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戲劇藝術1-2(3 / 3)

舞台美術

是戲劇藝術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舞台演出中的造型藝術。但它不能離開表演藝術獨立地存在和表現,而是從屬於表演藝術,使表演藝術更為形象、生動和豐富。因而,舞台上除了演員造型因素外,舞台美術是所有舞台視覺藝術、空間藝術的統稱,它是“織在時間上的繪畫”(阿爾道夫·阿庇亞語)。舞台美術具有多元的、多樣的、綜合的功能和因素,並隨著戲劇文化曆史的發展,也在不斷地變化、完善、提高和現代化。它的作用為:狀物,模擬和再現客觀事物的形象,組織戲劇動作的空間展現;敘事,通過人物和景物的造型,表現與環境、地點、時間、氣氛和人物的身份、地位等有關戲劇背景;抒情,用創造出來的舞台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情景交融,感染觀眾。它首先是戲劇的特性,其次才是美術的特性,但它本身也具有綜合性,建構成自己的創造係統。它包括布景、燈光、服裝、化妝、道具、效果、音響等部門。舞台美術已源遠流長,有戲劇便有舞台美術的存在。當代舞台美術的創造和表現,琳琅滿目,百舸爭流。寫實的和寫意的,幻覺的和假定性的,抽象的和具象的,再現的和表現的等等,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流派,與舞台發展相同步,也在創造自己的藝術生命力,走向現代化。

舞台服裝

演員在演出中穿用的服裝,塑造角色外部形象,體現演出風格的重要手段之一。舞台服裝源於生活服裝,但又區別於生活服裝。它和化妝是演出活動中最早出現的造型因素。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塑造舞台形象手法。它要求:一,幫助演員塑造角色形象;二,有利於演員的表演和活動;三,設計應立求與全局的演出風格統一;四,應能滿足廣大觀眾的審美要求。20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戲劇及舞台美術的設計思想經曆了很大的變化,現實主義與非現實主義戲劇在服裝設計領域裏都開創了各自的廣闊天地,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傳統的中國戲曲服裝的特點,在於它的裝飾性、誇張性與可舞性,而且角色的行當化和服裝的程式化關係密切,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舞台化妝

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段。化妝是對演員須發、頭飾、麵型以及身體裸露部分進行修飾。舞台化妝的作用:一是以美化對象的儀表為目的;二是以塑造角色的外貌形象為目的。由於劇種、劇目和導演要求的不同,化妝的手法和樣式也各有差異,產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其中有誇張性的,有裝飾性的,有寓意性的,也有象征性的等。在現代演出中,演員與觀眾問的距離大為縮小,這就要求化妝更生活化,更細致。化妝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改進曆程。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戲劇對化妝提出了新的任務,就是塑造性格化的角色形象。20世紀的現代戲劇流派紛呈,化妝的形態也更趨多樣化。舞台化妝的技術性強,它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和技術知識。各種化妝技術之間的相互滲透交流、取長補短,構成了化妝技術的係統性、統一性和完整性,促進了化妝技術的不斷發展。

舞台布景

舞台演出視覺形象中構成景物環境實體的部分。它與燈光、化妝、服裝等共同綜合塑造演出外部形象,幫助演員表演,揭示劇本內涵。中國戲曲的舞台美術素以服裝、化妝、砌末為其主要因素。現在概念的布景,是在外來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他的發展沿著兩條線索進行:一、傳統戲曲改良和改革劇目中的用景發展;二、話劇布景的發展。中國話劇產生和形成於1907至1930年。1907年在上海演出的《黑奴籲天錄》,開創了中國戲劇演出使用布景的先河。新中國成立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舞台美術隊伍,他們在專業創作和全國劇院(團)的組建和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從1950年起,高等戲劇院校陸續開設舞台美術係,培養了大批舞台美術專業人才。中國的布景設計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創造了一批優秀的設計作品。1981年初,成立了中國舞台美術學會。1986年中國成為國際舞台美術中心成員,開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1987年參加了在布拉格舉辦的第六屆國際舞台美術四年展,並獲得“傳統與現代舞台美術卓越結合獎”。以後曆屆均有作品參展。

舞台道具

戲劇演出中所用的家具、器皿以及其他一切用具的通稱。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原稱“砌末”(包括布景),現也分稱布景和道具。道具在戲劇演出中往往和演員的表演直接相關,起幫助演員表演的作用。話劇中的桌椅,沙發等,是演員活動的支點。戲曲中的槳、馬鞭、劍、戟、刀、槍等,則是演員虛擬動作必不可少的憑借。按其體積,道具分為大道具與小道具;按照道具的使用性質,又可分為裝飾道具、手執道具、消耗道具、實用道具等。舞台道具的設計風格和布景、燈光、服裝的風格是一致的。

