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轉移暗換,智語言理(1 / 3)

十二、轉移暗換,智語言理

1如法炮製,以謬製謬

是指當遇到他人不正當的要求或詰難時,我們可以針對其思維模式或語言結構上的缺陷與漏洞進行如法炮製,達到以謬製謬的效果。

如法炮製幽默術的特點在於明知謬誤而不直接揭露,而是照貓畫虎,使對方太阿倒持、哭笑不能。所以該幽默術運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對方論點的荒謬性。自己將這種荒謬作為一種前提接受下來,並推出新的結論,施之於對方,令其自作自受。

一個吝嗇鬼公司老板叫秘書去為他買酒喝卻不給他錢。

“先生,沒有錢怎麼買酒?”老板說:“用錢去買酒,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但如果不花錢買到酒,那才是有能力的人。”

一會兒,秘書提著空瓶子回來了。老板十分惱火,責罵道:“你讓我喝什麼?”

秘書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先生,從有酒的瓶中喝到酒,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但如果能從空瓶裏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呢!”

買酒需要錢,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可是老板卻故意刁難秘書,給他難堪。但事實上,不用錢又想“買”到酒本身已說不通,更不用說它到底能否作為判斷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了。照常規的做法,很多人可能礙於情麵,打掉牙往肚子裏咽,自認倒黴;有些人則可能要跟老板講一番沒錢何以能買酒的道理。其實兩種方法都不如這位秘書所采用的方法來得明智機巧、詼諧有趣,這就是如法炮製法。

秘書依照老板的思維模式,即用某種絕不可能達到的要求可以考驗出一個人的“能耐”來,並將它與老板喝酒這件事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結論,即:有酒喝酒不算有能耐,沒有酒而能喝到酒才算真正有能耐。當然,這也是一個謬論,但由於它是根據老板本人的荒唐邏輯推理出來的,所以老板不能對它矢口否認。

這樣就輪到老板難堪了!

有一位享譽日久的作家出身於木匠家庭,但他對此並不隱諱。

有次他碰見一紈絝子弟。這位子弟對他十分嫉妒,高聲問道:

“對不起,請問閣下的父親是不是木匠?”

“是的。”作家回答。

“那為什麼沒把你培養成木匠?”

作家略加思索,笑著問道:

“對不起,那閣下的父親想必是紳士了?”

“是的!”對方高傲地回答。

“那他怎麼沒有把你培養成紳士呢?”

按照紈絝子弟的邏輯,什麼樣的父親應該培養出什麼樣的兒子,這顯然是一個謬論。作家敏銳地抓住了他這個錯誤,卻不正麵揭露而是如法炮製,使其碰一鼻子灰。

一般來說,如法炮製幽默術比一般幽默技巧富於論辯色彩,有時甚至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因而在使用過程中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若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時,更能緩和雙方關係,便符合幽默藝術的宗旨了。2一語雙關,喜劇效果

說話時,可利用表麵言甲事物,實質上暗示於乙。通過二者對比,形成眾人認同的反差,使人心領神會,從而達到幽默的效果。這就是“一語雙關”。

雙關是一種修辭方法,這種表達方式大多是利用了詞語的多義性或詞的音同意近現象,故意使某些詞語在特定的環境中臨時具有雙重意義來表達說話者的意思,而聽者可以借雙關的意義心領神會,從而起到含蓄、生動或幽默、風趣的特殊效果。

雙關在漢語中應用曆史悠久,並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人們所熟知的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兩句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雙關語,被廣為傳誦。

有這樣一則寓言:

足球對籃球說:“老兄,我們本是同一類,為什麼你常常被人拍,而我隻能被人踢呢?這不公平。”籃球不屑一顧地回答道:“小傻瓜,這還不簡單麼!因為我比你大,你比我小唄。”

