來山莊必定要在這裏舉行宴會和遊樂活動。平原區西部有文津閣,是皇家七大藏書樓之一,仿照寧波天一閣而建。

山嶽區的麵積占到整個山莊的4/5。這裏山勢的特點是連綿而深厚,沒有奇峰峭壁與懸崖險壑,山上土質肥沃,樹木鬱鬱蔥蔥。區內沒有縱橫山道並散置20餘處寺廟、園林等建築群。這些建築疏落地分置於山嶽各處,除四處在山頂以外,都隱蔽在山穀中,隨地勢變化配置殿堂樓閣、軒廳、亭榭,布局靈活。建築外觀樸素而不奢華,與山嶽環境相協調,盡顯自然本色。這裏著名的景點有梨樹山穀,種植萬株梨樹,品種多樣,每到春季,花香襲人,花色如雪。山嶽區西南山頂有一巨大的石棒槌斜立,棒槌高僅40米,頂部直徑1504米,根部直徑107米,生成300萬年以來,一直聳立不倒,為承德的一大奇觀。每當夕陽西下,東西諸峰都已經籠罩在暮色之中,惟有此石映照夕輝,呈金黃色,倚天聳立,如美麗的剪影一般。

避暑山莊在一座山莊中同時包含了四個景區,有院落和建築群組成的宮廷區,湖泊區極富江南水鄉情趣,平原區展示了大漠草原風光,山嶽區則氣勢雄渾,景觀各異,卻又相映成趣,融江南的嫵媚與塞北的磅礴於一體。

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是著名的“外八廟”。山莊內的建築,一律青磚灰瓦,追求一種古樸自然的風格,但周圍的“外八廟”,卻是采用金色琉璃瓦,甚至用鎏金魚鱗瓦覆蓋,遠遠望去,巍峨壯觀,金碧輝煌,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與古樸典雅的避暑山莊形成鮮明的對比。

外八廟實際上有12座,因為其中8座寺廟有朝廷派駐喇嘛,由理藩院發放銀餉,且地處塞外,所以習慣上稱為外八廟。外八廟主要是藏傳佛教寺廟,其建築精湛,風格各異,是漢、藏文化交融的典範。在這裏可以依稀感受西藏布達拉宮的氣勢,一睹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的雄奇,領略山西五台殊像寺的風采,欣賞新疆伊犁固爾紮廟的姿容,還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木製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趙州橋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的浚河上。趙州橋是中國現存的建築時間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石橋,在中國和世界橋梁建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建於隋代,由名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了這座大石橋。

趙州橋建成後,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對橋進行過維修或加固,至今已有了1400年的曆史,依然很堅固,與其科學的設計、施工是分不開的。趙州橋所采用的坦拱和敞肩拱的橋梁建築形式,這在世界上還是首創。它全長644米,卻是單孔。它的橋身是一段圓弧,打破了中國過去建橋僅采用圓拱和半圓拱的慣例,是中國橋梁史上的一大創造,這種圓弧形的拱,在橋梁學上被叫做坦拱。由於拱腳寬、拱頂窄,大大增加了穩定性。這種較為平緩的圓弧坦拱,也使橋麵的坡度變小,儀為65度,免去了行人和車輛上坡下坡的困難。

趙州橋的另一獨創在於它的主拱兩側的拱肩,並非實心而是各建了兩個小拱,這種形式被稱為敞肩拱。敞肩拱的形式,節省了石料,減輕了橋身重量,增大了橋梁的過水能力,同時又使橋的造型變得更為輕靈、秀麗。趙州橋的這5個拱洞在築砌方法上也很獨特,使每一個拱券自成體係,各自獨立,如果哪—個拱有所損毀,需要修補,不會牽連旁拱,十分方便。同時,兩個拱肩之間又銜接十分緊密,使整個橋梁渾然一體,堅不可摧。

趙州橋不僅在技術上獨到創新,裝飾藝術也極為精美。橋的主拱頂上刻有龍頭形的龍門石,拱側點綴著刻成蓮花狀的昂天石。橋麵左右兩側的欄板,望柱上都刻有龍獸、竹節和花卉等圖案。這些惰代石雕風格渾厚、雋逸,為輕盈、靈巧的趙州橋又增添了幾分秀色。

