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戲劇藝術1-1(3 / 3)

歌劇

以音樂因素和戲劇因素為主,綜合詩詞、舞蹈、美術、建築等其他藝術因素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廣義上講,中國的戲曲藝術也具有歌劇的性質。近代西方歌劇,是指16世紀產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演唱劇,後衍變成意大利歌劇,即正宗的西方歌劇,並形成了各種風格和樣式。如法國的大歌劇、喜歌劇,意大利的喜歌劇、輕歌劇,德國的樂劇以及現在歐美流行的音樂劇等。西方歌劇基本上屬於音樂作品,不以戲劇情節為表現目的,因而創作以作曲家為主。如威爾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比才的《卡門》、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等。中國民族歌劇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現的《白毛女》。新中國成立以後,向戲曲和地方戲借鑒中,逐漸形成了既區別於傳統戲曲又與西方歌劇有一定差異的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蘭花花》、《小二黑結婚》、《竇娥冤》、《洪湖赤衛隊》、《江姐》、《蒼原》等。

舞劇

以舞蹈作為主要手段,綜合音樂、舞台美術及舞蹈演員共同創造。其編導則是一出舞劇的組織者、整體藝術形象的創、造者。

芭蕾是西方舞劇藝術的典範,最早從民俗舞蹈、社交舞蹈進入了宮廷和城市舞台,在不斷的革新中形成嚴謹規範的藝術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現技巧。代表作有《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巴黎聖母院》、《堂吉訶德》等。中國芭蕾舞台上,已創作、上演過自己的劇目有《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民族舞劇以中國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為基礎,並不斷革新和吸收國外舞蹈藝術的遺產,已有自己的藝術特色。作品有《寶蓮燈》、《絲路花雨》、《嫦娥奔月》、《木蘭飄香》等。

啞劇

不用台詞而以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它要求演員有高超的形體語言,去表達戲劇思想和意蘊。啞劇最早起源於古代人的生活活動。現代啞劇主要產生於19世紀法國啞劇表演大師德布洛,創作了一個獨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羅及其一係列啞劇作品,引人矚目。現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都有完整的情節。卓別林(英)、馬爾索(法)、莫爾肖(奧地利)為代表人物。中國戲曲中含有大量無聲表演。作為獨立啞劇出現始於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創造。

宮廷劇

在封建貴族的宮廷及宮廷劇院裏上演的戲劇。歐洲的宮廷戲劇起源於16世紀的意大利,上演喜劇、悲劇、田園劇等,供少數上層人物欣賞。其田園劇,以美麗動人的詩的形式寫成,加上音樂優雅、服飾華麗、布景精致,是貴族階級的消遣品。逐漸蔓延到英國、德國等國的宮廷,至19世紀還風靡一時。在東方的7世紀印度古典劇壇上也曾流行。中國清代內廷戲班的演出,也屬宮廷劇的範疇。

書齋劇

意旨供閱讀而不適於上演的文學劇本。又稱案頭劇。最早的劇作家是古羅馬的塞內加,代表作有《特洛伊婦女》、《美狄亞》等。恩格斯在談到拉薩爾的悲劇《弗蘭茨·馮·濟金根》時指出,這部劇作“由於道白很長,根本不能上演”。這是這類劇的共同弱點。在中國戲劇史上,清代的蒲鬆齡的《牆頭記》、蔣士銓的《臨川夢》等均屬此類劇作。

情節劇

主要特點是情境險惡多變、矛盾衝突尖銳激烈、劇情發展中包含著大量偶然及巧合的因素,充滿了緊張的戲劇場麵。在歐洲,考茨貝寫過200多部情節劇,以《厭世與懺悔》最為著名。在現代戲劇中,驚險劇,偵破劇、推理劇也可屬此類劇。A·克裏蒂斯(1891~1976)的《捕鼠器》(1952),是倫敦劇院有史以來上演的最悠久,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

多幕劇

按形式規模劃分的戲劇類別之一。大幕啟閉兩次以上者,即稱多幕劇。歐洲戲劇在17世紀以後開始分幕。一幕之內又可分成若幹場。幕標誌著劇情發展的一個大段落,而場則表示大段落中時間的間隔或場景的變換。在現代戲劇中,幕與場的界限已不明顯,多場景、無場次的劇目中,時空變換顯得更為自由。

獨幕劇

與多幕劇相對應而言。要在一幕內完成的小型戲劇。劇中一般人物較少,情節線索單純,從一個生活側麵反映社會矛盾,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戲劇故事。莫裏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契訶夫的《求婚》、J·辛格的《騎馬下海人》、格雷戈裏夫人的《月出》以及田漢的(名優之死》、丁西林的《壓迫》、洪深的《五奎橋》等,都是獨幕劇的代表作。

