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殿殿前和前院的兩座石幢,以及東山腰的四座佛塔都是唐代建築。大殿建在岩石上,後部柱礎是鑿山時預先留出來的,因而基礎極為堅固,有極強的抗震能力。大殿為木構建築,殿中供奉34尊泥塑像,這些塑像體態自然,麵形豐滿,是典型的唐代風格。
寺中文殊殿是金代建築,屋架結構很特殊。屋簷下鬥拱層層相迭,出挑多,斜拱寬大,看上去就像怒放的花朵,這是遼金建築的特征。屋頂有一琉璃寶刹,是元代燒製的,造型秀美。殿內設佛壇。
平遙古城
1997年12月,平遙古城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Ⅱ)(Ⅲ)(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200—01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專家田中淡先生到平遙考察,他欣然題詞“平遙古城甲天下”,該組織對平遙古城的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曆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明代洪武三年(1370)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1368~1911)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也是我國惟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範例。
當我們走進平遙古城,會感到置身於一座巨型的曆史博物館,這座城市以市樓為中心,由城牆和各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構思巧妙、設計嚴謹、形體完整,城內的古寺、市樓、街道、民宅,更是向世人展示著傳統文明的痕跡。
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麵積約225平方千米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這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縣城。
鳥瞰平遙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城牆平麵呈嚴格的方形,六座城門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如果把整個城市比喻為龜的話,那麼南門就像是龜的頭部,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的雙目。北城門則是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積水大多經此流出。
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四個城門就像是龜的四爪,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惟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20裏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影射了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龜乃長壽之物,在古人心中象征著延年益壽,還暗示著希冀借神龜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000個,傳說它是孔子3000弟子、72賢人的象征。
在封閉的城池裏,以市樓為中心,有4條大街、8條小街及72條小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傳統民居是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3797處,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00餘處。這些傳統民居大都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多為清磚灰瓦的二進四合院和三進四合院,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配以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達到使用功能和建築藝術的完美統一。
處於深巷高牆下的傳統民居的最大特點,在於磚拱窯洞和木構瓦房的有機結合,依托傳統民居開發為客棧,能讓人遠離城市喧囂,在冬暖夏涼的窯洞中,在悠閑的生活情趣中,了解宅院主人昔日的豪情富庶,品位民宅建築的風情魅力,感受古城悠久深邃的文化底蘊。
此外,城池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鋪麵亦是鱗次櫛比,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
平遙舊稱“古陶”,平遙古城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在全國實行“郡縣製”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
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1370)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形成了今天平遙古城的基本輪廓。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10多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1703),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麵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數百年來,這座堅實完整的磚石城池,在軍事防禦和防洪搶險等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
平遙古城曆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兩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曆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平遙“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彙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日升昌票號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由山西省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創辦。總號設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內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麵積1600多平方米;分號達35處之多,遍布全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對清末民初商業貿易以及近代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現已被辟為“中國票號博物館”。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平遙古城還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牆便是其一,曆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出古城北門則是古城的第二寶——萬佛寺,該寺的萬佛殿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曆史,在我國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中排名第三。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堪稱珍品,是研究中國早期彩塑的樣本。
