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戲劇藝術2-1(1 / 3)

第一章戲劇藝術2-1

第二節戲劇作品

《琵琶記》

《琵琶記》是元代末年高明的作品。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瑞安屬古永嘉郡,是戲文的發源地。同鄉前輩編寫演出的《趙貞女》、《王煥》、《王魁》等戲文,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明至正五年(1345)登進士第,做過福建行省都事等官,為百姓辦過一些好事。後來因為性情耿直,逐漸感到不適應官場,辭去了官職,隱居寧波城東櫪社,以詞曲自娛。《琵琶記》就是他在元代末年避戰亂隱居期間,根據“趙貞女、蔡二郎”古戲文改編而成的。《趙貞女》演蔡伯喈上京應舉,貪戀功名利祿,背親棄婦,馬踏趙五娘,被“暴雷震死”的故事,有很濃的因果報應迷信色彩。曆史上東漢末年有個蔡邕,字伯喈,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劇情與曆史人物無關,但反映了生活中一些封建文人飛黃騰達之後拋棄結發妻子的現實。高明改編時為了提倡封建道德,對情節作了根本的改動。

《琵琶記》共四十二出,劇中陳留郡窮書生蔡伯喈是個孝子,與趙五娘新婚才兩月,感情很好。他本不想去應試,是父親蔡公不從;他考中狀元,丞相牛太師奉旨招他入贅,他辭婚,但牛丞相不從;他惦念家中,辭官回鄉奉養雙親,朝廷不從。他隻得終日悶悶不樂。家中趙五娘獨力伺奉公婆,曆盡艱辛。偏偏趕上陳留郡大饑荒,漸漸衣食難繼。五娘釵梳首飾典賣殆盡,生活仍然越來越艱難。一次,五娘苦苦求得少許救濟糧,途中又被裏正奪去。幸虧鄰居張大公常常給予接濟。吃飯時,五娘弄到的糧食給公婆充饑,自己躲在灶下以糠果腹。婆婆不明真相,嫌無菜蔬下飯,又懷疑媳婦留著好飯菜自己享用。蔡公蔡婆跟到灶間,發現媳婦吃的是秕糠,深悔錯怪了好媳婦,既痛又愧。不久,蔡公蔡婆相繼病餓而死。五娘剪發賣餞,羅裙包土,自築墳塋,勉強將公婆安葬。之後,五娘描畫公婆畫像,背上琵琶,一路乞討上京尋夫。幾經波折,與蔡伯喈相逢。蔡得知父母雙亡,悲痛欲絕,立即要辭官歸裏。牛氏情願奉五娘為正。牛丞相終於回心轉意,同意女婿帶牛氏、五娘一起回鄉守孝。皇上下旨嘉獎,蔡氏滿門受封。

《琵琶記》因為是文人作品,藝術上顯然精致成熟了很多。它一方麵保留了民間文學的渾樸質實,同時又具有了詩的雋美和想像。高明對生活很有觀察,比如趙五娘吃糠這場戲,寫得非常真切深入。告求到的救命糧半路被裏正搶走,害得五娘差點兒投井自盡。張公公接濟的一點糧食又不夠支持三個人活命。五娘隻好讓公婆吃米,自己吃糠。這時戲裏安排有兩段唱腔,第一段描寫糠的粗糲、難以下咽:

“嘔得我肝腸痛,珠淚垂,喉嚨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礱被舂杵,篩你揚簸你,吃盡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曆。苦人吃著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孝順歌》)

這支曲以糟糠自比,寫五娘的遭遇和悲苦,已經非常真切動人,接著更有一段神來之筆:

“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丈夫,你便是米嗬,米在他方沒處尋;奴家恰便似糠嗬,怎的把糠救得人饑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前腔》)

這支曲語言十分樸素,但抒發感情是那麼酣暢淋漓。把一個承擔著力不勝任重擔的可憐善良的新媳婦的悲苦、狼狽巧妙地表現了出來。因為這段文辭美妙,民間就有了傳說:說高明寫到“糠和米本是相依倚”時,點在他桌上的兩枝蠟燭,燭焰忽然交而為一了!這雖然是無稽之談,但可以看出人們對這兩支曲子非常讚賞。類似的精彩之筆還有不少。

《琵琶記》之所以被稱為“南戲之祖”,主要在於它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性。不但情節安排經過了精心設計,格律也整飭完備,大大改善了早期南戲以“裏巷歌謠”雜合組織的音樂結構,成為集南戲格律之大成的作品。另外,這個戲描寫真實細膩,語言生動準確,擺脫了無名氏創作階段的粗糙簡陋,也是它被稱為“南戲之祖”的原因。

