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巧言說理,妙語服人2(2 / 3)

眾人立即把目光投向經理,隻見經理先生麵帶笑容站起來,徐徐脫帽——露出了一個光頭。

人事部主任使用的就是欲擒故縱法,他的本意是要求考生們都留短發的,但他卻不直接說出來,而是故意表現出一種豁達的態度,似乎他們的要求並不高。

表麵上看來,銀行對於頭發長短問題曆來持“豁達的態度”,好像是“縱”,實際上,“諸位的頭發長度隻要在我和經理先生的頭發長度之間就可以了”,卻是“擒”。他是用不同的語詞表達了同一個概念。

邏輯學常識告訴我們,有時同一個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有時不同的語詞在同一語境中,卻可以表達相同的概念。人事部主任所說的兩句話,表達的顯然是同一個概念,他們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含義。

這種欲擒故縱法,很有效力,一是增加了幽默感,從而使他的要求更易於為對方所接受。因為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同一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其客觀效果是不一樣的。二是先放後收,使對方難以討價還價,隻得照辦。

說到以謬製謬,忽而讓人想起有這樣一則外國幽默笑話:歐倫斯庇格走進一家飯店想吃飯,因為等了許久肉還未烤熟,隻好吃了一些麵包後就躺在烤爐旁的長凳上打盹。當烤肉端上桌時,店主請他就餐,他卻睡眼惺忪地說:“你在烤肉時我都聞飽了。”店主便端著托盤要收他的肉錢,理由是他說已聞飽了肉味,所以也應該付同吃肉一樣多的錢,於是歐倫斯庇格掏出一枚銀幣,扔到長凳上,對店主說:“你聽到了錢的聲音了嗎?”店主回答說:“聽到了。”他馬上抓起銀幣,放回錢袋,對店主說:“你聽到了我的銀幣發出的響聲,正好夠付我聞你的肉味的錢。”店主啞口無言了。

這段對話中,歐倫斯庇格一句誇張性的氣話被店主抓住以去,當作一種合理的強盜的邏輯,有仿擬的意味。店主以為通過這樣的仿擬,該貪得便宜了。殊不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歐倫斯庇格既能導謬,又能製謬,其後一句對店主的回答,可謂以謬製謬,“謬頂絕倫”。

以謬製謬的推理過程是這樣的:在明知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前提下,先假定對方的錯誤是正確的,以對方的“正確”為前因,構成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由對方的“正確”作為前提條件引申出一個荒謬的後果;以此推理,

否定後果必否定前因;因此從後果的荒謬推演出前因的荒謬。

有一天,有個地主在家裏喝酒。正喝得高興的時候,酒壺裏沒酒了,他連忙喊來長工去給他打酒。

長工接過酒壺問:“酒錢呢?”地主很不高興地瞪了長工一眼:“有錢打酒算什麼本事?”

長工拿著酒壺默默地走了。過了一會兒,長工端著酒壺回來了,地主暗自高興,接過酒壺。可一看,壺裏是空的。地主衝長工喊:“怎麼沒有酒?”這時長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壺裏有酒能倒出酒來算什麼本事?”

長工為了反駁地主:“有錢能買酒不算本事”的觀點,先假設地主的觀點是正確的,然後由此推出一個新的“有酒能倒出酒來不算本事”的觀點,給地主以沉重的打擊。

以謬製謬法在論辯中如果運用得好,就能發揮一錘定音的功效。運用時關鍵在於大腦反應快,能迅速明確對方話中的原理,並由此推出一個符合這個原理的荒謬的事例。

下麵再看一例: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有一條法律條文規定,當選議員的人至少要擁有30美元的財產資格。政治家和科學家富蘭克林反對這一條文。他駁斥說:“想當議員的人須有30美元以上的財產資格,可不可以理解為這樣:我有一頭驢,它恰值30美元,因為擁有他,我當上了議員。可一年後,我的驢死了,我的議員資格也就沒有了。請問,這究竟是誰在當議員?是作為人還是作為驢的代理人在當議員?”

把驢這個蠢貨與神聖的法律條文扯到一起,很絕,暗示了這個法律條文的製訂者和驢子一樣蠢。如果這一條文的荒謬性不易直接得以洞見的話,通過歸謬,得出了議員竟成了驢的代理人,其錯謬則暴露無遺。

以謬製謬反駁關鍵是要選擇好進攻點,尋找出對方論題中最荒謬的論點作為突破口,把對方荒謬的論點展開推理,使其結果更為荒謬。

我們再來看一看辯場上的以謬製謬吧。且以’99國際大專辯論會上西安交大(正方)和新南威爾士大學(反方)就《足球比賽引進電腦裁判利大於弊》辯題的一小段——

正方三辯:對方說,因為足球是人的運動,所以她才喜歡,所以不要引進任何一種輔助的工具。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大家都不要穿球鞋,大家都不要穿衣服,光著身子光著腳踢球,那才是的的確確、徹徹底底的人的運動。(掌聲)

正方一辯:你們的觀點我堅決不能夠同意,因為這個觀點是從對方那裏演化過來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我就要提醒對方的四位小姐,你們可不要被人誤會成為一種工具恐懼症啊。