古城的第三寶,便是位於城西南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的雙林寺。這是一座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彩塑以及古代建築都是稀世珍寶,其中尤以彩塑藝術聞名於世。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中都寺建於何時,至今尚難確考。據寺內現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碑文所記:“中都寺重修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曆史了。宋代,取佛經“雙林入滅”之說,中都寺改名雙林寺。
雙林寺建造在3米高的土台上,坐北朝南,寺周圍築有夯土堡牆,南牆有磚券拱山門。建築總麵積3711平方米,雙林寺由10座殿堂組成三進院落,規模適中,布局緊湊。
各殿內共保存了宋、元、明清曆代的2000多尊金剛、觀音、羅漢等彩色塑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大的4米左右,小的僅幾十厘米,這些彩塑都是使用當地一種粘性很強的紅膠泥土,幹後能堅硬如石,經久不裂。泥塑幹透後,先用膠礬水刷,幹後用雞蛋清加膠水配製大白粉塗刷,刷上白底色後要用棉花或白布反複擦抹,直至擦出光澤,最後可進行石色彩畫,所以彩塑身上的衣、裙均色彩豔麗。
殿內的彩塑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形象逼真,如有多言羅漢、啞羅漢、醉羅漢和病羅漢等,各具特色,與真人等高,或肥碩或清瘦,左顧右盼,傳神達意,極富變化。尤其令人驚歎的是“渡海觀音”、“自在觀音”,更足雙林寺中的精妙作品。殿內的塑像無論大小,眼珠都用琉璃燒製,不論你走到哪個方位,他都在向你看著,黑暗中兩顆眸子好似真在閃動。令遊客萬般驚訝。
殿內的十八羅漢別具一格,長者與少者,坐者與立者,按時到位者與酒醉遲到者,無不塑造得絕妙至極,充滿了濃厚的鄉土人情氣息,使神人相融,從而使羅漢像達到高度傳神的境地。看來,雙林寺被中外專家稱為“神品”,“東方藝術寶庫”確實是無愧的。
在這個浮躁的現代社會,當許多文化古城被肢解破壞的時候,平遙古城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並且魅力依然,這是民族的幸運,因為我們文明的傳承離不開古老的化石。平遙古城,展示了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也必然在中國曆史文化發展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地處美麗而富饒的山西晉中盆地,位於祁縣城東北12千米處的喬家堡村,距省會太原50千米。著名的建築專家鄭孝燮說過:“北京有故宮、西安有兵馬俑、祁縣有民宅千處。”祁縣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彙江南河北之大成,喬家大院是其中最為出名的。
喬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在中堂”是聞名海內外的商業資本家喬家第三代喬致庸的堂名。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後又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及民國初年多次增修,時間雖跨越了兩個世紀,卻保持了建築風格的渾然天成。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麵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麵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築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後,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喬致庸當家後,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形成兩樓對峙。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占用權。把巷口堵了,經過一係列改建,形成城堡式的建築群。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並改建了西北院,采用了大格的玻璃窗和西洋的裝飾,還建了浴室和“洋茅房”,增添了異國風情。日軍侵占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隻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從高處俯瞰喬家大院,整體為雙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築。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喬家大院垂花門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牆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於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麵看,威嚴高大,蹩齊端莊;進院裏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築考究,規範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140餘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喬家大院大門坐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並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裏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後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喬家大院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築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築技藝。南北六個大院院內,處處可見磚雕、木刻、彩繪。門窗多樣,有硬山單簷磚砌門樓,半出簷門,石雕側跨門,一鬥三升十一踩雙翹儀門;仿明酸枝欞丹窗,通天夾扇菱花窗,柵條窗、雕花窗、雙啟型和懸啟型及大格窗等,變化無窮。再從房頂上看,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卷棚頂、平房頂等,這樣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無脊的、有脊的、上翹的,垂弧的……處處是一片新天地,確實讓人賞心悅目,品味無窮。
