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巧言說理,妙語服人2(1 / 3)

八、巧言說理,妙語服人2

5巧釋逆挽,借力巧辯

一次智力競賽搶答會上,主持人問:“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指的是什麼?”一名女同學搶著答道:“臣為君綱。子為父綱,妻為夫綱。”在慌忙中她把三者關係正好弄顛倒了,引起哄堂大笑。

女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後,立刻補充道:“笑什麼?我說的是新‘三綱’。”她接著解釋說:“現在,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才是主人,而領導者,不管官有多大,皆是人民的公仆,這不是‘臣為君綱’嗎?近來丁克族日益增多,很多夫妻都隻生一個孩子,這些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小皇帝’,豈不是‘子為父綱’嗎?現在,許多家庭中,妻子的權力遠遠超過了丈夫,‘妻管嚴’、‘模範丈夫’四處流行,豈不是‘妻為夫綱’嗎?”話音未落,同學們對她的機智應變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從上例中可以看出,如能巧妙地隨機應變,對突然出現的變故作一番別出心裁的解釋,不失為一個挽救危局化逆勢為順勢的良策。

但是,巧釋逆挽的語言技巧不僅須有機敏冷靜的頭腦,還要有淵博紮實的知識作基礎,所以,平日裏應多磨煉涵養,以備不時之需。

巧辯是不直接用自己的話來與對方爭辯,而是借用對方的言論或他人的言論來作答,從而改變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6接過話頭,反唇相譏

接過話頭、反唇相譏法是在受到語言攻擊的情況下,及時、巧妙地利用對方講話內容中的漏洞、或套用對方的進攻套路來反擊,回擊惡意的挑釁,解脫自身的窘境。

英國大作家蕭伯納身體瘦長。在某次晚宴上,一個肥胖的富翁嘲笑他說:“哈哈,蕭伯納先生!一見到你,我就知道目前世界上正鬧饑荒。”

蕭伯納迎頭反擊:“先生,我一見到你,就知道世界上鬧饑荒的原因。”

這則故事適時地采用了反唇相譏的戰術。你可以借用對方的某些語句,借助比喻、誇張、反諷等修辭手法,來給予致命痛擊,以揭露醜惡,戲弄無知。

可以說,這是一種快速反應的智慧,是一種機智。

它的表現是受攻擊時保持冷靜,冷靜中敏捷反擊,反擊時一劍封喉。

這種戰術最能體現人的機敏和語言的靈活性,是說話高手盡情顯露自己才華和風采的最佳手段。

春秋時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晏子在突然遇辱的情況下迅速反擊、巧言善辯的才能。

晏子為齊國出使楚國,是在楚強而齊弱的情況下成行的。

剛到楚國,楚王便命侍者讓矮小的晏子從大門旁邊的一個小門進。

麵對這種侮辱人格和國格的鬧劇,晏子的反擊自然是十分犀利的,他當即聲明:“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入。現在我出使楚國,不應當從此門進入吧!”

此語一出,對方自然自討沒趣。

因為如果再讓晏子進小門,等於是自認楚國為狗國,因而隻好打開大門,讓晏子昂首而入。

然而侮辱還沒有結束。

在為晏子舉行的宴會上,楚王又發難:按照預謀捆綁著一個人,當麵指責是齊人在楚國為盜。

晏子又一次麵臨複雜的局麵,因為這種並非真實的偶然事件,卻是以已經發生過的真實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盡管晏子知道這是對齊國和他自己的嚴重挑釁,但是在無法弄清事實的情況下,又必須作出不辱國家尊嚴的解釋。

晏子是在退一步假定被縛者是為盜的齊人的前提下進行反擊的。

他先用了一個比喻:“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指出它們發生變化的原因是“水土異也”,以此來說明“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原因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盜。”

這種高明的駁斥令晏子在片刻之間變被動為主動,使楚王陷入無法申辯、尷尬不已的境地,結果,晏子終於取得了出使的全麵勝利。

由此可見,及時、機敏、有效的反擊,確實是舌戰中堅硬的語言盾牌。

論辯中的接過話頭、反唇相譏法,多是為了批評、嘲笑、諷刺和挖苦對方。這種譏諷,一般是承接對方的講話內容,借用其中的某些語句,反手一擊,點明對方的謬誤本質。

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就是用對方的觀點製服對方,用對方的方法擊敗對方,讓對方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猶如你正和敵人作生死決鬥,敵人一不小心將自己的一柄利劍撒手丟落在地,你馬上拾起來刺向敵人一樣。

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描寫了武林好手慕容複的看家本領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其實,這招也能應用在說話技巧上!7偷換概念,邏輯論證

在法庭辯論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對方提出偽證的情況,這時怎麼辦?此時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實際情況,用嚴密語言邏輯來揭穿對方的謊言。林肯就是用這種方法駁倒福爾遜的。

林肯在當美國總統之前,是一位有名的律師。

一次,他有個老朋友的兒子小阿姆斯特朗,被人指控謀財害命。原告收買了福爾遜做證人。福爾遜賭咒發誓說他親眼看到被告開槍擊斃被害者。被告有口難辯。

林肯主動擔任了小阿姆斯特朗的辯護律師。

他仔細研究了全部案卷,調查了現場,掌握了全部事實,然後,要求開庭複審。

開庭時,林肯首先問證人福爾遜,你是否親眼看見被告開槍殺人:

“你認清是小阿姆斯特朗嗎?”

