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話劇藝術4-2(2 / 3)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扛鼎之作。它具有深廣的思想內涵和高度的審美價值,是中國現實主義話劇的高峰,是中國當代話劇的經典。

《茶館》於1957年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搬上舞台,受到首都戲劇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但後來卻受到批評,演出不久後便偃旗息鼓。1963年《茶館》再次在首都公演,卻再次受到批評,被說成是“舊現實主義”《茶館》劇照、“自然主義”的作品。1979年《茶館》三度公演,終於得到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被公認為中國話劇史上的“扛鼎之作”。1980年秋《茶館》應邀去西歐演出,獲得空前的成功。西歐戲劇界人士把它譽為“遠東戲劇的奇跡”。西德曼海姆民族劇院甚至特意為《茶館》的演出升起了五星紅旗。1983年美國紐約的泛亞劇團還用英語上演了《茶館》。

《茶館》通過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50年的中國社會的真實描繪,展示了舊中國的黑暗,預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茶館》中的三幕反映了三個時代:戊戌變法後的清政府統治,1918年袁世凱死後的軍閥統治和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無論這其中的哪一個時代,政治都極其腐敗、黑暗,社會上充滿荒謬可笑的不公平現象,無論哪一個政府都不可能給人民帶來生存與發展的希望。劇作通過這三個時代的黑暗現實和一批出入茶館的人物的命運,特別是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等人物的悲劇命運的揭示說明:這些人的悲劇首先是時代造成的,是專製統治對人性和正氣的摧殘造成的;在政治腐敗的舊中國,中國人民沒有生路,中華民族沒有前途和希望,從而埋葬了三個可詛咒的黑暗時代。

《茶館》描寫了王利發、常四爺和秦仲義三個典型人物的悲劇命運,給人以巨大的心理震撼,揭示出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還是為了社會的前途,在腐敗黑暗的社會這些奮鬥都決不會成功。隻有在健全的社會中,人的奮鬥才有希望,人的自由發展才有可能。

《茶館》還通過對茶館中各階層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入地剖析了舊中國國民的心態,批判了腐朽的中國傳統文化。劇中是對一些八旗子弟和幾對子承父業的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一般國民欺弱怕強、麻木自私、盲從落後的劣根性。這些劣根性的孳生和發展是專製政權得以延續的溫床,這使作品既表現出內涵深刻的政治主題,又顯示了要求改造國民劣根性的文化反思主題既包蘊著深刻的思想,又有濃厚的文化意味,達到了建國以來話劇創作從未有過的思想深度。

《茶館》人物眾多,性格鮮明。常四爺正直,剛強,富有同情心。他有清醒的頭腦,對世界有正確的認識。當他看到國人不打外國侵略者卻為一隻鴿子大打出手,康順子被無情的父親出賣,劉麻子拐賣人口、坑蒙詐騙卻無人去管,一對母女背井離鄉四處乞討,一個太監竟敢大肆聲張討老婆……一幕幕醜惡、黑暗的社會現象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因此他情不自禁地說大清國要完了,這顯示出他不同於一般麻木的國民,而有極強的判斷力。出獄後他自食其力,雖然最終衣食無著,卻不愧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王利發油嘴滑舌、能說會道,精明強幹、笑中藏刀;秦仲義誌向遠大,言不符實;唐鐵嘴顛倒黑白、連蒙帶騙;鬆二爺玩物喪誌、膽小怕事;劉麻子坑蒙拐騙、無惡不作;龐太監外強中幹、陰險狡猾;馬五爺投敵賣國、卑躬屈膝……這些人物大多有血有肉,個性鮮明。

《茶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要運用了個性化語言和在衝突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如秦仲義與龐太監在第一幕中偶然相遇時發生衝突,他們話中有話的語言顯示出兩人不同的性格。此外,老舍還注意選擇體現人物思想、性格的“閃光點”來刻畫人物,如對秦仲義的刻畫。老舍選擇了他一生中的三個“閃光點”,即在王利發麵前的財大氣粗;在龐太監麵前的狂傲不羈;以及敗落後的自傷自悼。這些著墨不多卻格外精彩的“閃光點”清晰地顯現出人物的性格。

《茶館》的藝術構思獨具匠心。作者為表現“埋葬三個時代”的主題,在藝術構思上采用於縱橫交錯、虛實結合的“座標式”結構。在橫向上,他著力描繪各個時代茶館中活動的各種人物的麵貌和命運。茶館雖小,但它卻囊括了中國各種政治力量、各階層人物的命運,象征著中國,是舊中國社會的縮影。在縱向上,他以一個茶館的五十年興衰為線索,揭露了三個時代的腐朽與黑暗。在生動地描繪了三個時代三個社會的基礎上,劇作自然地反映出統治者雖然不斷地改變,但是社會卻越來越反動,越來越腐敗,越來越黑暗。大清國完了,軍閥統治完了,國民黨統治也會完!

