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戲劇藝術1-1(2 / 3)

表現主義戲劇

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之一,盛極於20世紀初至20年代前後。它不滿於對外在事物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揭示其內在的本質,突破對人的言行的模寫而表現其“深藏在內部的靈魂”,丟棄人的個性而表現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質”。它借用象征主義戲劇的象征手法,運用內心獨白、幻象和夢境的具象化,和光怪離陸、歪曲變形的舞台美術手段,以震撼觀眾的心靈。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瑞典斯特林堡的《去大馬士革》、《鬼魂奏鳴曲》、德國凱澤的《從清晨到午夜》、美國奧尼爾《毛猿》、《瓊斯皇帝》等。作為流派已衰落,但它對人的靈魂的深入開掘,以及為表現人的靈魂而運用的各種主觀表現方式,仍被當代戲劇家所吸收、借鑒。

象征主義戲劇

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興起於詩歌,後擴展到戲劇。象征主義認為宇宙萬物與人類的精神之間存有某種互相契合的“對應”關係,主張將宇宙萬物作為各種人類精神或社會觀念的象征來加以表現。象征主義戲劇也基本體現了這種精神。它多具有濃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義的傾向,多采用與自然主義、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隱喻等表現手法,被後人所借用。比利時的梅特林克是該流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瑪蘭納公主》、《青鳥》等。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些劇作家也受其影響,如田漢的早期劇作就有象征主義的特征。

未來主義戲劇

現代戲劇流派之一,盛行於20世紀前期。它以極度反傳統的姿態,宣稱其使命是“宣告過去藝術(過去派)的終結和未來藝術(未來派)的誕生”。它打破“舊戲劇”那種“冗長、靜止的心理分析”結構,而代之以能符合現代生活特征的各種新的手段——不管它們是如何違背真實、離奇古怪和反戲劇。它采用標新立異的手段,突出各種非理性的效果。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馬裏內蒂(《月色》)、基蒂(《黃與黑》)等。

超現實主義戲劇

現代戲劇流派之一,盛行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它將表現主義戲劇的非理性傾向推到了極限,主張在創作中完全打亂人的常規思維方式,而用一種所謂的“自動書寫方法”,以區別於其他戲劇流派。演出中常采用怪誕、神秘、意喻的形象、強烈刺激感官的音響效果和有一定音樂感但無明確邏輯含意的語句排列方式。勃勒東(《你們要忘記我》)、科克撫(《奧爾甫斯》)、查拉(《正麵與反麵》)等是代表性劇作家。

存在主義戲劇

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興於法國20世紀30年代末,二次世界大戰後達到頂峰。它的思想哲學基礎是廣泛流行的歐洲存在主義學說。該學說認為人的存在先於人的本質;認為人有絕對的選擇自由,但又並不具備理性的基礎;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孤獨而沒有意義。存在主義戲劇正是傳播這種哲學的有力手段。它為以後的荒誕派戲劇作了準備。代表作家是薩特(1905~1980)和加繆(1913~1960)。薩特劇作有《群繩》、《密室》、《死無葬身之地》、《肮髒的手》等。劇中的人物都麵臨多種選擇,重估其人生觀,創造新的生活準則。加繆劇作有《誤會》、《戒嚴》等。薩特和加繆的戲劇都保持了傳統的形式,人物、情節完整,結構是用理性的手法來表現非理性的內容。

先鋒派戲劇

現代戲劇流派之一,活躍於20世紀前期的法國。“先鋒派”一詞,原泛指背離傳統、標新立異的實驗性藝術形式和流派。以貝梯、日瓦特、杜林等為代表,也可包括以科克托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戲劇、阿爾托的殘酷戲劇、貝克特等的荒誕派戲劇。他們反對自然主義,也不苟同一些消極悲觀的戲劇流派。他們強調發揮編導的想像力以激發觀眾的想像力,重視台詞和形體功夫,有意識地培養新型的觀眾。先鋒派戲劇曾與電影爭奪觀眾,並給戲劇藝術以新的活力。

荒誕戲劇

現代戲劇流派之一。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否定人類存在的意義,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因而,它反對戲劇傳統,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用輕鬆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它在西方劇壇享有極高聲譽,影響也是深遠的。劇作家及其代表作為: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呼吸》,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熱內的《女仆》、《陽台》,品特的《一間屋》、《生日晚會》等。