《琵琶記》還是一部令評論者困惑的戲。奇怪之處在於統治者和老百姓都十分欣賞這部戲。高明改編時的創作目的很明確:“也不尋宮數調,隻看子孝和妻賢”;“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他就是要提倡封建倫理道德。所以,他把原劇中的“不忠不孝”改為“全忠全孝”,還用心塑造了一個“有貞有烈”的趙五娘,連丞相之女都深明忠孝大義。明太祖朱元璋就很欣賞這部戲,曾說過“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味,富貴家不可無”,並且“令優人進演”。可見統治者認為《琵琶記》有利於封建統治。分析起來,老百姓喜歡這部戲是因為它客觀上反映了元代的社會苦難,像災荒,裏正社長一類人對百姓的欺壓盤剝,權豪勢要的富闊和氣焰以及勞動人民互助的美德等等。蔡伯喈的形象也真實地反映了元代文人的苦悶心情和尷尬處境。特別是趙五娘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底層婦女的美德、苦難和呻吟。

《琵琶記》問世以來一自在舞台盛演不衰。曆經明、清、近代直到今天,仍然是戲曲舞台上的經典保留節目。川劇、湘劇、調腔等地方劇種,還能演出全劇。昆曲常演的《吃糠》、《描容》、《上路》、《掃鬆》、《墜馬》等折戲都出自《琵琶記》。

《竇娥冤》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元雜劇。這個劇無論從揭露元代社會濃重的黑暗現實、歌頌人民的反抗意誌的思想意義角度,還是從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成就而言,都無愧作為元雜劇的代表作。

《竇娥冤》是旦本,主角是青年寡婦竇娥。劇本表現的是一樁冤案,體製是四折加一楔。為了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還要介紹一點元雜劇結構方麵的知識。中國戲曲學院學生排演的《竇娥冤》劇照

元已雜劇的結構有獨特的慣例,一般情況下是以一本四折為單位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四折正好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的起、承、轉、合四個過程。

什麼叫“折”?相當於現在戲劇的“幕”。當然元雜劇是早期戲劇,不拉幕。也就是說,元雜劇的每一折,都是戲劇情節發展的一個段落。這是指一般的慣例,每出戲都分四個大段落,是一本四折。當然也會有特殊情況,像《趙氏孤兒》是一本五折;《西廂記》規模更大,是五本二十一折。

另外,為了彌補四折結構對劇情的局限,元雜劇結構中還有一種重要的形式——楔子,相當於現在戲劇的“過場戲”。它的作用是補充說明一些情節,又不影響劇情的緊湊簡練。楔子用在四折之前或加在折與折之間,作用是使戲劇衝突更迅速有力地推向高潮。們絕不允許將楔子加在最後。楔子本來是木工用的小木片,用來彌縫填裂的,可以使器具更加堅固。現在用來稱呼過場戲,很恰當、很傳神。比如《竇娥冤》,是很典型的一本四折結構,它的四折之前,用了一個楔子。在楔子裏把竇娥3歲死了母親,跟著父親流落在楚州;7歲時,又被迫作為借債的抵押品成為蔡婆的童養媳這段身世作了交代。這一段情節與竇娥被冤殺的故事,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楔上這段情節後,人物的悲劇命運、性格就被刻畫得更深刻更豐富了。

另外,還要介紹一點元雜劇音樂、演唱方麵的知識。元雜劇采用的曲調是北曲。北曲是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的聲腔係統,它吸收了宋金詞、曲和諸宮調的成分,受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影響,與南方流行的曲調、風格和發音都不同,比較高亢、激昂。元雜劇的演唱形式也很特別,全本四折戲中,每折隻由一個主要角色獨唱到底,其他人都隻能說,不能唱。由女主角獨唱的劇本叫“旦本”,由男主角獨唱的叫“末本”。有的書上介紹說,“一人主唱”,不準確;是一個角色主唱,不是一個演員。比如《單刀會》是末本,第一折正末喬國公主唱,第二折正末司馬徽主唱,第三、四折才是正末關雲長主唱。都是由正末這個角色主唱,不是一個演員主唱。我們來看一看《竇娥冤》的故事:

楔子的內容是:窮苦的書生竇天章,因為借了當地放高利貸的寡婦蔡婆婆20兩銀子,一年後滾成40兩,無力償還,隻好答應蔡婆婆的要求,將7歲的女兒端雲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改名竇娥。蔡婆婆另外又送了10兩銀子給竇天章作盤纏,以便他上朝應試。

第一折已是13年之後。改名竇娥的端雲守寡也已3年。一個渾名“賽盧醫”(古代良醫扁鵲住在盧,人稱盧醫)的庸醫,也是借了蔡婆婆的高利貸還不起,結果起了殺心。他把蔡婆婆騙到郊外,要用繩子勒死她。行凶之際,被潑皮張驢兒父子碰上,無意中救了蔡婆婆。當張驢兒得知蔡婆婆家隻有婆媳兩個寡婦時,威逼蔡婆婆婆媳倆改嫁他父子,否則就用賽盧醫的繩子勒死她。蔡婆婆無奈,隻好把兩人帶回家中。竇娥哀歎自己不幸的命運,平時隻好與婆婆相依為命,決心守寡侍奉婆婆到老。這次見婆婆不明不白把一對鰥夫父子引進家門,堅決反對,責怪婆婆糊塗,同時義正詞嚴地拒絕了張驢兒的無理要求。終究因為蔡婆婆軟弱怕事,兩個無賴就賴在了她們家裏,被好茶好飯供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