大院還有更迷人處,那就是隨處可見的精致的板繪工藝和巧奪天工的木雕藝術,雕刻品個個都有其民俗寓意。每個院的正門上都雕有各種不同的人物。柱頭上的木雕也是多種多樣。如八駿、鬆竹、葡萄,表示蔓長多子、挺拔、健壯;芙蓉、桂花、萬年青,表示萬年富貴。過廳的木夾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獻壽”,即傳統裝飾紋之一。全院現存有木雕藝術品300餘件。
磚雕工藝更是到處可見,題材非常廣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欄雕。如一院大門上雕有四個獅子,即四獅(時)吐雲。一院大門對麵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鬆樹、桐樹和蹬於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順。掩壁上為“龜背翰錦”,為六邊形骨架組成的連續幾何圖形,是傳統的裝飾紋樣,因它像龜的背紋而得名。以龜為長壽的一種靈物,用作圖案,以示吉祥延年。每個院落都有眾多的磚雕,題材寓意也各不相同。除了寓意長壽、吉祥的,還有象征品格高潔的梅蘭竹菊等。
整個大院所有房間的屋簷下部都有真金彩繪,內容以人物故事為主,也有花草蟲鳥,以及鐵道、火車、車站、鍾表等多種多樣圖案。這些圖案,所用金箔,純度很高,雖經長期風喬家大院中的一個小庭院吹日曬,至今仍是光彩熠熠。
1986午,祁縣將有大院辟為祁縣民俗博物館,設立了以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婚喪禮儀、農商活動為主題的42個展室,2000餘件展品,比較係統地反映了明清時期山西晉中一帶的民間風俗。從人的出生到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都在博物館內得到表現。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
有許多電影電視製作人員都喜愛喬家大院裏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和精美的建築。已經有50多部電影、電視劇來大院拍攝、選景。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主演、紅極一時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喬家大院拍攝的。國內外許多人即使還沒有能夠到喬家大院裏一遊,也從電影電視上見到了它的一些姿容麵貌。
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民俗學的殿堂。步入其間,既會得到美的享受,又會使人增長許多知識。還可以看到這裏收藏的1110件文物。僅古字畫一項,就達500件,而且為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名作,多屬珍品。因此,來祁縣民俗博物館一遊,從藝術、科學、文化、趣味每個方麵,都會使人感到獲益匪淺,不虛此行。
少林寺和嵩山寺塔
少林寺和嵩山寺塔分別位於嵩山的少室山和太室山。嵩山位於登封市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延近100千米,是我國一大名山,為五嶽中的“中嶽”。嵩山有36峰,風景優美。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宋代詩人範仲淹有詩說:“不來峻極遊,何能小天下。”
嵩山還被譽為中國曆史發展的博物館,曆代曾多次興建廟宇、書院。帝王禪祭、文人騷客講學、高僧名道傳教,在嵩山留下了眾多的曆史遺跡,最著名的景點就是少林寺和嵩山寺塔。
少林寺的曆史久遠,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因坐落在少室山林中而得名。少林寺建成32午後,天竺高僧菩提達摩傳法東來,在少林寺麵壁9年,因受到弟子慧可的真誠感動,在這裏傳授禪宗。以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麵對牆壁靜坐。由於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煉,以解除身體的困倦。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
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少林寺和尚惠場、曇宗、誌堅等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並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寺內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曆史。16世紀,少林寺僧徒又為剿滅東南沿海倭寇立了大功,所以少林寺得到了幾個朝代帝王的大力支持,發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稱號。少林寺在明朝到達鼎盛時期,從清朝開始衰落。
少林寺在它的全盛時代,特別是在唐朝(618~907)時期,蓋起了宏偉壯麗的宮殿般的屋頂。當時有2500名和尚。其中有些和尚是護寺武僧,他們是精通各種武器和善於赤手空拳搏鬥的武術家。
少林寺在曆史上也是災難重重,幾經興廢。據史書記載,寺院曾經遭受三次大火,第一次是在隋朝(581~618),第二次是在清朝康熙年間(1622~1722),第三次是在1928年軍閥混戰時期,最後一次災情最重,燒毀16座殿宇,許多珍貴的藏經、寺誌、拳譜等化為灰燼。現在還存在的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千佛殿法堂、地藏殿、白衣殿、達摩亭及方丈室、僧寮等建築。寺西北有“初祖庵”,後殿稱“麵壁庵”,原有達摩麵壁影石,現已毀。
千佛殿內供毗盧佛銅像,因此亦叫毗盧殿。殿內磚地上還保存著20多個直徑約45厘米的窪坑,是往昔寺僧練拳習武時的腳坑遺跡。腳坑分布方圓不大,呈一條線狀,這是僧人刻苦練功的見證,也說明少林拳的所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點。千佛殿東側的白衣殿,三麵牆繪有少林拳譜壁畫,壁畫長約20米,很生動地表現了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情景。
現在,少林寺的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少林功夫。尤其是關於少林和尚、少林武功為題材的影視劇播出後,少林寺在國際上的名氣大增。專程到少林寺來參觀的中外遊人絡繹不絕。少林寺對發展和傳播中國武術也起了重要作用。武以寺名,寺因武顯。少林寺不但是佛教聖地,也是國內外武林友人敬慕之地。
少林寺塔林在少林寺西約300米處的山腳下,它背依五乳峰,麵對玉案山,存有隋、唐、宋、元、明、清曆代高僧石磚塔246座,塔中埋藏著高僧的佛骨,這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代磚古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塔林的名字使人感到既有清涼的愜意,也有令人肅然起敬的莊重。斜陽西下時遊此地,餘輝映在塔身上,塔頂蒿草在風中搖曳,使人生出出世之美。塔林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部宗教史,還是一處集雕刻藝術、建築科學、人文傳記的世間寶藏。
少林寺內還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山門門額上懸掛的“少林寺”匾額,是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山門後大甬道和東西小馬道旁立有碑碣數十通,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通碑刻是留學我國的日本禪僧撰寫的。