戲劇的種類

悲劇

戲劇主要體裁之一。淵源於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悲劇中的主人公遭受挫折,受盡苦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它的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悲劇有四種類型。有英雄悲劇:如古希臘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以及法國的高乃依、德國的席勒等的劇作。有家庭悲劇: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姆雷特》、拉辛的《菲德拉》、曹禺的《雷雨》等。有命運悲劇:如古希臘的《俄狄浦斯王》、歌德的《浮士德》,以及貝克特《等待戈多》等。還有表現人們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如奧尼爾的《安娜·克裏斯蒂》、《天邊外》,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等。

悲劇的實質,如恩格斯所說:“曆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衝突。”悲劇的人物,無論是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還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抑或像《等待戈多》中表現出來的現代西方社會的悲劇情緒,均體現出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總之,悲劇“是戲劇詩的最高階段和冠冕”,是人類精神極致的藝術豐碑!

喜劇

以可笑為外在表現特征的一類戲劇。最早產生於古希臘,其代表性喜劇家為阿裏斯托芬。中國約在12世紀才產生成熟的喜劇藝術。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滑稽和幽默。醜乃是滑稽的根源與本質,是一種否定的人生價值。滑稽是醜的一種變形,幽默是美的一種變形,美被顛倒便是幽默。滑稽與幽默雖都是一種變形地去透視人生價值,卻有質的不同。它們都屬於喜劇性的審美範疇。喜劇表現生活的範圍十分寬廣,既可以表現醜惡、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謳歌美好的事物以及夢幻的理想、歡樂的心情、人生的苦難等。它可根據不同的對象、藝術家不同的態度,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審美價值。

喜劇可劃分出不同的類型。有諷刺喜劇(如莫裏哀的《貴人迷》、果戈理的《欽差大臣》等),有幽默喜劇(如阿裏斯托芬流傳下來的《阿卡奈人》、《婦女國》等喜劇,以及堂吉訶德這類喜劇人物),有歡樂喜劇(如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等),有正喜劇(如哥爾多尼的《一仆二主》、博馬舍的《費加羅婚禮》、中國的《玉簪記》等),有荒誕喜劇(如迪倫馬特的《貴婦還鄉》、貝克特的《等侍戈多》等),有鬧劇(如15世紀最有名的鬧劇《巴特蘭鬧劇》),等等。

正劇

又稱悲喜劇或嚴肅劇。莎士比亞的戲劇便兼有悲劇和喜劇的成分。1757年,狄德羅寫了《私生子》及其有關的談話,首次為正劇“正名”。他說:“嚴肅劇處在其他兩個戲劇種類之間,左右逢源,可上可下,這就是它優越的地方。”還提出了有關戲劇中的現實主義原則問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正劇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現在人物命運、事件結局的完滿性,既表現生活的肯定方麵,又表現生活的否定方麵。正劇人物現實地實現著自己的意誌,自由地創造著生活。他們在實現自覺意誌的行動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內在精神的鬥爭曆程。

正劇的種類可分若幹。莎士比亞的《一報還一報》、《暴風雨》,中國古典的“公案”戲,還有社會問題劇《玩偶之家》以及高爾斯華綏(英)、奧德茲(美)、高爾基等人的作品,都被列入正劇。另一類稱英雄正劇,它往往表現政治、階級、民族鬥爭中的重大題材。如前蘇聯的《鐵甲列車14·69》、《帶槍的人》等,及中國反映革命時期的一些英雄主義的作品。

話劇

戲劇種類之一,中國的一種特殊稱謂。在歐洲,一般將發端於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的舞台演出形式稱之為戲劇,並與歌劇、舞劇、啞劇相區別。它從20世紀初傳到中國,最初稱之為新劇、文明戲、愛美劇等,1928年戲劇家洪深提議定名為話劇。它綜合文學、表演、導演、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文藝成分,而以說話(對白、獨白、旁白)為主要表現手段;演員的表演則是以說話和動作來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直觀地展現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鬥爭。隨著時代的發展,話劇的題材、體裁、風格、手法和藝術形式,也在不斷豐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