福爾遜回答:“是的。”

林肯問:“你在草堆後麵,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樹下,相距有二三十米,你能看得清楚嗎?”

福爾遜說:“看得很清楚,因為當時月光很明亮。”

林肯又一次強調地問:“你肯定不是從衣著等方麵認清的嗎?”福爾特再一次回答:“不是從衣著方麵看清楚的,我肯定是看清了他的臉蛋,因為月光正照在他的臉上。”

最後,林肯問證人:“具體時間也能肯定嗎?”

福爾遜說:“完全可以肯定,因為我回到屋裏時,看了時鍾,那時是11點1刻。”

說完這些,福爾遜鬆了一口氣,因為林肯不再提問。

“這個證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林肯不容置疑的口氣使舉座皆驚,林肯接著說:“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點他在月光下認清了被告人的臉。請大家想一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到了晚上11點,月亮早已下山了,哪裏還有月光?退一步說,也許他時間記得不十分精確,時間稍有提前,月亮還沒有下山,但那時月光應是從西邊往東邊照射,草堆在東,大樹在西,如果被告臉朝大樹,月光可以照到臉上,可是證人就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臉。如果被告臉朝草堆,那麼月光隻能照在被告的後腦勺上,證人又怎麼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的臉上呢?又怎麼能從距離二三十米的地方看清被告的臉呢?”

林肯的辯論,蘊含如下推論:

如果證人的話是真的,那麼就不應該與實際情況相矛盾。

既然與實際情況相矛盾。(或者,在10月18日晚上11點;這時是不見月亮的,或者更早一些,這時也是根本不可能見到“月光照在被告的臉上。”)

所以,證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在場的人們沉默了一會兒,接著,掌聲、歡呼聲一起進發出來。證人福爾遜傻了眼,被林肯駁得張口結舌,無地自容,法庭宣告被告無罪釋放。林肯的辯護取得了勝利。從此,他成為當時美國不負眾望的著名律師。

我們分析這一案例,就會看到,林肯之所以能夠扭轉不利的局麵,最後取得這場法庭辯論的勝利,重要的是他掌握與案情有關的極為關鍵的情況,並借嚴密的邏輯論證說明了證人證詞的虛假,揭穿了對方的謊言。由此可以看出,論辯中,掌握事實非常重要,但嚴密的邏輯論證亦很重要。所以說,嚴密的邏輯論證是法庭應變口才的必備技巧之一。8欲擒故縱,以謬製謬

欲擒故縱法,即先假定對方的觀點是對的,然後合乎邏輯地推出荒唐可笑的結論,簡言之為引申歸謬,設真推假。

據說明朝時,四川的楊升庵才學出眾,中過狀元。因嘲諷過皇帝,所以皇帝要把他充軍到很遠的地方去。朝中的那些奸臣更是趁機要公報私仇,向皇帝說,把楊升庵充軍海外,或是玉門關外。

楊升庵想:充軍還是離家鄉近一些好。於是就對皇帝說:“皇上要把我充軍,我無話可說。不過,我有一個要求。”

“哪樣要求?”

“任去國外三千裏,不去雲南碧雞關。”

“為哪樣?”

“皇上不知,碧雞關呀,蚊子有四兩,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充軍到碧雞關呀!”

“唔……”

皇帝不再說話,心想:哼!你怕到碧雞關,我偏要叫你去碧雞關!楊升庵剛出皇宮,皇上馬上下旨:楊升庵充軍雲南!

楊升庵采用“欲擒故縱”的方法,粉碎了奸臣的打算,達到了自己要去雲南的目的。

日本大銀行不允許職員留長發,因為留長發會給顧客留下頹廢和散漫的印象,有損銀行的形象。

有一次,一家銀行的經理和人事部主任接見一批經過筆試合格的考生,發現其中有不少留長發的男子。為了能使這些留長發的考生都剪短發,人事部主任在致詞時,沒有正麵提出要求,而是充分運用了他傑出的口才和幽默感,隻說了幾句話,便使留長發的考生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他是怎麼說的呢?

人事部主任留著陸軍式的短發型,他說:“諸位,敝行對於頭發的長短問題,曆來持豁達的態度,諸位的頭發隻要在我和經理先生的頭發長度之間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