不僅有曆代的詩篇為趙州橋增色,它還籠罩著神秘的氣氛。在橋麵東側有一溜小坑,一道溝痕和稍大一點的坑。在橋下的券洞上有五個手指印。傳說趙州橋提魯班師傅帶領神工、天丁,在一夜之間修建起來的。因為橋修得快、建得好,鄉親們十分讚賞。但足,這卻惹惱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和宋太祖趙匡胤。張果老騎著毛驢來了,趙匡胤拉著小車也來了,叫嚷著要與魯班比個高低。魯班看出來張果老毛驢背上的褡褳中裝著太陽和月亮,趙匡胤的小車上裝著四座大山——泰山、華山、嵩山、恒山,心裏有些發毛,擔心石橋承受不了如此大的重量。可是,這二人非要比,說如果輸了情願把毛驢和小車送給魯班,魯班想了想,大手一揮:“比就比!”於是,張果老倒騎毛驢上橋了,接著小車也上橋了,石橋開始搖晃。魯班一個箭步跳到河中,用一隻大手撐住石橋,石橋停止了搖晃。隨即,魯班、張果老、趙匡胤連同毛驢和小車都不見了,隻有驢蹄印、車道溝、膝蓋印和手指印還清晰地留在橋上。

趙州橋的這些痕跡是建橋者們留下的護橋標誌。驢蹄印、車道溝是行車的標記。它提醒人們,行車要走橋中間,不要太靠邊,這樣可使橋梁受力均勻,便於保護。頂橋下的手指印,則是人們維修、加固橋梁時最好的支撐點。把維護橋的標記寓寄在生動活潑的神話傳銳中,令人難忘。

如今,趙州橋成為著名的景點,以橋為中心建成了趙州橋公園。橋北,李春的塑像微笑著守護著自己的作品,公園處處花香,假山亭台點綴其間,古老的趙州橋置身於一片春色的海洋,古樸與嬌豔相映成趣。

太原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25千米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被封為唐王後,其子即位,改國號為晉,於是人們把唐叔虞祠改稱晉祠。

關於叔虞封唐還有一個有名的曆史故事——“桐葉封地”,據《史記》中記載:周成王與其弟弟叔虞一起遊戲時,成王摘下一片桐葉,給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史官說“天子無戲言”,請成王正式封叔虞,於是叔虞被封在唐,就是今天的太原一帶,此處也是晉水的發源地。

唐高祖李淵在隋代是太原留守,起兵反隋前曾在晉祠祈禱。唐朝建立後,太宗李世民為報答叔虞的保佑,親自到晉祠祭祀,並撰寫了《晉祠之銘並序》的碑文,使晉祠名聲大振,晉祠碑銘也體現了唐太宗在書法上的造詣,是一塊珍貴的石碑,這塊石碑一直保留在晉祠中,它所在的寶翰亭也被人們稱為唐碑亭。

晉祠的建設以宋代為標誌,明顯分為兩個階段:在此之前晉祠隻供奉和祭祀叔虞,在此之後,晉祠主要供奉和祭祀叔虞的母親邑薑,而對叔虞的祭祀卻降到次要地位了。

宋代時為邑薑興修的聖母殿是晉祠中的主體建築,聖母殿位於晉祠中軸線上,四周建有回廊,廊內有盤龍柱八根,雕工精細,栩栩如生。這是我國現存時間最早的盤龍木柱,非常珍貴,在殿頂的木板上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字跡:“太宗崇寧元年九月十八日奉敕重建。”可見,現存的聖母殿依舊是宋代的遺物。

聖母殿中有聖母邑薑及其侍女的彩色泥塑像43尊,這些也是珍貴的宋代彩塑。邑薑是周武王的妻子,薑太公的女兒,成王和叔虞的母親。她的塑像鳳冠蟒袍,麵容莊重,端坐在鳳頭龍椅上。排列在她兩旁的侍女手裏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神情各異。郭沫若在遊覽晉祠後,題詩寫道“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

這43尊彩塑是晉祠三絕之一,其他兩絕,一是周柏隋槐,自北周、隋代至今,依然茂盛蔥鬱;另一是晉水源流難老泉,長年流動不息,每秒流量18立方米,水溫保持在17℃。

難老泉與善利泉的泉水彙集在聖母殿前的水池魚沼之中。魚沼上有座石板梁橋,叫做“魚沼飛梁”。形製很特別,橋的平麵為十字形,東西兩殿連接聖母殿和獻殿,南北兩翼下斜伸到沿岸,狀如鵬鳥振翅欲飛,故人稱飛梁。這座橋梁與聖母殿是同時建造的,現存橋梁依舊為宋代遺物。建築時間這樣早,造型又如此奇特的石梁橋,在我國現存的諸多古橋中僅此一例。

晉祠北角有叔虞祠,為清代乾隆年間重建後的遺物,此外晉祠內還有金代修建的獻殿,金人台上有宋鑄造的鐵人。晉祠在唐代已是遊人必到之處。李白有一首詩記述與朋友在晉祠宴遊的情景。詩中稱讚“晉祠流水如碧玉”,而他與朋友帶著歌妓來此泛舟嬉水,“紅妝欲醉宜斜陽,百尺清潭寫翠娥”。現在,晉祠曆經千午的珍貴建築與不老清泉,更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到此探訪、神遊。

