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話劇藝術4-1(2 / 3)

《戰鬥裏成長》成功地塑造了一係列動人的人物形象,特別是趙鋼這樣一個革命英雄形象。剛開始,趙鋼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農民,對社會的黑暗與政府的腐敗隻有朦朧的認識,在得知父親打官司敗訴以後,他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個社會裏沒有什麼公理、正義可言,隻要有錢,那些地主就能夠為非作歹,並且不受法規約束,因為他們可以買通政府官員,讓他們幫自己說話,正所謂民間諺語所說“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於是他不再像他的父親趙老忠那樣對官府充滿幻想,認為世上有傳說中的黑臉包公,專為老百姓申冤,為老百姓辦事,甚至還抱著“有理走遍天下,到哪兒去都有不怕”的想法。當父親懷抱善良的願望卻在殘酷的現實麵前被撕得粉碎,被楊有德、楊耀祖父子踐踏尊嚴,宣稱他們不服還可以再告,哪怕告到蔣委員長那裏他也不怕,官司照樣是他贏,父親由此含恨自殺的時候,趙鋼懷電影《戰鬥裏成長》劇照著滿腔怒火,到楊家放了一把大火。這時的趙鋼是一個隻知要活命就要反抗,有血海深仇就要血債血償、有仇必報的青年。但是當趙鋼參加八路軍並擔任營長後,他逐漸成長為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的革命戰士,他認為不僅要為自己報仇,更要號召並帶領大家為解放一切受苦受難的全中國老百姓,為了他們翻身不再受壓迫與剝削,為了他們的自由,為了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革命戰士。當有同誌認為革命如果想著家就會更加積極更加勇敢時,他開導他們說不要隻想著為自己報仇,應該多想為大家報仇;個人的仇恨不一定必須自己親自參加,其他的同誌一樣可以報。如果隻想著為自己個人報仇是不對的。在他的教育下,四海和雙兒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趙石頭雖然明白道理,卻因為解放家鄉近在眼前,報仇心切,不顧組織紀律,一定要參加突擊隊。當他受到趙鋼批評的時候,表麵表示服從,心裏卻很不服氣。趙鋼語重心長耐心地教導他說作為共產黨員就要服從黨的組織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最終說服了他。這時趙鋼已經從以前的懷著樸素的階級仇恨的青年農民成長為一個有著高度覺悟的革命英雄。難能可貴的是,劇作並沒有把趙鋼塑造成一個高大完美的革命英雄,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個人情感的真實的人。當他麵對自己的親人飽受磨難的妻子的時候,他滿懷深情地說,你也在這裏,一句簡單的話包含了多少意外、興奮和激動之情,表現出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處說起的感慨。當他見到害死父親、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仇人楊有德的時候,他也忍不住舉起拳頭作勢要打,這都表現出他是一個真實的富有感情的人。

趙石頭這個形象刻畫得也很成功。劇作從第一幕到第四幕層次分明地顯示了石頭性格的發展過程。在第一幕中,他還隻是個苦大仇深的孩子,懷著樸素的階級感情,痛恨鬼子,痛恨漢奸,痛恨楊麻子(楊耀祖)這夥人。他敢在敵人的尖刀下給八路軍指路,最後年僅15歲就毅然參加了八路軍。在第二幕中,趙石頭已成長為一個立過戰功的小戰士,但由於農民式的複仇觀念,他在關鍵時刻不顧組織紀律,擅自行動,犯了錯誤。此後,他在部隊的教育下逐漸克服農民意識成長為一個優秀戰土。第四幕中他不再是一個隻知報仇的農民,而是一個能自覺意識到“江南的老百姓還沒有解放”而以解放全中國為己任的人民戰士。趙石頭的成長標誌著一代新人的成長,還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趙鋼的成長過程,具有普遍而典型的意義。

劇中還塑造了一個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這就是老齊。老齊是炊事班長,一個普通的革命戰士,他想參加戰鬥,但沒被批準,於是用自己微薄的積蓄買來紙煙慷慨地分發給戰友們抽,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鼓舞同誌們戰鬥,表現出對革命的巨大熱情。當四海開玩笑說他不能參加戰鬥不能過槍癮時,他深情地說:“誰有打仗的癮哪?我瘋啦?”表現出廣大人民群眾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善良、美好的願望。他說當他看到同誌們不怕流血犧牲的勁頭,就覺得對不起革命,因為同誌們一個賽一個,不為升官,不為發財,明知有危險,卻愣往上衝!前麵倒了,後麵上去,這就是中國人的正氣,有這種正氣,革命就一定會勝利。他能夠看到戰士們身上的崇高精神,因此竭盡全力為他們做好飯菜、為他們服務,不僅表現出一個老兵的革命精神,也表現出一個老兵對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感情。老齊雖然隻是一個次要人物,但是他在劇中卻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作者從他的口中表現了戰士們崇高的革命精神。

