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戲劇藝術1-1(1 / 3)

第一章戲劇藝術1-1

第一節戲劇常識

戲劇

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中國稱之為“話劇”。廣義可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等。戲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成分有著緊密的聯係。它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它與歌舞有著血緣的關係。但東西方的發展過程中,又呈現淡化歌舞、強化戲劇性因素或反之的,或相間融的不同形態,構成了人類戲劇的主脈。

戲劇的形態兼有多種的藝術成分,包括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舞蹈等,是一種“綜合藝術”。同時,每一種藝術因素在綜合整體中起著不同的、不對等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以演員的表演藝術居於中心、主導的地位,它是戲劇藝術的主體。表演藝術的手段,即動作,是戲劇藝術的基本手段。因此,以演員表演藝術為本體,對多種藝術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外在形態。戲劇演出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相融、受舞台法則製約的特殊的集體藝術。

戲劇動作

戲劇藝術基本表現手段,又稱舞台動作。“模仿說”認為,模仿的對象(內容)是行動,而模仿的方式則是動作。戲劇是行動的藝術也是動作的藝術。戲劇用動作去模仿人的行動,動作是支配戲劇的法則。戲劇動作來源於生活,但不等同於生活中的動作。它包括外部動作、形體動作和非形體的活動,如純外部動作、性格化動作、內心動作等。一個完整的戲劇動作可以分解為: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樣做的要素去塑造人物。戲劇動作既具有直觀性又具有揭示性。人物的心理活動本身是非直觀的,各種動作方式正是非直觀的心理內容的外觀方式。每一個戲劇動作都含內因和外因,每一個完整的戲劇動作都包括外—內—外的過程。隻有將動作的內外因展現出來,觀眾才能了解動作的意義。流動性是戲劇動作的重要特征,每一個戲劇場麵都是由一個因果相承、持續發展的動作體係構成的。現代戲劇揉入了音響的成分,增強了動作的表現力。

戲劇情境

戲劇作品的構成要素之一。戲劇中用以表現主題的情節及境況。它是由3種因素構成:劇中人物活動的具體的時空環境,對人物發生影響的具體的情況——事件,有定性的人物關係。其重要性:情境作為一種客觀的推動力,促進人物凝聚起具體動機,導致人物行動的外因;是戲劇衝突、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是戲劇情節的基礎,構成情節的發展;也是人物性格展現的條件,把人物投入到具體情境中去,提供足夠的條件和刺激力,達到人物通過行動進行性格的自我展現。演員扮演角色,就需要包括情境在內的人物進行體驗和表現,連觀眾觀劇,也與情境有著密切關係。它是與劇中人物發生共鳴的媒介,又是通過對人物“設身處境”的體驗,進行審美判斷的前提。

戲劇衝突

表現劇中人物之間矛盾關係和人物的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常說的“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對其內涵,黑格爾強調“各種目的和性格的衝突”,還有謂“意誌的衝突”、“社會性衝突”等。它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外部衝突,有內心衝突,兩者交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也有人與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間的衝突。有些作品表現人同社會環境的衝突時,往往把環境“人化”。在荒誕派劇作中,有時又把社會環境“物化”。在當代戲劇中,有人提出用“抵觸”取代“衝突”等。在社會生活中,衝突隻是矛盾發展的一種特殊的,而並非惟一的形態。戲劇舞台亦如此。

戲劇風格

由戲劇家的創作個性所表現出來的戲劇作品的藝術特色。它的基本要素是戲劇家的個人風格。法國人有一句名言:“風格就是人本身”;梅蘭芳梅蘭芳認為風格就是“他自己的一種優良的定型”。一個民族一旦進入戲劇繁榮時期,就會湧現出一批風格各異的戲劇家及其作品。戲劇是綜合藝術,其風格構成也是多方麵的。除劇作家外,演員、導演,設計、戲劇音樂家等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們在共同的創造中,力求在藝術風格上的和諧,從而形成演劇活動的整體風格。這一過程中,導演通常是整體風格的把握者。追求整體風格時,既要有嚴格的選擇性,又要有廣泛的適應性。風格的形成,有個人經曆、教養、審美熏陶等方麵的複雜原因和一係列深刻而廣闊的客觀依據。由於戲劇在創作上的集體性和觀眾的廣泛性,所以它比其他藝術門類的風格,更緊密地與時代精神、社會氣氛、民族風尚相聯係,並始終根植於自己民族的土壤裏,創造出有鮮明藝術個性的戲劇作品來。

