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戲劇藝術1-2(1 / 3)

第一章戲劇藝術1-2

戲劇劇本

劇本

以代言體方式為主、表現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戲劇演出的文字依據。在文學領域裏,它是文學作品的一種特殊體裁;在戲劇實踐領域裏,它是戲劇活動的基礎和起點。劇本主要由劇中人物的對話、獨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組成。在戲曲、歌劇中則用唱詞來表現。舞台指示是交代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有關敘述性的說明文字。劇本的出現,表明戲劇正式形成並成熟。劇本也有供人閱讀稱之為“案頭劇”的,但以演出作為目的和歸依的是多數。在實踐演出活動中,導演對劇本的適當處理稱台本,但一般不改變原劇本的精神實質和藝術風格。

台詞

劇中人物所說的話語。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劇本構成的基本和重要成分。台詞一般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語言,必須具有動作性,不僅性格化,還要詩化和口語化。通過演員重音,停頓、語調、氣息的外部技巧處理,才能塑造出完整、準確的人物性格形象,以推動劇情發展和表達戲劇思想。

舞台指示

劇本中不要求在演出時說出的文字說明部分。如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的提示,對舞台美術各個部分的藝術處理的要求,對人物形體動作、心理活動和場景氣氛的描述等。它有長有短,視劇作者的風格而定。但應有助於人物形象的刻畫,有助於導演、舞美工作者的藝術創造。好的舞台指示不僅為劇本增添文學價值,也能夠造成濃鬱的戲劇氣氛。

戲劇懸念

源自心理學中人們由持續性的疑慮不安而產生的期待心理。是戲劇創作中使情節引人入勝、維持並不斷增強觀眾興趣的一種主要方法。懸念的構成要有以下諸條件:一,人物命運中潛伏著危機;二,生與死、成功與失敗均有可能出現,存在兩種命運和結局;三,發生勢均力敵而又必須有結果的衝突;四,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動能引起觀眾在感情上的愛憎;五,觀眾對未來事態發展的趨勢清楚。合乎邏輯的劇情發展和對人物的強烈愛憎,是構成懸念的兩個重要元素。懸念分兩類:總懸念與小懸念,期望式懸念與突發式懸念。懸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強,還需要依靠“抑製”、“拖延”等藝術手法,使之獲得更大的美學價值。

戲劇場麵

指在一幕戲或一場戲內由人物的一定行為動作構成的各個生活畫麵。按其在劇中的作用、性質和表現形式,大致有主要場麵與次要場麵。主要場麵指與表現主題、主要人物性格、人物關係和情節發展有關的部分,以及明場與暗場、必需場麵與高潮場麵、戲劇性場麵與抒情性場麵等。場麵作為劇本情節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要求有自成起訖的完整性和節奏感,又要達到相互之間的連貫性。

戲劇情節

指戲劇中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的各種關係所組成的生活事件和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戲劇情節是由一個個場麵連貫而成的,也是由一條條線索鋪設而成的。線索是情節發展過程的頭緒、脈絡,亦稱情節線。有單線,也有雙線、多線,有主與次、明與暗之分。人物的行動及其發展,是戲劇情節的外在構成形式,促成人物行動的動機及其發展變化,則是戲劇情節潛在的動力。它是為展示人物性格服務,也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效應和美學價值,對觀眾產生吸引力和娛悅作用。

時空交錯

根據舞台人物的夢境、幻覺、遐想、回憶等心理活動來組織舞台時間和空間,把過去、現在、未來相互穿插、交織起來。追求主觀真實的現代派戲劇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它導源於“意識流”,突破了傳統戲劇按客觀時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過多層次、多變化的時空組織,表現人物隱秘複雜的內心生活。中國戲曲的寫意性,使時空運用曆來比較自由。

發現與突轉

發現,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人物對自己身份或者與其他人物關係的新的發現等;突轉,指劇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變化,它是通過人物命運與內心情感的根本轉變來加強戲劇性的一種技法。在舞台上,發現通常總是與突轉相互作用或同時出現,通過發現來造成劇情的激變。好的突轉場麵不隻著眼於劇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於人物刻畫,通過情節的合情合理的突轉,寫出人物劇烈豐富的心理活動。

戲劇導演藝術

以文學劇本為依據,以演員表演為主體,運用和組織各種藝術手段,在舞台上進行綜合的二度創造的藝術創作活動。其主旨在於把文學性劇本內容轉化為活生生的演出形象,使之和諧、統一、風格完整地層現在觀眾麵前。因而說,導演藝術就是創造演出的藝術。

