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台前有一座風格古樸的券洞,遊人至此,可以看到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據考證,這些券石連同天王殿、大佛殿殿壁上的梯形大磚、青石,都是東漢時候的遺物。
白馬寺山門東側,有一座玲瓏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這就是有名的齊雲塔。它是一座四方形密簷式磚塔,13層,高35米。它造型別致,在古塔中獨具特色。齊雲塔前身為白馬寺的釋迦如來舍利塔,現在的齊雲塔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為洛陽現存最早的古建築。
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墳塚,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這兩座墓塚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在清涼台上還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們寄托著中國佛門弟子對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大佛殿內東南隅懸一口高165米、重1500公斤的大鍾,上飾盤龍花紋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鍾上鑄詩一首:“鍾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鳥天邊去,急催東方玉兔升。”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僧人撞擊大鍾,鍾聲響徹10裏之外,更奇妙的是由於音律相同,隻要白馬寺的鍾聲一響,遠在25裏之外的洛陽老城鍾樓上的鍾也應聲而和,人們神奇地說:“東邊撞鍾西邊響,西邊撞鍾東邊鳴。”這便是洛陽八景之一的“馬寺鍾聲”。
白馬寺作為我國第一古刹,在中國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白馬寺遊覽。不僅可以瞻仰這些雄偉的宮殿、高峭的古塔,還可以在各處景點了解到諸多的曆史和佛教故事,開闊眼界,又增長知識。
武當山建築群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方圓312平方千米,主峰天柱峰又名金頂,海拔1612米。它原是大巴山的一條支脈,背靠神農架,麵對丹江口水庫,全山奇峰疊翠,景色秀麗,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洞、十一澗、三潭、九泉、十池、九井、九台等風景名勝。
武當山又是道教第一名山,從周代開始,就有道士在此居住修煉,如周代的尹喜,漢代的陰長生,唐代的呂洞賓,五代的陳摶等,唐代貞觀年間,均州太守姚簡在靈應峰修建了武當山上的第一座道觀,名叫五龍祠,之後隨著道教的興盛,武當山的神仙宮殿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明朝永樂年間。永樂皇帝為了奪取政權,聲稱真武大帝曾顯聖幫助自己,並動用軍夫30萬在武當山建造了一個龐大的道教建築群,基本上確立了武當山的建築體係,朱棣還封武當山為“太嶽太和山”,使其地位在五嶽之上。經過嘉靖年間的再度擴建,武當山最終形成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廟堂、七十二岩廟、十二亭和三十九橋的龐大建築院落。
今天,武當山上多處建築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教建築群更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山上保存較好的道教官觀有六宮(遇真宮、五龍宮、南岩宮、太和宮、玉虛宮、紫霄宮)、二觀(元和觀、複真觀)、一殿(金殿),其中建築價值最高的是複真觀、紫霄宮、南岩宮和金殿。
天柱峰東北的太子坡上,建有一座複真觀,提起這座道觀的來曆,就要從武當山供奉的主神真武帝君說起。據道教經籍上說,他本是古代淨樂國王的太子,在武當山上修煉成仙,是威震北方的大神。宋真宗時期尊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祐聖單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武當山的許多建築和神像都和真武帝君的成仙經曆有關,傳說兵武帝君作為太子15歲上山修行,所住之地今天叫作太子坡。太子學道之初,心誌不堅,產生了還俗回家的念頭,下山路上看到一位老母在井邊磨鐵杵,太子便問磨杵何用,老婦回答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太子感悟,回心轉意,又上山修行,42年終成正果。傳說,點化太子的老婦就是道教神仙紫原真君所化。
