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話劇藝術4-2(3 / 3)

四年後,勾踐因為減賦稅、省刑罰、開溝渠、選賢能、輕徭役,國家逐漸富強起來。為了人丁興旺,勾踐又采取措施獎勵百姓生育。苦成奉文種之命在城樓上裝設報警大鼓,遭到吳國大將被離阻攔,就帶兵攻打他。泄皋怕得罪吳國,派人把苦成綁上交給勾踐發落。勾踐卻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任命他做船匠。被離得寸進尺,要求越國拆平都城的城牆。勾踐大怒,說頭可斷,城斷不可拆。範蠡出主意不拆城牆但要拆掉城門,這樣既可以避免吳國疑心,又可以讓越兵日後在打仗的時候全力進取,置之死地而後生。勾踐聽後熱血沸騰,命人用虎血釁鼓,發誓以後一定要在城樓上擊鼓發兵,討伐吳國。被離接見勾踐,要他交一千頭牛慶賀吳國在齊國打了勝仗,勾踐忙命人把耕牛趕到山上藏起來。無霸想帶五千精兵攻打吳兵,範蠡攔住他,說不要泄露越軍實力。被離命令吳兵搜查丟失的鎮越神劍,趁機殺害私藏武器的百姓。苦成為了保全國民,保住兵庫,決定承擔盜劍的罪名,犧牲自己。他交給勾踐一個苦膽,要他矢誌報仇。勾踐決定臥薪嚐膽,發誓報仇雪恨。

《膽劍篇》劇照十五年後,越國軍民群情激昂,要求勾踐發兵攻吳,勾踐冷靜地要大家等待時機,說要等夫差北上舉行黃池會盟的時候再乘虛而入,一舉滅吳。這時夫差突然來到越國,原來他聽取伍子胥的建議來察看越國的虛實。他發現越國雖然暗中屯兵,但並不構成威脅,責怪伍子胥大驚小怪。伍子胥見夫差不以為然,痛心疾首地勸他先滅越國再去會盟。夫差固執己見,見他再三阻攔,勃然大怒,賜他自殺。被離報告說齊國和晉國發兵討吳,夫差害怕消息泄露,軍心動搖,於是殺死被離。這時,他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話。夫差要求勾踐把女兒嫁給他兒子,勾踐為了避免夫差起疑,隻好答應。夫差還要勾踐交出船隻,勾踐誓死不從。範蠡回來報告說齊國和晉國的援軍已經趕到,勾踐立即擊鼓發兵,攻打吳國。越軍取得大勝,俘虜夫差,勾踐命他自處。勾踐看著苦膽,感慨地說:“臥薪嚐膽,自強不息,勾踐永遠不會忘記。”

《膽劍篇》劇照五幕曆史劇《膽劍篇》寫於1961年,由曹禺、梅阡、於是之三人共同創作,由曹禺執筆。建國後曹禺的劇作不多,僅有《明朗的天》、《膽劍篇》和《王昭君》三部。《膽劍篇》是其中影響較大,成就也較高的曆史劇。

1961年前後描寫“臥薪嚐膽”的話劇和戲曲很多,據文化部《藝術研究通訊》1961年第4期不完全統計,僅劇本就有71個。《膽劍篇》是“臥薪嚐膽”戲中唯一的一部話劇。

《膽劍篇》通過春秋時代越國君臣不畏強暴,領導人民發憤圖強,最後終於戰勝強大的吳國的曆史故事,生動地總結了一個曆史教訓:被壓迫的小國如果失敗後發憤圖強,就能轉弱為強,而侵略別國的大國如果勝利後驕傲麻痹,必定會遭到失敗。

《膽劍篇》還通過越王勾踐失敗後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最後東山再起、戰爭勝敵人的故事,揭示了隻要能夠臥薪嚐膽、奮發圖強就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的思想。該劇發表在當代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對鼓舞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克服困難起了一定積極作用。

《膽劍篇》在藝術上的突出成是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勾踐、伍子胥、夫差、伯嚭、範蠡等曆史人物形象。

勾踐是劇中的中心人物,堅忍不拔是他的主導性格。勾踐雖然戰敗,當了俘虜,但他不怕危險,據理力爭,駁斥夫差,表現出剛強不屈的性格。他還善於吸取教訓,善用他人之所長,聽從忠言,從善如流,自始至終為振興越國、複仇雪恥而刻苦努力、發憤圖強,表現出堅強的意誌。但他畢竟是個統治階級的英雄,身上也有許多弱點,性格中也有矛盾。他多疑、狹窄、殘暴,他聽從忠言,但是當苦成老人忠言直諫罵他沒有骨氣時,他覺得損傷了他的君王尊嚴,怒責他無禮。他對忠誠能幹的大臣範蠡和文種也充滿了矛盾,甚至時常懷著警惕和敵意。他知道他們忠心能幹,但又不滿意他們過分能幹,文種的耿直讓他感到“不馴順”,範蠡的機警讓他感到“難駕馭,不能久居人下”。劇中既寫了勾踐性格中主要的、積極的、進步的一麵,又寫出其曆史局限性,確切地反映了當時曆史人物的本來麵目,在勾踐形象的塑造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在當時描寫“臥薪嚐膽”的作品中對勾踐的描寫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勾踐描寫成現代的殖民地解放戰爭的民族英雄,一種則把他寫成一個意誌薄弱的無能的人,什麼都是人民在推動他,在教導他。《膽劍篇》對勾踐的刻畫不同於這兩種傾向,而把勾踐描寫成一個春秋時期的一個有為之主,既表現其積極的一麵,又反映其局限性,符合曆史的真實。