導演藝術可回溯到古希臘時代,隨著曆史的沿革和戲劇的發展,不斷地完善並形成各種流派和風格。到了近世紀,經過戈登·克雷、阿庇亞、萊因哈特以及聶米羅維奇一丹欽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格納等人倡導和實踐,確定了劇本、演員和觀眾“三位一體”的原則,終於推出了以表演為主體的綜合藝術的理論,從而導演藝術便獲得了新的獨立意義和新的品質。中國戲曲演劇傳統是融歌、舞,樂、誦於一體的舞台藝術,其本身先天具有綜合藝術的形態和特色。20世紀初,話劇傳入中國,導演製度也同時傳入並漸漸提高和加強。也造就了一些著名的導演藝術家,如歐陽予倩、熊佛西、洪深、應雲衛、焦菊隱、黃佐臨等。

導演在綜合性的演出創造中,既涉及各個藝術門類,也涉及各項藝術因素的創造者。戲劇是集體性的藝術,戲劇的基本要素是演員,劇本、劇場(舞台)和觀眾。因而,導演就必須與各方麵的藝術創造者打交道。除了與演員,還與劇作家、設計家、音樂家們進行同步的、和諧的創造,把他們統一組織起來。為了藝術的完整性,導演必須有統一的思想和總體構思。隻有在導演統一的創造目標下,把各方麵的創造成果都組織成為演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才能完成導演們的職責。

導演工作的具體進程,包括前期的案頭工作,如總體構思(演出現實意義、演出立意的形象種子等),處理原則(如關於體裁、風格等),舞台美術的總體樣式,以及分析劇本、分析人物和人物行動等。進入排演階段,即是與演員合作塑造人物形象,是體現導演藝術的主要一環。排演可分初排、細排、合成3個階段,務必使各項藝術因素能融合、和諧、統一,創造出一台完整、完美的戲劇演出形象。

舞台藝術

舞台節奏

是激起觀眾產生與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和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節奏是自然現象和生活表現所固有的一種條理性的品質,也是藝術作品所普遍固有的品質。戲劇節奏表現形式更為複雜,它依節奏的發展規律,綜合各藝術部門的獨立因素,統一於演出思想和形象的總體要求中,使之協調地形成完整的演出過程。演員表演中的正確的速度、節奏是演出的節奏基礎。戲曲和歌劇有音樂伴奏,其節奏基本依據音樂的節奏。話劇則仰賴演員的感覺,領會角色內部和外部的生活去把握。

舞台調度

也稱場麵調度,是舞台行動的外部造型形式。它通過演員的體態、演員與演員及演員與舞台景物間的組合,通過演員在舞台上活動位置的安排與轉換,或通過一組形體動作過程,構成藝術語彙,使舞台生活形體化、視覺化。舞台調度是劇本台詞和舞台語言在視覺形象上的體現,是導演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它是典型化的、經過美學處理的形體造型的表現形式。它應當從屬於劇本的風格和體裁,也與舞台美術的合作密不可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具有更多的假定性和有極豐富的審美特征。

舞台氣氛

指在舞台演出中某種情緒的製造和渲染。與感覺、知覺緊密聯係,帶有關情緒色彩,能直接加強觀眾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加強演出的真實感和戲劇的藝術效果。氣氛和節奏相輔相成,其組成部分是表演的行動節奏與速度,而節奏又依氣氛的起伏而變化。同時氣氛又能影響演員的心理和形體的自我感覺,直接推動他們的舞台適應力和節奏的內應力。舞台氣氛是導演、舞台美術家和演員共同創造的綜合成果。在寫實風格的舞台上,舞台美術的環境創造更有作用力。

舞台停頓

亦稱“靜場”。指演出中為了加速或增強戲劇矛盾的轉化,及解決戲劇矛盾的力量所采用的使劇中人外部語言、行動處於停滯狀態的瞬間靜場處理,是一種突出強調動作、情感的重要表現手段。它常出現在戲劇矛盾衝突發展尖銳、戲劇高潮即將到來或戲劇轉機到了關鍵的時刻。此時安排適當的舞台停頓,足以展示其矛盾衝突的分量而感染觀眾。每幕每場的結束,多落幕於停頓時刻,最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穩定的印象。停頓的長短,視矛盾性能和情緒差異的大小程度而定,不宜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