五台山寺廟群

五台山和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並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自東漢起,五台山就已經開始修建寺廟,以後各個朝代幾乎都在五台山新建和重建寺廟,形成了一個寺廟建築群。北魏、隋唐、遼宋、明清等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彙集在五台山。

五台山在山西五台縣東北,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好像土台,所以稱五台。五台各有名字,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其中葉鬥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山中氣候寒冷,每年九月積雪,次年四月解凍。夏季氣候涼爽,又稱清涼山。五峰之內稱為台內,五峰之外稱為台外。現在台內有寺廟39座,台外有寺廟8座。各寺建築壯麗,雕刻精美,到處可見壁畫彩塑。

五台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時期已經名聲遠播,中唐時期五台山圖傳到日本,後又傳到敦煌,被畫進了敦煌壁畫。唐宋以來,日本、印尼、尼泊爾等國的僧侶與五台山都有來往。

五台山台內有五大禪寺: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喉寺,台外則以南禪寺和佛光寺最為著名。

顯通寺被認為五台山的第一座寺廟,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因所處的山峰與古印度靈鷲相似,所以最初名為大孚靈鷲寺。北魏、北齊、隋唐到明清,都有擴建或重建,寺名也幾經改變。明太祖重建,被賜名為大顯通寺。現在顯通寺麵積有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線上有7座大殿,文殊殿、大雄殿、無量殿等,無量殿規模最大,內供的無量壽佛,即阿彌陀,殿內有精美的藻井和磚雕。中軸線後部有一座銅殿,據說是明萬曆年間的妙峰禪師發願建造的,妙峰曾被皇帝封為真正佛子,他共建了三座銅殿,另兩座分別在蛾眉山和華山。銅殿內四壁有銅鑄小佛像萬尊,中間台上有大銅佛。建築結構造型及裝飾均為仿木構建築,鑄造精巧,襯托在白石雕欄和白色石砌無梁殿間,頗有氣魄。

塔院寺原本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獨立為寺。寺內以妙峰禪師的舍利塔為主。這是一座藏式白塔,高50米,塔刹、露盤、寶珠均為銅鑄,塔腰和露盤四周都懸掛風鐸,共252枚,風吹來丁當作響,這座塔一直被看作五台山的標誌。

菩薩頂在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塔上。五台山相傳是文殊菩薩誦經禮拜、宣講佛法之所,傳說文殊就住在菩薩頂,所以也稱大文殊寺。此寺創建於北魏,明朝永樂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就住在菩薩頂,這裏成為皇廟之首。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幾次朝拜五台山,都住在菩薩頂,給這裏留下了許多匾額和碑文。後來菩薩頂重建,大多參照皇宮建築形製。寺中全部建築都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幾百年來色澤如新。

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寺中文殊閣內,文殊的佛龕背麵塑著三世佛,即藥師、釋迦、彌陀三佛。讓三佛居於文殊背麵倒座上,是極其特殊的,很不合一般寺院慣例。

羅喉寺是喇嘛廟,始建於唐。由於清代皇帝推崇喇嘛廟,給予了多次修飾。各殿方院落也保存完好。傳說農曆六月十四是文殊菩薩誕辰,羅喉用“跳鬼”來祝壽。因此,每逢這天,寺僧都要穿上奇裝異服,戴鬼麵具,隨鑼鼓的節拍,滿院子亂蹦亂跳,從早到晚熱鬧一天。這種娛樂現在仍有。羅喉寺有一處奇觀,就是後殿中心的一座蓮台。這是一個木製圓形佛壇,壇的周圍雕有十八羅漢過江,當中荷蒂上有木製大型蓮花瓣,內雕方形佛龕,四方佛分坐其中。蓮台中有中軸和輪五台山懷牌坊盤,這樣,就可以操縱機關,使蓮台旋轉,同時花板一開一合,花中的四方佛時隱時現,稱為“開花見佛”。

台外南禪寺中大殿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唐代木構建築,經曆了1000多年的大梁木構件,仍然保持極好的彈性,反映出當時建築技術的水平之高。大殿內布滿唐代彩塑,正中有磚雕精美的大佛台,台上有泥塑佛像17尊。這些佛像的形體,衣飾與敦煌彩塑基本相同,與大殿木構架同為珍貴的藝術傑作。

台外佛光寺中北魏、唐代、金元以及明清的各朝建築共存,寺院也因此在中國以至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寺內現存的北魏建築是一座青磚砌築的初祖禪師塔。六角形,共兩層。第一層是空心,西麵開門,門上有火焰形券拱。上層實心,也飾有火焰式券拱假門,側麵雕窗。從形製和局部裝飾、雕刻手法來看都是北魏原物。魏孝文帝創建佛光寺的遺構隻剩下這座磚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