今天的複真觀背靠獅頭山,麵臨深澗,右有天池,左有下十八盤,環境清幽,景色秀麗。全觀的各類建築隨山勢布局,起伏錯落有致,很有韻律感。主體建築包括祖師殿、皇經閣、五雲樓、太子殿等,觀中的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精巧之作,令人稱奇。
複真觀頭門之後,有像河水般蜿蜒起伏的雲牆,人稱九曲黃河牆,從頭門到四門的布局非常獨特,有一裏四門之稱。
祖師殿是複真觀的主殿,為單簷硬山式建築,麵寬、進深都是三間,建築在一座高台上,氣宇不凡。殿前崖壁上就是著名的五雲樓,又稱五層樓,這座建築是一件珍貴的曆史遺產,十二根梁枋交叉疊擱在一根柱子上,是建築學上的所謂“一柱十二梁”,至今仍為古代中外建築專家嘖嘖稱奇。
太子殿則是複真觀中地勢最高的一處建築,殿內供奉太子童年塑像,穿行在殿前的遊廊,可以憑欄眺望全觀的麵貌。關於太子修行故事的建築還有許多,例如祖師殿前的滴淚池,當年真武帝君上山修行,母親善勝皇後難舍難分,從山下追到山上,到了此處滴淚成池,後人建滴淚池,紀念真武帝君修行的決心和皇後的舐犢情深。又如三清殿前的兩根鐵杵,象征當年老婦所磨的針,殿旁一座方亭中有枯井一座,據說是當年汲水磨針所用。
武當山紫霄宮位於主峰天書峰東北,是武當山道觀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背倚展旗峰,麵對照壁峰、五老峰、蠟燭峰,左有蓬萊峰,右有雷神洞,鬆林環抱,雲霧繚繞,明成祖朱棣曾賜名“紫霄福地”,可見其地理位置優越,周圍風光秀麗。紫霄宮內還保存著許多明代文物,堪稱集自然風光和珍貴文物於一體。
紫霄殿是紫霄宮的正殿,這是一座重簷歇山式建築物,麵寬、進深均為五間,碧瓦丹牆、雕梁畫棟,分為雄偉壯觀。大殿由36根木柱支撐,屋脊上裝飾有銅鑄或鐵鑄的龍鳳、雄獅和麒麟等。毆內神龕供奉手持寶劍的真武帝君,兩邊配侍周公和桃花娘娘,神龕本身也很精美,雕刻著雙鳳朝陽、二龍戲珠等圖案,神龕左右兩側還分別有金童、嶽天君、溫天君和玉女、太乙真君、趙天君、關天君的銅鑄立像。
殿內的真武帝君像有30多座,各個形態不同,表情各異,非常生動,尤其是一組四尊的銅鑄鎏金的帝君像,其中一尊身著金甲戰袍,威風凜凜,另外三尊則分別表現了真武帝君青年、中年和老年時期的風采。
除了這些塑像以外,紫霄殿中保存了眾多的文物珍品,不少價值連城。例如明成祖朱棣當年賜給的寶瓶、蠟扡兒、鼎和珍珠彩燈;明孝宗朱祐樘在弘治十四年(1501)賜給的鐵樹開花燈。殿內的銅鑄武當山模型,製作於明代萬曆四十四年(1616),再現了武當山優美的自然景色,如黑虎巡山、五龍捧聖、梅花鹿銜花、獼猴獻桃等,非常生動可愛。
紫霄殿內還有一根杉木,長約10米,直徑30厘米。據說,這是一根飛來的神木,叫“飛來杉”,有一種特殊的傳聲功效:在木頭的一端可以清晰地聽到敲擊另一端的聲音,“紫霄聽杉”的典故也由此而來。
紫霄宮的其他建築也很有名,龍虎殿的青龍神和白虎神塑像,出自元代;禦碑亭中兩座高約10米的石碑,分別叫做聖旨碑和永樂敕修太和山道宮碑,後者還是朱棣親自撰寫,表達了保護道教,振興武當的願望。紫霄宮前後的風景也很迷人,禹跡橋、禹跡池、龜脖吐水、日池觀魚、雙瀑懸空、銀線穿珠、梭蘿藏月、紫霄霽雪等等,令遊人流連忘返。
武當山上古建築的傑作很多,除了前麵提到的複真觀的九曲黃河牆和一柱十二梁外,還有玄嶽門的石牌坊,四柱三間,用浮雕和透雕手法刻滿了人物、花草、蟲魚、鳥獸,線條流暢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南岩宮現存的主要建築天乙真慶宮(又稱石殿),是一座仿木結構的石雕大殿,且鑲嵌在懸崖峭壁上,在全國道觀殿堂中堪稱一絕。
南岩宮位於天柱峰東北、紫霄宮西麵約25千米處,天乙真慶宮為元代延祐元年(1314)雕造,麵寬、進深均為三間,屋頂鋪著石板瓦,整個建築全部用石料做成,結構精巧。此殿依山而建,頭頂是絕壁摩天,身下是萬丈深淵,恰似空中樓閣,海外仙宮。石殿內供奉三清和真武帝君等神像,多是銅鑄鎏金的,大殿四壁鑲嵌五百尊鐵鑄靈官像,雖然僅有30厘米高,卻神態各異,生動有趣。左側殿內有一組太子臥龍床的石雕,非常珍貴,一條金龍盤臥於神龕,一位唇紅齒白,麵如冠玉的少年枕龍而臥,神色安詳。
石殿之外,有一條浮雕雲龍石梁,懸空伸出欄外29米,寬僅40厘米,稱為龍首石。龍頭上,即石梁前端雕著一座香爐,人稱龍頭香。雖然龍頭伸出絕壁之外,淩空翹首,驚險無比,可是曆來有許多道教信徒、朝山香客為了表示虔誠,跪著登上龍首,燒香求神,不時出現失足墜穀的悲劇。於是,康熙年間這裏出現了兩座石碑,勸誡人們不要去燒龍頭香,碑上字跡至今仍在。