全劇劇情比較集中。劇中作者設置了四組矛盾衝突,一是趙鋼父子同地主老財楊有德的矛盾,二是趙石頭和楊耀祖的矛盾,三是人民群眾同剝削階級的矛盾,四是趙石頭與趙鋼的矛盾。前三組是敵我矛盾,最後一組是革命陣營中的內部矛盾。四組矛盾交織在一起,組成這部戲的主體。其中趙家祖孫三代同楊有德、楊耀祖父子的矛盾是這部戲的主線,反映了舊中國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鬥爭。楊有德對趙家的壓迫代表了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壓迫,在他們的壓迫下,農民被一步步逼上絕路,農民要想翻身解放,隻有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形成一股革命潮流,才能最終推翻一切壓迫、獲得自由。趙家同楊家的矛盾不僅反映了舊中國的社會現實,而且從一個家庭的鬥爭史揭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史。趙石頭與趙鋼的矛盾反映了革命陣營內部對革命認識的矛盾:以趙石頭為代表的戰士相對而言比較情緒化,對革命的認識比較膚淺,反映了戰士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長期性。趙鋼不讓趙石頭參加突擊隊,一方麵是為了保護兄弟部隊的人員,一方麵因為他在認識上有錯誤,不遵守組織紀律。他要以趙石頭為例教育大家以此為戒,越是革命的關鍵時刻越要提高警惕,遵守組織紀律,這樣才不會犯錯誤,釀成苦果。在這裏,作者通過二人的矛盾說明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革命就會出現危險。

劇作在藝術表現上別出心裁。趙鋼以軍人形象出現在舞台上時,已經是一位成熟的營長了,他當年懷著為父報仇的決心參軍打仗的情景作者都略去不談,而讓觀眾從他兒子趙石頭在部隊中因報仇心切而勇敢、幼稚的舉止中去聯想他的故事,而趙鋼的形象又向人們預示了迅速成長的趙石頭的未來。這種虛實結合的構思,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劇中語言富有個性,充滿時代色彩。

十裏洋場上的英雄

(1)作者生平

沈西蒙(1919年生),當代劇作家。1919年出生於上海市一個“郵差”家庭,自幼因家貧在上海市敬業中學未畢業就輟學,後在上海市公共汽車公司當練習生。從小酷愛文藝,尤其熱衷音樂、戲劇和電影。在長兄沈孟先革命活動的影響和革命文藝的熏陶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不久加入抗日救亡文藝團體揚帆社,從事演劇、歌詠宣傳活動。1938年春隨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組織的戰時服務團赴內地宣傳抗日,並創作第一個劇本《好男要當兵》(與宋超合作)。《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照同年秋與沈辛之等欲赴延安,因武漢淪陷被阻於南昌,經揚帆社同人介紹加入江西省保安處宣傳隊從事演劇歌詠活動,後經南昌新四軍辦事處轉入皖南新四軍軍部。曆任軍人俱樂部於事、服務團(文工團)組長、文工隊長、文藝科長、劇團團長、文工團團長等職,自編自導自演過歌舞劇《買賣公平》、報導劇《監城之戰》、《重慶交響樂》等。曾根據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改編了三幕劇《甲申記》(與夏征農、吳天石合作),根據丁玲的短篇小說《一顆未出膛的槍彈》改編了三幕劇《紅小鬼》等。還與沈亞威合寫歌詞《新四軍萬歲》、《堅持蘇中疆場》、《打個勝仗哈哈哈》等。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創作了歌頌軍民英勇攻克鹽城的《鹽城之戰》。1946年調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軍區文工團任團長,後又轉任第三野戰軍文總團任副團長。1948年創作《買賣公平》。1949年全國解放後先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宣傳部文藝科科長,後任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南京)院長。1950年創作大型話劇《戰線》,後改編為電影劇本,定名為《南征北戰》。此片於1962年上演後,深受觀眾歡迎。1954年創作五幕七場話劇《楊根思》。1956年調任南京軍區文化部副部長。1964年升任軍區文化部部長。1962年執筆與漠雁、呂興臣共同創作了《霓虹燈下的哨兵》。“文革”中遭遇厄運。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後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兼總政文工團團長。1977年調到北京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至今。1979年參加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後調任上海警備區副政委。

(2)作品分析

九場劇。童阿男和林媛媛晚上在南京路上約會,見前麵有人,急忙躲起來。以老開為首的三個特務密謀,說要讓共產黨紅的進來,不出三個月就趴在南京路上發黴、變黑、爛掉。林乃嫻和侄兒羅克文尋找女兒,被換上解放軍服裝的特務搶走皮箱,童阿男想攔住他們,被打倒在地。林媛媛看到八路軍,報告說反動派跑了,童阿男也不見了,三排長陳喜急忙帶人去追,但是沒有追到。林乃嫻說她的皮箱被解放軍搶走了,指導員路華決定認真調查真相,派連長魯大成在南京路上站崗守衛上海,魯大成很不情願,但是看到被特務打傷的童阿男,決定接受新任務去站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