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話劇藝術4-1(1 / 3)

第二章話劇藝術4-1

第四節建國初期話劇

現實劇

建國初期,描寫現實的話劇取得更大發展,不僅題材多樣,而且風格各異。在描寫革命戰爭題材方麵,湧現了胡可的《在戰鬥裏成長》、陳其通的《萬水千山》、宋之的的《保衛和平》等有影響的劇作;在歌頌新中國新風貌方麵,有老舍的《方珍珠》、《龍須溝》、夏衍的《考驗》、曹禺的《明朗的天》等廣泛反映市民、知識分子和城鄉迎來嶄新變化的作品;而海默的《洞簫橫吹》、楊履方的《布穀鳥又叫了》等劇作因深刻反映現實,揭露社會中的矛盾,頗有影響。

60年代初期,話劇創作又湧起新的高潮,其中著名的有劉川的《第二個春天》、沈西蒙等的《霓虹燈下的哨兵》、賈六等人的《雷鋒》、陳耘的《年青的一代》、陽翰笙的《三人行》、叢深的《千萬不要忘記》、胡萬春等的《激流勇進》、江文的《龍江頌》、趙寰的《南海長城》、所雲平的《東進序曲》等,這些作品在反映現實中力求表現革命理想,藝術上比較成熟,雖然受到“以階級鬥爭為綱”思想的影響,但是劇作富於生活氣息,人物形象典型生動。

成長中的英雄

(1)作者生平

胡可(1921年生),當代劇作家。滿族,山東益都縣人,1921年出生。少年時代在山東省立第十中學(益都)和第一中學(濟南)讀初中,曾閱讀大量進步書籍和現代文藝作品。1937年到北平投考高中,恰逢“七七事變”全國抗戰爆發,於是在北平西郊參加抗日遊擊隊。12月隨遊擊隊到達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加入八路軍,到晉察冀軍區軍政幹校學習,後被分配到部隊做文藝宣傳,任“抗敵劇社”的宣傳員。1940年開始學寫劇本,1942年寫出了第一部多幕話劇《清明節》。1944年寫出了歌頌英雄母親的《戎冠秀》,這兩部話劇都曾在晉察冀軍區多次上演。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寫作《槍》、《喜相逢》、《前程萬裏》等劇。1948年夏與胡朋、訶焚、胡海珠、輕影等人創作話劇《生鐵煉成鋼》。建國後將《生鐵煉成鋼》改寫為四幕劇《戰鬥裏成長》。曾參加第一、二、三次全國文代大會,並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1950年創作《英雄的陣地》,1954年深入朝鮮前線並創作了《戰線南移》。1951年底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赴蘇聯訪問。1958年深入農村,翌年創作了反映農村變革的五幕話劇《槐樹莊》,此劇在195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文藝會演大會上深受好評,1961年由作者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翌年搬上銀幕。1958年擔任石家莊軍分區副政委。1961年到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訪問。1966年夏參加亞非作家緊急會議。工作之餘還寫作了獨幕組劇《連隊在行進》,歌劇《地雷大搬家》(與人合作)及數十篇創作心得和劇評。1969年任北京部隊宣傳部副部長。1978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79年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1983年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胡可是當代著名劇作家,他的作品多數取材於部隊生活,也描寫農村生活,劇作在部隊中尤有深廣的影響。胡可的創作反映了各個時期的革命鬥爭,發揮了團結、教育人民,揭露、打擊敵人的作用。

主要話劇作品有《清明節》、《戎冠秀》、《槍》、《喜相逢》、《前程萬裏》、《生鐵煉成鋼》、《戰鬥裏成長》、《英雄的陣地》、《戰線南移》、《槐樹莊》、《連隊在行進》,歌劇《地雷大搬家》(與人合作)。

(2)作品分析

四幕五場話劇。一九三五年秋天,趙老忠花二十塊錢買了三畝地,地主楊有德卻偽造文書說地是他的,趙老忠不服到太原府告狀,但是楊有德仗著有錢有勢買通官府,最終判決地歸楊有德。趙老忠的兒子趙鐵柱得到消息後告訴妻子,趙妻擔心父親病重,要趙鐵柱別讓父親知道。趙老忠回來後,興奮地對趙妻說他剛買了砒霜,以後種地不用愁了。他說起打官司的事,認為有理走遍天下,到哪兒都不怕,還準備再上告。趙鐵柱忍不住說官司輸了,趙老忠聽說後目瞪口呆,絕望之下喝下砒霜。這時楊有德和兒子楊耀祖大搖大擺地到趙家問趙老忠還告不告他,當著他的麵算了一大筆賬要他歸還。趙老忠非常氣憤,要兒子報仇。趙鐵柱跑到楊家放了一把火,要妻子帶兒子黑蛋(趙石頭)離開村莊,然後逃走。十年後的一個晚上,趙妻正在一個破屋裏縫補衣服,這時倉嬸子急忙進來,說外麵漢奸在抓人。二人說起八路軍的故事,都盼望八路軍來。趙石頭回到家裏,趙妻見他頭上有傷,問他是怎麼回事,趙石頭說他給八路軍指過路,被漢奸楊耀祖用刺刀紮的。