街頭劇

又稱廣場劇。多以大眾關注的政治時事為題材,對觀眾進行形象化的宣傳。如中國30年代宣傳抗日的《放下你的鞭子》。在國外,各種各樣的街頭劇演出,也是多以民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為內容。演出中時有觀眾參與,演出結束後演員與觀眾進行討論,很受群眾歡迎。

活報劇

以迅速反映時事、進行宣傳為目的的戲劇形式,就像“活的報紙”。在演出中,常常把反麵人物漫畫化,動作高度誇張,演出不拘一格,多在街頭、廣場演出。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就有這種形式的演出,在戰爭時期更是常用的形式。在國外亦如此。

兒童劇

以兒童為觀眾的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戲曲,以及童話劇、神話劇、木偶戲、皮影戲等不同類型劇種的統稱。它適應兒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狀態和思考方式,要求思想鮮明,形象真實,情節生動,向兒童觀眾進行美的陶冶。以不同的年齡段,還可區分題材和內容。俄羅斯、日本、挪威等國兒童劇較為發達,作品有《十二個月》、《青鳥》、《灰姑娘》、《皇帝的新衣》、《快樂的漢斯》等。中國兒童劇始於20年代,以黎錦暉的《小小畫家》為代表。之後在艱辛中發展,如新安旅行團(1935年),孩子劇團(1937年)都是較早成立的兒童劇團。宋慶齡創建的中國福利基金會的兒童劇團(1949年)是曆史最久的兒童劇團體,作品有《猴兒大王》、《表》等。新中國成立後,相繼成立了20多個兒童戲劇院團,有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福利兒童藝術劇院等。作品有《寶船》、《馬蘭花》、《報童》、《宋慶齡和孩子們》等。

十二個月神話劇

以神話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在不同國家和時代都有出現。如古希臘悲劇的題材,多取自希臘神話,莎士比亞、高乃依、拉辛等的部分劇作亦如此。中國古典戲曲中,這類劇目也很多。如根據《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誌異》等改編的戲曲,還有《天仙配》、《牛郎織女》等民間故事改編的戲劇,都屬神話劇範疇,它從不同的生活角度、不同的人物身上,反映出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及對假惡醜的鞭撻和嘲諷。

宗教劇

以聖經教義為題材的中世紀戲劇的統稱。在9世紀前後,出現了以耶穌受難、天使向聖母及使徒顯靈、耶穌升天為內容的瞻禮式戲劇。10世紀形成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又至13世紀出現歌頌聖母為主的有情節的故事表演,如《亞當的故事》。到14世紀一切宗教題材的戲劇都被稱為神秘劇。它先在教堂內配合彌撒形式進行演出,逐步走向廣場。最早表演者是僧侶、修道士和神學院學生,用拉丁語演出。走上廣場後,演出對象從善男信女擴大到廣大民眾,並搭台演出,增強戲劇成分。地獄、天堂各居一端,中為塵世。代表平民的小醜也逐步顯露其重要性,更具有表現塵世生活的人情意味了。傳世作有《耶穌受難神秘劇》、《聖母奇跡劇》等。

曆史劇

取材於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劇目。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種類,並不要求拘泥於曆史事件的自然進程,而重心置於對曆史人物的把握、表現和解釋上。曆史紀實劇注重對曆史現象的忠實再現,可使觀眾獲得曆史知識。曆史故事劇則取材於流傳的曆史故事,如中國戲曲中的楊家將戲、包公戲等,具有更廣闊的虛構和想像的天地。在中國,以辛亥革命以後的現代革命史取材的作品另稱革命曆史劇。

社會問題劇

反映社會矛盾、提出社會問題的戲劇作品。廣義上說,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法國古典主義的某些悲劇和喜劇等都可列入;狹義上說,專指易卜生及其繼承者的某些作品。19世紀70、80年代,易卜生創作的《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敵》視為社會問題劇的代表作,具有強烈的社會問題批判色彩。英國的蕭伯納、高爾斯華綏,美國的奧德茲均為繼承者。中國劇作家深受易卜生社會問題劇的影響。

廣播劇

通過無線電廣播傳達給聽眾的聽覺藝術。運用語言、音樂、音響效果和錄音技術描繪生活場景,展開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1924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的《危險》係為第一部廣播劇。廣播劇有調動聲音媒介的優勢,轉換時空也有更大的自由度,便於隨意收聽、欣賞,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20世紀前期,中國一批著名戲劇家洪深、夏衍、熊佛西等寫過廣播劇,成為中國廣播劇的先驅者。新中國的第一部廣播劇是《一塊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