劇中伍子胥的形象栩栩如生。伍子胥在傳統戲曲中是個忠孝完人,《膽劍篇》則把伍子胥塑造成一個性格複雜的人,他為人忠誠廉明,但又專橫殘暴;倔強忠直,但又驕傲自負。劇中伍子胥出場隻有兩次:一次是不顧吳王夫差的命令,擅自行動,讓大將被離殺掉越王勾踐,以便斬草除根,永絕後患,卻被夫差責備,後被範蠡仗劍挾持,以死要挾;一次是痛心疾首地再三勸說夫差先滅越國再北上會盟,夫差勃然大怒,賜他自殺。這兩次出場都安排在尖銳的戲劇衝突中,通過人物之間強烈的衝突和性格對比,生動而豐富地揭示了伍子胥這一曆史人物的複雜性格。作為吳國的功勳大臣,伍子胥一方麵忠誠堅貞、勇敢剛直、深謀遠慮、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但是另一方麵為人卻專橫殘暴、驕傲自負,處處以功臣自居,動輒教訓夫差。作者通過這些精心的安排和人物關係的描寫,揭示了伍子胥鮮明而豐滿的複雜性格。

範蠡的刻畫也很成功。劇中作者著力突出範蠡智勇雙全的性格,如第一幕中在吳兵的重重包圍之下,他為了阻止吳兵殺害勾踐,他擒賊先擒王,挺身而出仗劍挾持伍子胥,一麵誇獎他的功績與為人,一麵要求他遵守協議放過勾踐,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和忠勇不屈、視死如歸的氣概。範蠡在王孫雄當著各國使臣的麵侮辱越國君臣的時候,義正辭嚴地說越國雖然弱小但是不畏強暴這才是君子之國,駁斥得他無話可說,表現出不卑不亢、大義凜然的性格。

《膽劍篇》在藝術結構上也獨具匠心。全劇氣勢恢弘,節奏沉著,情節錯綜而不零亂,緊湊生動、扣人心弦。作者還善於運用對比手法,不僅人物性格有對比、場景有對比,幕與幕之間也有對比,使人物形象在對比中格外鮮明。劇中每一幕的時間安排也別有深意。五幕戲中的時間有春夏秋冬,有白晝和黑夜,有清晨和黃昏,形象而又巧妙地表現了越國君民萬眾一心長達二十年的艱苦奮鬥的曆程。全劇首尾的時間都安排在秋收季節、江岸禹廟前,前後景象雖同,人物成敗卻易位,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表現了“一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負在於理”的曆史教訓。

《膽劍篇》的語言很有特色。劇中語言具有曆史特點和個性色彩,一方麵,劇中人物的對話大都采用古人說話的方式設計,在結構、形式上都比較接近所描繪的曆史生活和曆史人物的特點,語言的曆史真實感強,頗有曆史的氣氛。另一方麵,劇中語言既反映了各個曆史人物的身份,又表現了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另外,劇中語言含蓄、凝練,音調鏗鏘,富有詩意,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

現實劇·喜劇

建國初期,喜劇作家經過冷靜的觀察和深沉的思索,敏銳地感覺到時代行進中不和諧的腳步聲,看到了某些領導幹部身上的官僚主義、教條主義、主觀主義與事務主義等思想作風,於是懷著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真誠的藝術良心以辛辣的筆子以尖銳的諷刺與批判。

老舍以轟動全國的騙子李萬銘事件為題材創作的五幕喜劇《西望長安》,激起全國人民對官僚主義的痛惡之情,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何求的獨幕喜劇《新局長到來之前》無情地嘲諷某機關科長劉善其為逢迎新局長而置國家財產與群眾生活於不顧的醜態。楊履方的四幕喜劇《布穀鳥又叫了》描寫了封建思想對社會的阻礙。王少燕的《葡萄爛了》則批判了陳主任的主觀主義思想。

這時期的喜劇還有李超的《開會忙》、艾明之的四幕喜劇《幸福》、李未芒、李誌剛的四幕劇《比翼齊飛》、邵力改編的六幕劇《李雙雙》、白文、所雲平的五幕劇《我是一個兵》等。

當代諷刺喜劇是為了維護新生的社會製度而抨擊醜惡,鋒芒指向阻擋社會前進的陰暗麵,諷刺充滿了樂觀自信,格調明快流暢,呈現出辛辣犀利與幽默風趣相融合的喜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