舞台燈光

利用燈光手段為舞台照明並為人物、景物造型的藝術,又稱舞台照明。其作用是根據演出要求,按照舞台美術的總體構思,運用舞台燈光的技術設備及手段配合演員表演,塑造舞台上的視覺形象。作用是:一、照明演出,使觀眾看清演員表演和景物形象;二、導引觀眾視線;三、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和展現舞台幻覺;四、創造劇中需要的空間環境;五、渲染劇中氣氛;六、顯示時空轉換,突出戲劇矛盾衝突和加強舞台節奏,豐富藝術感染力。有時也配合舞台特技。舞台燈光是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的結合體,舞台燈光的發展是同戲劇的演變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聯的。舞台燈具按光學結構可分為泛光燈、聚光燈和幻燈三類。按舞台上安裝的部位則又有麵光、耳光、腳光、柱光、頂排光、天排光、地排光以及流動光之分。幻燈係統又可分為:一、利用幻燈片成像的投影幻燈;二、通過轉動的圓盤式鏈帶把雲,水、火等活動形象投在景物上的投影幻燈;三、利用長焦距物鏡使小光斑清晰成像,突出主角形象的追光燈;四、橢球麵凹鏡名為造型燈的燈具。

劇場

觀眾觀賞演出的場所。中國原有“茶園”、“戲樓”或“戲園”等名稱,現通稱劇場。古代和現在的劇場至少有兩個部分構成:一是進行演出的地方,即舞台;二是觀看演出的地方,即觀眾席。最早的劇場建築出現於古希臘。最早的古羅馬劇場建成於公元前55年。進入19世紀後,劇場向大型發展,舞台照明改用煤氣燈光源。1876年德國的貝若特節日劇院為現代劇場建築的開端。它取消了傳統的小包廂格局,觀眾席改為扇型平麵,改善了觀眾的視聽條件。現代化劇場的標誌之一是電力能源的利用。進入20世紀以來,劇場的建築設計是沿著不同道路發展的,其中部分劇場以鏡框式舞台為基本形式,改進其功能和形式,有些專業的話劇劇場則向非鏡框式舞台的方向進行探索。因此,一批適應新演出形式的試驗性劇場應運而生,以不同平台、踏步組合而成的開放性舞台代替了鏡框式舞台。到50年代初,世界上仍以鏡框舞台的劇場為最多,另一部分是完全新型的,以德國的德紹劇院開始的“品”字形舞台平麵格局為許多劇場所接受。與此同時許多劇場的設備都利用了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非鏡框式舞台主要有五類:一、兼有鏡框式與伸出式舞台特點的劇場;二、不設景區的伸出式舞台,其布局接近古代希臘劇場;三、中心式舞台;四、終端式舞台,將舞台按照課堂的方法建造於劇場的終端,它沿著觀眾席兩旁的牆壁向前延伸,使演員更為接近觀眾;五、可變式舞台。隨著實驗性戲劇的大量出現,能適應演出形式的多變性舞台也應運而生。60年代以來,西方新建的劇場中多附設了一個或幾個實驗性小劇場,也有的將劇場、音樂廳等建築組成為多功能的文化中心,使劇場走向了多元化與多樣化的道路。

中國的劇場曆史可上溯漢唐時代。漢代的百戲上演有“看棚”,隋唐則有戲場、“樂棚”。宋代城市中設瓦舍、勾欄,其建築結構雖簡陋,但已將舞台部分與觀眾席共同置於劇場建築的室內,舞台後麵有演員上下的門道,台口三麵向觀眾敞開,後來成為宋、元、明、清各朝代中國戲曲劇場的基本格局。現存清代的宮廷劇場以北京故宮寧壽宮中暢音閣的三層樓大戲台為代表,府邸劇場則以揚州何園的水上戲台和北京恭王府戲台為典型。營業性民間劇場最早源自茶園、酒樓中附設的舞台,一般都有三麵敞開式的舞台,觀眾席中往往設單層樓座,可以北京的查樓(廣和樓)為代表。1909年上海的新舞台首次應用西方的鏡框式舞台、轉台、天橋等舞台結構,並運用了繪畫性背景,但同時又保留了突出的台唇以配合戲劇表演的需要。1949年後,劇場建築逐漸改善,各地新建劇場都擴大了舞台及後台的空間,完善了舞台技術及音響、視線、防火等設備。1985年全國已有劇場、俱樂部等可供演出的場所6684種,其中多數仍為鏡框式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