這一則寓言運用足球、籃球一個被踢、一個被拍的不同遭遇,暗示了級別不同而形成的差別,幽默而風趣,辛辣地諷刺了現實社會中出現的一種不良風氣。

一位中學語文老師在向學生講授如何修改文章時,巧妙運用雙關的表達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他說:“每個人的臉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古今中外,許多女人都是非常講究‘修改文章’的。她們每天早晨起來梳妝,對著鏡子,用奧琪增白霜反複‘揣摩’,再用高級胭脂、唇膏精心‘潤色’,還要用特製的眉筆仔細地修改‘眉題’。甚至於連標點符號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術刀將‘單括號’改為‘雙括號’不可!你們看,這是何等嚴肅認真、高度負責的態度啊!”

這番生動形象、風趣幽默的雙關語運用,使課堂裏充滿了笑聲,使學生加深了對於修改文章重要性的理解,收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一語雙關的構成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①語義雙關。同音同字之下,一語多義,形成雙關。例如人們常說的“穿小鞋”、“上眼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都具有雙關效果。

②諧音雙關。兩個詞語讀音相同而意思不同,借用諧音婉轉含蓄地表達出說話者的本義。如“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即是“情”的諧音雙關。

③借義雙關。借用一個詞語的意思來表達另外一個意義,就構成了借義雙關。

例如,有這樣一組問答:

問:你怎麼看待一些人用“短平快”手法賺大錢?

答:賺大錢既可以“高點強攻”,也可以“短平快”,隻要不犯規就行。

“短平快”和“高點強攻”本來都是排球技術術語,有其特定的含義。這裏借用以表示經商活動中的一些手段,含蓄而令人深思,屬於借義雙關。

從前,有個媒婆,她憑一張巧嘴不知使多少青年男女結了良緣。一次,她遇到了難題。一位姑娘缺了一塊嘴唇,一直嫁不出去;一個小夥子沒有鼻子娶不上媳婦。他們雖然容貌各有缺陷,但找對象卻都要求對方五官端正。結果,這位巧嘴的媒婆還是把他們說合了。

媒婆對小夥子說:“這姑娘沒有別的毛病,就是嘴不好!”小夥子想,準是心直口快,愛嘮叨,於是說:“嘴不好不算大毛病,慢慢她會改嘛!”媒婆對姑娘說:“小夥子什麼都好,就是眼下缺少點東西。”姑娘聽了以為是結婚禮品準備不全,就說:“眼下缺少點東西怕啥,我多陪嫁點就是了。”媒婆見雙方表示同意,於是叫他們把自己的話寫下,以免口說無憑。

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會,他們沒有見麵就這樣定下了自己的婚姻大事。到了新婚之夜,真相大白了,雙方都指責媒婆騙人,媒婆卻拿出字據說:“我怕你們不滿意這事兒,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你們啦。(對小夥子)我不是跟你說了姑娘嘴不好嗎?(對姑娘)我不是告訴你小夥子眼下缺點東西嗎?可是你們都同意了,這不,還立了字據呢!怎麼能說是我騙人?”兩個人都無話可說了。後來這對青年生活得挺美滿。

這位媒婆真是有口才,將一對無情卻有緣的人牽到了一起。姑娘“嘴不好”,小夥子“眼下缺少點東西”,是利用多義構成雙關:按小夥子的理解,姑娘“嘴不好”準是心直口快,愛嘮叨,然而,還可表示“兔唇”;按姑娘的理解,小夥子“眼下缺少點東西”,是結婚禮品準備不全,然而,“眼下”的引申義是目前,指說話這個時候,媒婆卻用的是它的字麵意思,真的是“眼睛下麵”。由於兩位青年根據自己憧憬的形象,作了理想的理解,因而產生了喜劇效果。3隨機應變,應對自如