天柱峰上的金殿是武當山上最著名的古跡,元代所造的金殿規模不大,在永樂年間被移到天柱峰側的小蓮峰上,永樂十四年,這裏建造了一座更加精美壯麗的金殿,一直保存至今。
金殿坐西朝東,周圍有紫金城、靈官長廊、靈官殿、金鍾亭、玉磬亭、簽房、印房和父母殿,高554米,寬58米,進深42米,共三間,全為銅鑄鎏金,坐落在花崗岩砌築的高大台基上,四周環繞著雕刻精美的石欄杆,屋脊上安裝著龍、鳳、魚、馬、仙人等物件,屋簷下安置圓柱十二根,鬥拱製作精巧,梁枋安置合度,屋瓦、鬥拱、簷柱、門窗都用銅鑄構件卯榫拚焊而成,連接精密,看不出分件鑄造的痕跡。金殿西南角柱上方外側還嵌有一塊黃澄澄的金塊,傳說是當年建造此殿時剩下的一塊黃金,如今已被遊人撫摸得閃閃發亮。
殿內正中,真武帝君麵貌豐潤,散發赤足,正襟危坐,飄逸瀟灑,據說這座銅像重達10噸,兩側分別為金童玉女,金童捧冊,玉女持寶。再兩側是水火二將,擎旗仗劍,魁偉勇猛。神像上方有一塊大匾,上書“金光妙相”,是康熙皇帝手筆。殿頂的藻井內,懸掛著一顆寶珠,人稱“避風珠”或“鎮風珠”,為金殿一寶,據傳可以阻止風雨進入殿內,當然經過仔細研究,金殿之所以不進風雨,並非由於避風珠的神力,而是因為大殿構件都為銅造,加上設計精確、構築精密,構件之間嚴絲合縫,不留空隙的緣故。難怪多少年來,任憑殿外山風呼嘯,殿內燭光卻紋絲不動,殿外大雨滂沱、大雪紛飛,殿內卻不沾半點濕氣。
武當山金殿是觀光賞景的好地方,它屹立雲表,每年春天,遮天蔽日的飛蟲飄到金頂,落地而死,叫做“飛蟻宋朝”;雷雨大作,金殿周圍著火,金殿卻安然無恙,叫“雷火煉殿”。當然,遊人更樂意欣賞的是雨後天幕折射的“金殿倒影”,天晴的正午時分,金殿光柱衝天而起的“祖師映光”,還有“雀不漫殿”、“平地驚雷”、“天柱曉晴”等等,這些奇異景象都是金殿特殊的質地構造加上天柱峰頂的特殊自然條件造成的,曆來為世人稱道。
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以武治國而昌”,故此地得名武昌,並於此築城為守,建樓瞭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淡化,反而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至唐永泰元年(765)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1868),毀於光緒十年(1884),此後近100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午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簷5層,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個翹角層層淩空,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麵,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她處在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正好映和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淨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嶽陽樓矗立於嶽陽市西門城牆上,西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裏長江,水光樓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盛譽,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嶽陽樓始建於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
嶽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989~1052)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嶽陽樓記》。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嶽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學的人,主持了重修嶽陽樓的工程,在落成之時,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詞:“湖水邊天,天邊水,秋來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淒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59個字寫景抒情,氣勢磅礴,堪稱佳作。但是範仲淹應滕子京之邀,為嶽陽樓作記,更造就了一篇千古文章。《嶽陽樓記》共360字,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尤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更為後人所傳誦。