從辯論性質來看,因為這是文明的一種語言交流,所以,出謬者一般都不會太荒唐,但當你也用其謬來反製其謬時,關鍵就在於能否在邏輯上摧毀對方的論點了。從這一點上說,如上麵西安交大三辯的反駁詞應該是較為成功的。

9巧設圈套,甕中捉鱉

到了辯場上,由於雙方均被鑲上了競爭的色彩,那麼,辯場便也成了一個小社會,一個有圈套的社會。在辯論場合,沒有圈套就很難定出誰輸誰贏。隻要是對手,雙方都會自然地想給對方設置圈套。於是,隻要是辯論,你也圈套,我也圈套,圈來圈去,就看誰先陷進去,誰要是先陷進去,誰就要有麻煩。設圈套的技巧主要為了蒙蔽對手,使對方在你所預期的某種圈子內不明不白地往裏陷。這一陷就正中你下懷了。我們常見的辯論場合中的圈套戰術有兩難戰術和誘敵戰術兩種。

(1)兩難戰術

在論戰過程中,隻列出兩種可能性的情況,使得對手自願地從中選擇,然而不論對手選擇哪一種,得出的結果都對他不利,除此以外又別無選擇。這就必然使對手陷入進退維穀、左右為難的境地,完全落入“我”方的控製之中,這種論辯方法稱之為兩難戰術。

兩難戰術是一種神奇的雄辯絕招。其主要特點是運用兩個條件命題和一個析取命題為前提進行推演的論辯方法。因此雄辯者必須使用預先設定好的推演形式,注意所使用的條件命題必須是雄辯者本身心中有數的,析取命題必須將某方麵的情況列舉完全。

有時候,辯論雙方彼此都想用兩難戰術來製服對手。在此情況下,先手者則獲主動,但後手者也未必就無藥可治,隻要你能有信心支撐,那麼,當對手先用兩難戰術時,你未嚐不可通過構成一個相反的兩難選擇,“以難攻難”,針鋒相對地駁斥對手。

從前有一個皇帝心血來潮,向全國宣布說:“如果有人能說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並讓我說出這是謊話,那我就把我的江山分給他一半。”

不久來了個農民,挾著一個鬥。

農民說:“萬歲欠我一鬥金豆?我是來討回金豆的。”

皇帝吃驚地問:“一鬥金豆?我什麼時候欠的?你分明是在撒謊!”

農民不慌不忙地說:“既然你已經說出這是謊話,那您就給我一半江山吧!”

皇帝急忙改口:“不,不,這不是謊話。”農民笑笑:“不是謊話,那就還一鬥金豆吧。”

上例中的這個皇帝窮極無聊,自作聰明,結果反被一個普通農民的聰明所算計。從對話中可以看到:農民善於運用懸念進行引誘,想出一個讓皇帝看起來簡單,而實際回答起來較難的兩難推理,使皇帝不知不覺地上了當。

(2)誘敵戰術

誘敵亦即誘敵深入。從詞義上理解,誘敵本身就是極具圈套的意味。辯論和兵法一樣,需要講究戰術。誘敵戰術可謂辯場上常常可以製敵的一種戰術。不過這要看自己和對手現場的實際交鋒情況視機而定。

論辯,常常會碰到實力很強的對手,但有時也會碰到“非常規”的蠻不講理者,甚至還會遇到憑借權力以勢壓人者(指生活中)。對此,雄辯者可巧設圈套,投以誘餌,引誘對方往小胡同或你預先設好的“埋伏圈”裏鑽,一旦條件利於己時,給對方來個“一鍋端”。

從前有位漁民,不幸喪生。他的兒子決心繼承父業,像他父親一樣冒著風浪繼續在海上打魚。有個自以為聰明的人向他發難——

聰明人:你的父親不是被大海淹死了嗎?

小漁民:是的。

聰明人:那你為什麼還到危險的海上去打魚呢?

小漁民:你的爸爸是在哪兒死的呢?

聰明人:他呀,他是死在家裏的床上的。

小漁民:那麼,你為什麼還要天天睡在那危險的床上呢?

從上例辯詞來看,聰明人和小漁民二人究竟誰更聰明?回答當是不言而喻的。對話最終導致的結果無疑是聰明人被小漁民駁倒了。既然被喻之“聰明人”,怎麼也會聰明不過一個小小的漁民?

原因很簡單,聰明人反被聰明誤,以為小漁民無聰明才智可言,結果正是這一點被小漁民利用了。小漁民用的計謀,自然是“誘”字,把對方張口即能回答的問題轉瞬間就引申到他抓耳撓腮也找不到正確的結果來。所以說,這段對話的精彩之處應該在於:“你爸爸是在哪兒死的”一句。通過這一問,使對方不知不覺地上鉤。這時,漁民的兒子輕巧地一反駁,那聰明人一下就傻了。

使用誘敵深入戰術,關鍵是要“誘”得好,“誘”得巧,“誘”得讓對方“不知其計”而乖乖中計。

誘敵深入的方法不僅如上所述能使對手陷人被動,俯首稱臣,還能使對手在步步上鉤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否定自己,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