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1879-1942.5),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中國早期最高領導人。
陳獨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1903年參加拒俄運動,曾參加反對清王朝和反對袁世凱的鬥爭。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誌,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被選為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在國共合作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執行共產國際指示,放棄對於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於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的進攻采取退讓政策,犯了嚴重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錯誤,使革命遭到失敗。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被撤消總書記職務。其後,他堅持錯誤,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接受國際托洛茨基派的觀點,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線,即堅持城市為中心的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反對農村武裝鬥爭,並在黨內進行分裂活動,組織托派組織。1929年11月,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12月,與彭述之等81人發表《我們的政治意見書》,攻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同時,在上海建立托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無產者》刊物,宣傳托派觀點。1932年,在上海淞滬會戰中,支持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與托派中央決裂,在武漢聯絡民主人士和抗日軍隊,試圖組織“不擁國、不阿共”的第三勢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1942年5月,於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人物生平
革命初期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
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速成科學習。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士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嶽王會,任總會長。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誌》(一年後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北京大學當時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當時北大不設副校長,在北大,文科學長是僅次於校長的重要職位)。
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初前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係,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其後在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在中共四大、中共五大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主要負責人,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間黨的最高領袖。
革命後期
在大革命後期,他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右傾機會主義,1922陳獨秀在共產國際四大上放棄對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除了來自共產國際指導上的原因,他的右傾錯誤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後,他接受托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1929年11月,因為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而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托陳取消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同時,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1931年5月,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模範監獄。
抗戰時期
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四川江津(今重慶市江津區)。1942年5月在貧病交加中逝世。
個人著作
文選
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著作選編》等。
1984—1993年間,三卷本《陳獨秀著作選》相繼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編者寫於1991年12月的“編輯說明”中說:“對於陳獨秀詆毀中國共產黨,誣蔑工農紅軍和反對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錯誤言論,本書全文照錄,不予刪節,以供讀者研究和批判”。字裏行間,“批判”遺風猶在,且不無防身自保之慮。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陳獨秀著作選編》六卷本,輯文890篇,272萬字。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萬字,多出200多篇、115萬字。校正舊編中錯、別、漏字句上千處。新輯作品主要是檔案文件、新發現的文章書信,以及音韻學、文字學方麵的著作。其中有陳獨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主持特別委員會的發言,五卅運動中在《熱血日報》上發表的文章,在南京獄中寫給汪原放的54封書信,入川後寫給台靜農等人的近百封書信,等等。
《陳獨秀著作選》第六卷,收入陳獨秀音韻學著作《古音陰陽入互用例表》、《連語類編》以及與他的學生、語言學家魏建功來往書信。文字學著作,收入《小學識字教本》、致台靜農、陳立夫、陳可忠等人書信。
《小學識字教本》,是陳獨秀文字學研究集大成之作。1929年寫成《中國拚音文字草案》,售予商務印書館。當時,陳獨秀是當局通緝的“共黨首領”,自然不能出版,書稿亦杳無下落。居川期間,陳獨秀在《實庵字說》《識字初階》基礎上,寫《小學識字教本》。原定由國民政府教育部出版,並兩次預支稿酬一萬元。教育部長陳立夫認為“小學”二字不妥,建議改書名為《中國文字說明》。陳獨秀以“小學”乃音韻字、文字學綜合之古稱,也是他研究文字形、聲、義三者統一而非三者分立的特點,拒改書名。此書不能出版,他令家人不得動用稿酬。《小學識字教本》書稿由國立編譯館油印50冊分贈專家。梁實秋分得一冊,十分珍愛,日後帶往台灣,請專人描清字跡不清處,影印500冊,仍感不佳。再請人費時十月,將全稿重描無誤,書名改作《文字新詮》,隱去作者姓名與《自敘》,代之以梁序,於1971年由台灣語文研究中心影印出版。梁私下告友人,此為陳獨秀遺作。《小學識字教本》得以傳世,梁氏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