幽默是一種高超的智慧,幽默需要超人的機智,它是才華學識的爆發,更是平日口語訓練的結晶。幽默,首先應該有隨機應變的靈性,有應對自如的從容。

無論是在針鋒相對的談判桌上,還是在日常交際場合,隨機應變的詼諧幽默的語言都可以令對手大為歎服,從而打破僵局。

喬冠華是一位才華橫溢、辯才驚人、幽默風趣、風度翩翩的傑出外交家。

1972年,中美恢複關係談判時,喬冠華與基辛格是雙方主要的談判代表,兩人在一些敏感問題上產生了分歧,雙方談判緊張異常,幾乎陷入僵局。一向揮灑自如的喬冠華為了尋找一些共同點來緩和一下氣氛,他說:“博士,你是出生於德國,我是在德國獲得的學位。從這點上講,我們應該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學上,我喜歡黑格爾,你喜歡康德。這也許是我們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刹那間,緊張氣氛為之一掃,基辛格聽後哈哈大笑起來。

在這之後,基辛格對國務院一位工作人員說:“喬冠華這個人很有才華,不好對付。”

在唇槍舌劍、危機四伏、驚心動魄的競選場上,應對自如的幽默也會幫助競選者擺脫困境,贏得選民。

1800年,約翰·亞當斯競選美國總統。共和黨人指控約翰·亞當斯,說他曾派其競選夥伴平克尼將軍到英國去挑選四個美女做情婦,兩個給平克尼,兩個留給自己。約翰·亞當斯聽後哈哈大笑,說道:“假若這是真的,那平克尼將軍肯定是瞞過了我,全都獨吞了!”約翰·亞當斯利用幽默的語言既嘲弄了誹謗者,又使自己得以清白,讓選民弄清了真相,終於當選為美國曆史上第二任總統。

在社會交往中,幽默是一份上好的禮品,能彈去不快,增添人們的歡樂,還能巧妙地擺脫自己或他人麵臨的窘境。

一次,某君陪女友到商場買衣服。當挑選到第四件時,營業員已麵色不悅。某君心平氣和地說:“不是說‘百問不煩,百拿不厭’嗎?我們才拿了四次,離一百次還差九十六次,遠沒達到規定的指標。”營業員道:“你要挑一百次,我們還做不做生意?”某君笑道:“哪能呢?挑一百次我們自己先就累死了。哎,建議你們把服務公約改為十次,我們顧客沒有精力完成一百次。”營業員忍俊不禁,終於露出了笑容,從而避免了一場爭吵。

總之,幽默常常能使你化幹戈為玉帛,處尷尬而輕鬆,為你融洽氣氛、協調關係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應對困境的幽默方法很多,下麵介紹幾種主要的方式:

(1)歪解法

歪解法就是以一種輕鬆調侃的態度,隨心所欲地對一個問題進行自由自在的解釋,硬將兩個毫不沾邊的東西捏在一起,造成一種不和諧、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這種因果關係的錯位和情感與邏輯的矛盾之中,產生幽默的效果。

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西方新聞記者問陳毅:“請問,中國最近是用什麼武器打下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的?是導彈嗎?”

對於這個涉及國家重要軍事機密的問題,完全可以用“無可奉告”來回答,但陳毅並沒有這樣說,而是幽默風趣地舉起雙手在空中做了一個動作,然後帶著幾分俏皮說:“記者先生,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呀!”一句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用“竹竿捅下飛機”是絕對天方夜譚的,是荒誕的,但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下卻不失為一種精彩的回答,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幽默感。

在一次宴會上,有人問魯迅:“先生,你的鼻子為什麼塌?”

魯迅笑著回答說:“碰壁碰的。”

這個回答,既有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自己生活坎坷經曆的嘲諷,並與這樣一個具有醜的因素的自然生理特征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幽默感。

當年基辛格訪華時,曾給周恩來總理出過一道難題:“我們美國人都昂著頭走路,而你們中國人卻喜歡低著頭走路。這是為什麼呢?”周總理哈哈一笑,風趣地答道:“那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是上山,走上坡路,你們美國人是下山,走下坡路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