少林寺是禪和武的世界,有“禪武同源、禪拳歸一”之說。認為禪與人的生命、於世間萬物的生命兩通。因而感受少林寺的建築、書畫、雕刻等文化藝術,也是在感受它們共同構成的一個博大精深的禪的世界。
嵩嶽寺塔位於太室山南麓的嵩嶽寺中,嵩嶽寺塔建於北魏年間(520),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塔。這是一座12角15層密簷式磚塔,高40多米。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簷,內為樓閣式,外為密簷式,這種密簷形12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在當時也是少見的。而且自嵩嶽寺塔之後,磚塔逐漸增加,木塔逐漸減少,到10世紀以後,磚塔就取代了木塔在佛塔中原有的地位。
嵩嶽寺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麵形狀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於世。塔身呈拋物線形,有用蓮瓣作柱頭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獅子為主題的佛龕,有火焰形的券間,形式優美。塔外塗白灰,腰簷以上的磚柱均塗紅色。塔刹為石雕圓柱,高約2米、呈螺旋形,保留了印度佛塔的風格。
塔中央為正八角形的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據說,原來塔內每層都有木質樓梯,遊人可以登高遠眺,可惜被火燒毀。
全塔剛勁雄偉,輕快秀麗,建築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曆經千年而依舊屹立,充分證明我國古代建築工藝之高。
無論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在建築技術方麵,嵩嶽寺塔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件珍品。在少林寺和嵩嶽寺塔所處的嵩山少林景區,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綠化改造,恢複了“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自然風貌。在優美的山林環境中,品味中原文化,感受禪境與佛法。也是現代生活中的人們放歸心靈的好地方。
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城東12千米處,它北依邙山,南望洛水,這裏綠樹紅牆,梵殿寶塔,鬆柏凝翠,肅穆幽靜。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夢見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第二天得知所夢為佛,就派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遊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了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
自白馬寺之後,中國的寺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曆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佛教的“祖庭”和“釋源”。白馬寺在東漢打下基礎,初具規模,又隨我國佛教的鼎盛,在北魏、隋、唐經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以武則天時代興建規模最大。在這期間也曾遭多次破壞,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三武滅佛”的三次打擊。到“安史之亂”和唐武宗滅佛後,已十分冷落。直到宋初,才一度重盛。在金、元、明、清代,雖有修繕,卻已幾易其貌了。民國時期,戰火不斷,寺院破壞嚴重。解放後,進行多次大規模整修,才使千年古刹麵貌煥然一新。
白馬寺布局特點明顯,寺院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院落,六進主要建築,自南而北,殿堂台基逐步升高;主要建築均坐落在中軸線上,兩側的廊房及鍾鼓樓等均以中軸線互相對稱分布,寺內主要殿堂之間,又組成各白馬寺山門個小四合院形式,既互相分隔,又彼此貫通,符合我國傳統古建築的特征。
白馬寺山門為一牌坊式建築,門楣上嵌“白馬寺”青石題額,門洞券石刻有石工姓名,為東漢遺存,是白馬寺最早文件。門前有左右相對而立的兩匹宋代石雕馬。其形態似剛翻山越嶺、長途跋涉馱經而來的渾重姿態。門內東側聳立著元代書法家趙孟帄書寫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記載著白馬寺的由來,西側為宋代蘇易簡《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碑,是高17米的半截殘碑,因該碑刻不是自上而下寫到底,而是將碑文用短行分五段寫刻,故又稱為“斷文碑”,別具風格。
進入山門,由南向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毗盧寺。
天王殿,歇山式屋頂,主脊上雕透花龍,兩端為鴟尾吞脊獸,中作火焰形象佛光。屋簷四角翹起的戧脊上飾有走獸和龐涓、韓俯、羅成、周瑜四神將,整個大殿顯示出明代建築風格。天王殿正中,置大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奉貼金的彌勒佛笑像。
大佛殿與天王殿,建築式樣相同。大佛殿是白馬寺僧眾做早課、晚課和舉行法會的地方,正中供養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塑像。因佛徒尊釋迦牟尼佛為“大佛”而得名大佛殿。
大雄殿為白馬寺內最大的殿宇,內供橫三世佛,正中坐蓮花座的是釋迦牟尼像,左側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佛前十八羅漢均為元代造像,這是我國優秀的傳統工藝“夾貯幹漆”造像法,它具有造形美,重量輕,結實牢固,經久不壞的優點,為我國所獨創,可惜明代之後失傳。
接引殿規模較小,內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最後階段並有一定功果後,便由阿彌陀佛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殿內主尊為阿彌陀佛立像,因為是站在那裏,援手接引人入渡西方極樂世界,故又名接引佛。他和兩旁拿淨瓶的觀世音菩薩和拿牟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一起,被稱為“西方三聖”。
清涼台位於接引殿之後,古柏掩映,雄偉壯觀。清涼台又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清康熙年間,寺內住持和尚如誘曾作詩讚美道:“香台寶閣碧玲瓏,花雨長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磬落空蒙。”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台,具有古代東方建築的鮮明特色。這裏還建有白馬寺的最後一座大殿——毗盧閣,內供毗盧遮那佛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稱為“華嚴三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