戲劇流派

以一兩個風格鮮明的戲劇家為標幟,一群風格相近的戲劇家自覺地以組織形式進行學術性、藝術性聚合;或者由於受某一曆史時期社會風尚和藝術風尚的影響,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共同的創作傾向,互相呼應,從而構成有社會影響的戲劇流派。它大多產生於戲劇思想比較自由、戲劇事業比較繁榮的時期。它有多種形態,大小不同層次。一是以戲劇史上重大的戲劇思想和創作方法為標誌的,如現實主義戲劇、浪漫主義戲劇、象征主義戲劇等,都有著各自的社會曆史背景,並與特定的社會思潮、哲學觀念有著比較直接的聯係。另一是以特定的戲劇觀念和具體的藝術表現方法為標誌,如在現實主義戲劇內,有體驗派和體現派,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和布萊希特敘述體戲劇等。還有以主角演員為標誌的更小範圍的流派。流派是經常呈現出分化、融合的流動狀態。流派都與特定的觀眾群相呼應以及具有曆史的承傳性等特性。

現實主義戲劇

在舞台上客觀地、精細地再現生活,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文學與藝術中,現實主義占據主導地位以後興起的一種戲劇運動和流派。它與浪漫主義相繼出現。那個時期俄國的現實主義戲劇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別林斯基的有關論述和果戈裏《欽差大臣》等作品,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後的批判現實主義戲劇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為代表的社會問題劇,尖銳地批判和否定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倫理觀念:法國也是它的搖籃,稍後形成的“小劇場運動”中上演過不少現實主義作品。相繼出現了更多的現實主義劇作家,有德國的豪普特曼,英國的蕭伯納、高爾斯華綏,俄國的契訶夫、高爾基和美國的奧尼爾等。到20世紀初,終於形成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演劇體係。

現實主義戲劇在題材和主題上擴大了反映生活的範圍,特別注重揭露社會的黑暗現象,激起人們對生活本質的思索。在藝術表現上,它將客觀真實地再現生活作為基本準則,它的結構通常具有時間、地點和事件比較集中緊湊的特點。它的演劇形式相應地要求從生活的真實再現中求美感,致力於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覺,與觀眾之間築起了“第四堵牆”的演劇氛圍。

在中國,近代造就了曹禺、夏衍等一批現實主義劇作家。它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曲折地獲得發展。在國外,以布萊希特為代表的一批戲劇革新家,在舞台藝術方麵豐富和發展了現實主義戲劇。重新評價傳統的表現手段,努力與觀眾之間建立新的聯係,反映對象的內向化和演劇形式的多樣化,成了當代現實主義戲劇發展的重要趨勢。

浪漫主義戲劇

戲劇的主要流派之一。從產生的背景來看,是堅決反對、衝破一切古典主義的既定原則。它崇尚主觀,強調藝術家的激情、想像和靈感,既無視藝術程式的束縛,也不受生活真實的局限。它常用強烈的對比和誇張,使舞台上色彩斑斕,自由多變,充滿機巧和突轉,處處出奇製勝。作為一種思想文化運動,它反映了自法國大革命帶來的社會大變動之後,人們不滿於社會現實而沉浸於個人理想的心理。浪漫主義戲劇有消極和積極兩大類。麵對曆史進程,前者充滿了病態的恐懼,幻想著倒退;後者表現出戰鬥的熱情,帶有空想色彩的前進。他們的代表人物,包括莎士比亞以及施萊格爾兄弟、雨果、蒂克、克萊斯特、拜倫、雪萊等。在中國舞台上,田漢、郭沫若的一些劇作較多地帶有浪漫主義色彩。

古典主義戲劇

在歐洲17世紀盛行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潮影響下形成,並占有支配地位。到19世紀浪漫主義戲劇興起後逐漸消失。它的代表性戲劇家及作品是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羅瑪克》、莫裏哀的《偽君子》、《吝嗇鬼》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封建國家的整體利益,主張國家統一。它崇尚理性,蔑視情欲。它把古希臘,羅馬戲劇奉為典範,同時十分強調規範化等。因此,它適應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受到這種政權的保護、培植延續了200年之久,直到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浪漫主義戲劇興起後才逐漸消失。

自然主義戲劇

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運動後產生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中形成,以否定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戲劇的麵目出現的。它反對采用曆史題材和神話傳說,主張再現現實生活的片斷;主張以觀察到的事實對人物麵貌作記錄式的描寫;主張用生活化的對話作為戲劇語言的基本形式;主張演員在對自然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布景要“盡可能確實的畫麵”。它的發源地在法國。左拉是它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然主義”名稱及創作原則。他的《黛萊絲》(1873)就是法國第一部自然主義戲劇作品。稍後巴黎創建的“自由劇院”,打破了法蘭西喜劇院的傳統,專演反映當代生活的劇目,為自然主義戲劇流派活動提供了實驗場地。德國豪普特曼的《日出之前》、蘇德爾曼的《榮譽》、瑞典斯特林堡的《朱麗小姐》等也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自然主義戲劇是實證主義哲學在戲劇中的具體運用。在19世紀70~80年代的歐洲劇壇上發生過較大影響但很快被其他流派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