嶽陽樓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簷、純木。嶽陽樓高215米,三層、飛簷、純木結構。嶽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12個飛簷,簷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複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鬥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嶽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
滕王閣因為始建者滕王李元嬰而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最小的兒子(22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在政治上名聲不佳,卻頗有才情,他善畫蝴蝶,被譽為“滕派蝶畫”之鼻祖。他在任洪州(現在的南昌)都督時,一次來到贛江東岸,隻見西山橫翠,南浦雲飛,碧水如練,江上帆影綽綽,鷗婺翔集,洲渚花發蝶舞,一派江南美景,不禁流連忘返,每每日暮才歸。後來又覺得美景應有歌舞映襯,就帶了一班歌舞伎,在章江門外的崗巒之上,擺開筵席,歌舞相陪。可是地上亂石雜草遍布,歌舞伎難以施展技藝,若是遇上風雨驟至就更為狼狽。為了不負美景,就有了滕王閣的建造。滕王閣就是滕王歌舞宴樂的場所。閣中飲酒賦詩,輕歌曼舞,閣外山水如畫、花香蝶舞。
滕王走後,滕王閣由於其景觀之美,依然受到人們讚譽,名聲頗大。但是直到詩人王勃到此,寫下千古傳頌的《滕王閣序》,才使其享有了千載盛名。王勃寫序的故事流傳甚廣。主要情節就是,當時的都督閻公,在重陽節,遍請當地名流,征集大作,為滕王閣作記。但其實是為了炫耀他女婿的文才,他的女婿吳子章前一天晚上就構思好了序文,因此在座的諸人都推辭,好把機會留給吳子章,可是到了王勃麵前,他毫不推辭的就接受了,惹怒了閻都督,閻公退到內室,隻讓仆童招待王勃。王勃落筆,寫一句,小童就奔跑到內室通報閻公,當報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大為讚歎,又整理衣服,出來盛情款待王勃。
今天的滕王閣,坐落在南昌城區之西的沿江大道中段,贛江與撫河故道彙合之處,距東側的唐代閣遺址100餘米,離南端清代閣址約300米。高閣麵城臨江,瀕臨南浦,麵對西山,西南水天相接處,南昌大橋依稀可見,其西北與八一大橋遙遙相望,與南昌港近相毗連。現在所在的位置極佳,頗能體現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意境。而步入滕王閣名勝區,就會被濃鬱的文化氛圍所感。從東麵榕門進入園區,首先就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牌坊東麵的匾是集蘇東坡墨跡的“滕閣秋風”,西麵是文徵明手書的“勝友如雲”。在閣中各層分別陳設了名人墨跡,圖畫,以及各種精美的工藝品。登臨滕王閣,在高閣之上,品味千年的中國文化,欣賞遠近的自然美景,真乃賞心悅目之所在。
在滕王閣周邊還形成了東仿古街、南仿古街和北園的建築群。東街與南街是文化與商業的結合,這裏有經營工藝品的小店,有風味小吃、茶樓酒肆,也有盆景長廊、觀景長廊。北園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較為幽靜的休憩區,被稱為“園中園”。可以在東邊的百柱碑廊欣賞碑文書法藝術;在南部沿著曲折間斷的石墩,穿越水麵,欣賞水光天影;還可以在西邊的仿古戲台欣賞歌舞,在古宴廳品味飲食文化。這裏實在是人們靜觀山水、休憩心靈的優雅園林。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位於今天沈陽市沈河區沈陽路二段,曆史上稱作“盛京宮殿”、“陪都宮殿”,記錄了清王朝的崛起。它始建於後金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25),建成於清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這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建和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順治帝福臨也曾在這裏即位稱帝。入關以後,沈陽成為陪都,也成為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東巡時的“駐蹕”之地和理政之所。