三年後,趙鋼(趙鐵柱)已經是八路軍營長,接到命令準備攻打太原。雙兒和四海為幹革命能不能想家的問題發生爭論,請趙鋼評理。趙鋼認為革命不能隻想個人的家,要解放全人類,建立共產主義。周教導員開完訴苦會,對趙鋼彙報說戰士們情緒高漲,還問起趙鋼家裏的情況。趙鋼簡單地說了自己的經曆,不自覺地流露出對自己的家是否還在的憂慮。趙鋼提議連隊要補充老兵做骨幹。趙石頭參加了八路軍,作戰很勇敢,負傷後在趙鋼的隊伍中休養,聽說要攻打太原,主動請戰,但是趙鋼安排他到通訊班工作,他很不高興。趙鋼任命老兵王德鈞當班長,王德鈞不大願意,但在營長的教育下終於接受了。雙兒和四海送給趙石頭一雙鞋,希望他提提意見。趙石頭說隻要讓他打回老家,活捉楊麻子,就什麼意見也沒有。

王德鈞在戰前去查看地形,副班長崔大秋召集戰士開會,要大家表決心。會上他們同意接受一營挑戰,準備展開革命競賽。趙石頭傳營長的話要求他們一小時後進入陣地,聽說二營擔當突擊隊,他很想參加,於是留下參加會議。戰士們決心立功,他們要趙石頭也表決心。趙石頭不想多說,被崔大秋誤認為他是隻會說別人不會自己做的人,趙石頭感到委屈,提槍走了。王德鈞回來後鼓舞同誌們要堅決消滅敵人,並簡單布置後事。這時趙鋼同周教導員來,周教導員要求他們不要輕敵,趙鋼則要求他們要講技術,節省彈藥,鬥爭要堅持到底。炊事班長老齊要求參戰,趙鋼不同意,認為後勤工作重大馬虎不得。老齊用自己節省下來的津貼買了兩盒紙煙請大夥抽,戰士們很感動,決心用勝利回報他的慰勞。趙石頭聽說突擊隊已經出發,趕緊追去。趙鋼讓雙兒把趙石頭叫回來,趙石頭不理解,說自己要報仇。趙鋼說有仇大家報,不能自由行動,一切行動聽指揮。趙石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趙鋼於是讓他給突擊隊帶路,趙石頭精神抖擻,跑步而去。

在八路軍的淩厲攻勢下,漢奸偽兵隊長楊耀祖帶兵拚死抵抗。被八路軍包圍後,楊有德要兒子放毒氣。楊耀祖讓父親換上老百姓的衣服混出去,自己帶兵撤往關帝廟。四海犧牲前請趙石頭代交黨費,趙石頭決心為他報仇。小鎮解放後,趙妻向戰士們打聽趙石頭的下落,戰士們說他早已南下了。楊有德被抓後,群眾一擁而上,被戰士們攔住了。趙妻走上前,望著楊有德滿腔悲憤,說他害得她一家好苦,舉起手作勢要打,卻又無力地落下。趙石頭來發送通知,被人們認出,趙妻抱住他,激動得哭了起來。這時趙鋼走過來,夫妻二人對視,認出了對方。趙鋼直視楊有德,揮拳要打,但最終克製住。群眾要求打死楊有德為鄉親們報仇,周教導員攔住大家,說把他交給政府,讓老百姓開入民法庭公審。趙石頭向周教導員轉交了四海的黨費,周教導員要求他接替四海的工作。趙鋼通知各連集合,準備新的戰鬥。趙妻戀戀不舍,趙鋼說革命就是這樣,敵人不消滅,就要繼續戰鬥到底。趙妻表示理解,要他們把那些壞蛋國軍統統收拾幹淨。

四幕話劇《戰鬥裏成長》是胡可在公開出版物上正式發表的第一個劇本,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建國後第一個成功的話劇。該劇在國內演出後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並獲得1956年第一屆全國話劇會演一等獎。它曾在五十年代初被翻譯成俄文發表在蘇聯的《旗幟》雜誌上,丁玲還為俄譯本作過序。後來又被譯成英、日、朝等文,並在日本、朝鮮、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演出,受到一致讚揚。曾被拍成影。

《戰鬥裏成長》通過趙鐵柱一家三代人悲歡離合的遭遇,反映了人民戰爭的勝利和農民翻身之間的內在聯係。受盡封建剝削和壓迫的農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反抗鬥爭,但是隻有通過革命武裝、人民戰爭來推翻舊政權、摧毀舊世界,才能爭得自身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

《戰鬥裏成長》還表現了人民英雄的成長曆程。劇中著重表現了人民英雄趙鐵柱、趙石頭父子從隻知為個人複仇的農民,在部隊裏的鍛煉中逐漸成長為以解放全中國為己任的具有高度思想覺悟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趙鐵柱、趙石頭、趙妻一家人離別了十多年,剛剛重逢,卻又為了迎接新的戰鬥,立刻與親人分手,他們沒有任何感傷,而是洋溢著昂揚的鬥誌,旗幟鮮明地表現了”敵人不徹底消滅,我就要繼續戰鬥到底”的主題。劇中在表現這一主題的時候以廣大農民在舊中國共同經曆過的漫長道路作為寬廣的曆史背景來,反映了嶄新的時代精神和深廣的社會內容,在當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劇中作者還有意把新的人民政府同舊社會的腐敗政府作比較,啟示人們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府,才有真正的法律、道理可言,成功地揭示了一個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新中國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