《茶館》沒有中心人物或中心情節,它采用“人像展覽式”方法來結構全劇,展開場麵和刻畫人物,把各種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種醜惡現象都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觀眾麵前。三幕戲是三個時代社會的橫切麵,組合起來則是一部社會生活的曆史畫卷。劇中場麵的結構和轉換也極有特色。作者精心地選擇了一係列富有時代特征又能從中“側麵透露”一些政治消息的典型事件,把它們巧妙地串連起來,生動地刻畫了他所選定的社會生活的橫斷麵。這種場麵結構就是串珠式結構,這樣人物和場麵不斷出現、不斷轉換,不僅好戲連台,而且高潮迭起。

《茶館》語言生動、簡練,幽默,通俗、自然,京味十足,富有個性化,也蘊涵了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

臥薪嚐膽發憤圖強

五幕曆史劇。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帶兵大敗越兵,俘虜越王勾踐,準備帶他去吳國做人質。吳兵在越國境內燒殺搶掠,老百姓哀歎莊稼被搶光燒光。苦成老人讓大家跪在禹廟前祭祖。副將被離奉相國伍子胥之命要衝進禹廟殺勾踐,被太宰伯嚭的副將王孫雄以吳王之命攔住。王孫雄越國上大夫範蠡同勾踐趕快動身,範蠡沉著地敷衍過去。無霸想帶五千精兵同吳兵決一死戰,範蠡勸說他保存實力以圖日後東山再起。伍子胥親自帶被離欲殺勾踐,卻被範蠡抓住。範蠡毫無畏懼要他遵守兩國議和的協議,不然就兩人同歸於盡。伍子胥為他的忠義所感,氣勢所迫,隻好作罷。吳兵要殺一個小女孩,被一個美麗的姑娘西施攔住。兵士要殺她,夫差垂涎她的美貌,讓人把她帶走。伯嚭提議在禹廟立碑昭彰吳王的功績,夫差很讚成,伍子胥卻很冷靜,說大事還沒有完成就先立碑,這碑早晚是要被掘掉的。伍子胥勸夫並勾踐,以絕心腹之患,但是夫差聽信伯嚭的話,又惱恨他居功自傲,決定不殺勾踐以顯示自己胸襟廣闊。勾踐不僅不許不殺之恩,還仗義執言,夫差大怒要他,範蠡挺身而出質問他不講信義,夫差隻好放走了勾踐。夫差命令王孫雄坐鎮越國,然後帶勾踐走。勾踐離開越國前發誓要牢記國恥,發憤圖強,要求文種妥善處理國家大事,以期將來。

三年後,夫差聽從伍子胥建議準備殺掉勾踐,伯嚭爭忙從中斡旋,替勾踐說好話。王孫雄在各國使臣麵前侮辱越國君臣,範蠡義正辭嚴地說越國雖然弱小,但是不畏強暴,這才是君子之國,王孫雄惱羞成怒。勾踐不堪忍受屈辱,想逃回越國,範蠡勸他要任重致遠就應該隱藏、磨礪自己,勾踐聽他一席話,心胸豁然開朗。勾踐發現吳國農業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使用了新式生產工具——鐵犁,於是決定讓國民也采用新工具。夫差寵愛的王妃西施不顧生命危險向勾踐報告說夫差準備殺他,要他們趕快逃走。這時伍子胥的軍隊已經封鎖了出路,範蠡見狀猜測夫差可能聽從了伯嚭的建議不殺勾踐,隻不過是伍子胥想先斬後秦,便讓王妃去拖住他們。果然,不久後伯嚭奉旨來釋放越國君臣,還宣告要勾踐去給夫差牽馬出外打獵。勾踐忍辱負重,決定遵命而行。見到無霸時,讓他隨大夫文種回國打造鐵犁,發展生產。

六個月後,越國發生幹旱,莊稼危在旦夕,老百姓敲鑼打鼓跪在江邊求雨。勾踐見此情形也跪在地上,感歎越國命運多舛。有人要給國王打傘,勾踐說老百姓光著身子在太陽下求雨他不忍心用傘。勾踐命人給老百姓送米,老百姓都很感激。苦成老人知道這米是吳國的,罵越王沒有骨氣。勾踐很惱怒,命人抓苦成。文種急忙勸諫說這是民氣,大王要天高聽卑,收買民心。勾踐聽從了他的意見,請來苦成,問他為什麼不要米。苦成說老百姓非自耕者不食,吃夫差的米無異於吃毒藥,讓人沒有誌氣,建議辟荒興農,自己動手,發憤圖強。勾踐備受鼓舞,說有這樣的百姓,我還有什麼憂慮,還有什麼畏懼。大夫泄皋主張遷都,勾踐采納諫議定都會稽,以便利將來攻打吳國。自此越國國民辛勤耕種,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