經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增建和擴建,沈陽故宮形成了今天的規模,整個宮殿共占地6萬餘平方米,各式建築90餘座,組成了十幾個院落,300多間房屋,它是我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具有高度的建築藝術和曆史價值。它繼承了漢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卻也保留了濃厚的地方和民族風格,成為滿漢文化交融的實證。
從規模上看,沈陽故宮要比北京故宮小得多,但由於建造時有意模仿了明製,所以在布局上很接近於北京故宮。它分為三大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和十王殿,中路為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內宮闕;西路從南向北包括戲台、嘉蔭堂、仰熙齋和文溯閣等,為乾隆年間所造。
中路的大內宮闕是按照中原王朝“前朝後寢”的宮殿製度布局的,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對稱鮮明。經過南端的大影壁,從道北正中的大清門進入,穿過左右各有飛龍閣和翔鳳閣對峙的廣場,便是崇政殿,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了。金鑾殿隻有五個開間,是皇太極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就是在崇政殿舉行的大典。移都北京後,皇帝東巡也經常在此臨朝聽政。大殿前有寬闊的月台,東置日晷、西置嘉量亭,是乾隆時期仿照北京故宮增建的,皇帝寶座後麵是貼金雕龍的扇麵大屏風。
中路宮殿分為兩部分,如果說崇政殿代表著“外朝”,那麼“內廷”則是以清寧宮為中心的。崇政殿北是一片高台城堡式建築,這就是後宮所在。內廷最南端為鳳凰樓,為三層歇山頂樓閣,是當時沈陽城的最高建築,沈陽八景之一“風樓曉日”就是在此。穿過樓下的門洞,便到達了清寧宮,是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外間有舉行家祭的神堂,也是親眷聚會的廳堂,東側關雎、衍慶,西側麟趾、永福四宮則是後妃的寢所。院內有祭天用的索倫杆,杆頂錫鬥內盛著米穀、碎肉,據說這是用來飼養鳥雀的,可見還保存著滿族的習俗。
在後宮的建築布局上也保留了濃厚的地方特色,沿用了滿族傳統住宅的建築風格和使用功能,後宮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和北京故宮等漢族宮殿不同,與外朝相比“宮高殿低”。這可能是因為滿族的先人長期居住在山區,喜歡高屋的緣故。
西路建築的中心是文溯閣,它和仰熙齋構成一個院落,而前麵嘉蔭堂和戲台則構成另一個院落。文溯閣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專收四庫全書,它和收藏其他六部《四庫全書》手抄本的閣樓——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行宮文津閣、揚州文彙閣、鎮江文淙閣、杭州文瀾閣一樣,都是仿照明代寧波藏書家範欽的“天一閣”建造起來的。現在,其他六閣或毀於戰火,或散失書籍,隻有沈陽故宮文溯閣貯存的書籍最完整。文溯閣為硬山式二樓三層建築,屋頂鋪著黑色琉璃瓦,鑲綠剪邊。東側碑亭內的《禦製文溯閣記》為乾隆親自撰寫,記述了文溯閣的建造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閣後的仰熙齋和九間房是乾隆皇帝東巡時讀書場所,閣前的嘉蔭堂兩側有遊廊,還有為皇帝欣賞戲曲而搭起的戲台。
東路布局和北京故宮差別顯著,這也是清初宮闕的特殊所在。在南北長140米,東西寬40米的長方形寬敞庭院中,大政殿居於北部中心,南麵東西兩側各列了五座方亭,構成了完整的建築群。
大政殿俗稱大衙門,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地,為八角重簷亭,下麵是須彌座台基,用青石雕欄環繞,八麵出廊,殿前兩根明柱上各有金龍蟠繞,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
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八旗製度在建築上的反映。距離大政殿有195米距離,是10座建築式樣相同的亭子,排列次序是:東邊自北向南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鑲藍旗亭。西邊自北向南是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和處理財務的地方。君臣合署辦事的建築布局曆代罕見,這也是滿族固有的習俗在宮廷建築中的體現。
沈陽故宮的巨大魅力在於它將各民族的文化和建築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體現了一段民族團結和沒民族融合的曆史。
北山玉皇閣
吉林北山位於吉林城區西北,占地128萬平方米,主峰西峰海拔270米,東峰海拔256米,兩峰間有拱形石橋相通,名鸞佩橋,亦稱“攬轡橋”。“攬轡橋”二字為清末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所題。清康熙帝北巡時,曾在此停騎四顧,讚歎吉林是“四山屏立、江城如畫”,“江城”遂成為吉林市的別名。
北山雖在世界名山中不見經傳,但是其特殊的廟群卻聞名於世,山上林木眾多,道觀散布,儒、釋、道三教合一,人神共聚一堂,是這裏的一大特色。每年的北山廟會,規模大,場麵壯觀,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吉林廟會盛千山”之說,規模盛大的廟會成為民間文化傳統融彙的重要場所,也是遊客觀光的一大景致。
北山原名九龍山,顧名思義,此山原有九個山頭,好似九條盤龍彙聚。清朝統治者把長白山看作自己的發祥地,為祈求江山永固,清代皇帝常常到吉林朝見和祭拜長白山神。一次康熙帝前去祭祀之時,恰恰路過九龍山。巫師告訴他,這裏龍氣很盛,將來必出帝王。康熙聽了感到不安,隨即下令削平山頭、斬斷龍氣;並在九龍山口監斬犯人,以斷絕龍脈。從此,九龍山變成平頭山,山名也被改成了北山。
北山之上,廟宇從山腰一直延續到山頂,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關帝廟、藥王廟、坎離宮、玉皇閣等廟宇,其中以玉皇閣最具有代表性。
玉皇閣又名大雄閣,位於坎離宮後,是北山寺廟群中地勢最高、建築最宏偉的廟宇。據“吉林外記”記載,玉皇閣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創建者為寬真和尚。寬真原為皇宮戲班中的一名演員,後來出家當了和尚,法名寬真,這位佛家弟子卻創建了道觀玉皇閣。院落平麵略呈長方形,布局嚴謹,有明顯的中軸對稱線。建築物依地勢構築,分為前低後高兩組,錯落有致。
前院由山門、鍾樓、鼓樓、祖師廟、觀音殿、老郎殿及胡仙堂組成。山門內兩側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塑像。過了山門是一座木牌坊,上懸“天下第一江山”橫額。牌坊東側第一座是祖師廟,供奉釋、道、儒三教始祖,即如來佛、太上老君和孔子,這是一處典型的三教合一殿堂;第二座是觀音殿。牌坊西側第一座是老郎殿,殿內供奉著我國梨園祖師唐玄宗李隆基的神像,玉皇閣中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座建築物,並供奉著這樣的神像,顯然是寬真曾經當過清宮唱戲人的緣故;第二座是胡仙堂,堂中供奉著胡三太爺和胡三太奶奶的神像。
後院由朵雲殿及兩廂客房組成。朵雲殿是正殿,高兩層。上層供奉玉皇大帝銅坐像,玉皇是總掌天道之神,道教奉為神界最高主宰。兩側伴侍的神像為千裏眼及順風耳,牆壁上繪二十八星宿彩像。下層供奉的是瓊宵、碧宵及雲宵三宵娘娘神像。
玉皇閣雕梁畫棟,美輪美奐,樓宇磨磚對縫,精巧處令人擊節。它也是北山道觀中擁有畫壁和匾聯最多的一處,朵雲殿牆壁上繪有二十八星宿的壁畫,保存完好。各殿堂的屋內和廊下,匾額、對聯琳琅滿目。例如,吉林軍務督辦兼吉林省省長張作相題寫的:“仙吏本蓬萊,夜裏名山尋夢,偶來香案地;江城似畫圖,春風綺陌踏青,遇見玉珂人”,曾任國民政府大總統的徐世昌題寫的“泰華西來雲似蓋,大江東去浪淘沙”,這些聯語很有情趣,耐人尋味。
清代中葉起,這裏的廟會規模日盛,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競相進香、叩頭,遊人如織,觀者如潮,非常熱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們逐漸將廟會辦成了兼有集市貿易和旅遊特點的盛會。如今,玉皇閣內的古柏也重新煥發了生機,這株寬真大師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親手栽植的古樹,在紅、粉、白四季海棠的映襯下,顯得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