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1(1)(3 / 3)

薑寨遺址的史前建築

陝西臨潼附近薑寨村史前時代聚落遺址,也是近年來所發現的一處很有價值的史前文化遺址。這個遺址的文化層,也屬仰韶文化期。這個遺址總麵積達2萬5千平方米。在已經發掘的1萬7千平方米中,已顯露出的房屋基址有一百餘座,還發現有大量的窖穴、墓葬等,它們所反映出的史前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形態,從建築形態來說與半坡的(建築)形態相仿,但從總體布局來說,則更為完整而且典型。整個居住區的北、東、南三麵,被一條壕溝所圍,西南端有一條河流。壕溝的東邊及南邊是集中的墓葬區。居住區內四麵都分布著許多大、中、小型的房屋。更有意義的是這個居住區的布局,它們的房屋的門都向著居住區的中心開設的。居住區的中央,有一塊大空地(廣場),還有兩片可能是作為牲畜超大型夜宿場的地方。據考證,所有的房屋幾乎都是住人的,每座房屋的室內都設有火塘(灶炕)。大部分房屋形式是半穴居式的,也有少量的是平地建造的房屋。小型的房屋麵積約15平方米左右。這種小型房屋也有方形、圓形兩種,可住三至四口人。中型的房屋可住六至八口人。而大型的房屋在整個聚落中隻有五座,每座麵積約100平方米,若住人,則可容二十餘口人。但這估計不是一個“家”,而可能是老者殘疾者居住的,並有集體的“公共建築”的功能,可在此議事、節慶等活動。從布局(見圖)明顯地可以看出,房屋分為五大組,每組一座大房子。大房子的門也朝向廣場的中心。這裏可以看出他們的氏族社會的結構形態已很完善。根據考古學家和民族學家分析,這個聚落遺址的大、中、小型房屋是有不同功能的。小型房屋是作為母係社會中一個家庭裏成年女子過對偶生活的住房,好比如今新結婚住的“鴛鴦樓”、一室戶差不多。不過這種家庭在史前時期還隻是一個生活上的單元,而在生產和經濟薑寨遺址史前建築上還不是獨立的,他們僅保存有少量的分配給的儲糧,所以他們沒有獨立的窖穴。中型房屋是供一個家庭使用的,族長是女性,帶領著老人、未成年人的孩子住在一起,好比今天的三代之家。屋內除了灶炕外,還有一處地方用來作為舉行會議節慶活動的空間,這也好比我國民居中的堂屋差不多。室內睡覺的床位往往分成左右兩半,分布在人口兩側,可能是因男女分睡的要求而設置的。在家族中供對偶家庭使用的小房子都圍繞著家族房子布置。大型房屋供整個氏族使用,如上所說,除了有一部分類似集體宿舍那樣的房間,供孤老、殘疾人使用外,大部分的空間供整個氏族集會、議事、慶祝活動。這個已發掘出來的薑寨史前聚落遺址,有五個氏族聚居,他們有共同的陶窯、畜欄、窟穴、墓地。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由遊牧過渡到農業社會。土生土長,世代相承,顯現著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

巢居

從中國的曆史發展來看,建築起於築巢也許更確切些。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建造房屋的神祇是有巢氏。在《莊子·盜蹠篇》中說:“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在《韓非子·五蠹》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太平禦覽》卷七八引《遁甲開山圖》中說:“石樓山在琅琊,皆有巢氏治此山南。”又引《項峻始學篇》中說:“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西晉的張華在《博物誌·雜說上》中說:“皆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這些記述也許屬無稽之談,但至少它影響了我國的文明史和文化形態。有巢氏的構築術,影響到中國的木結構技術的發展,很可能非一人所為,但後人神化有巢氏,沿其道而更有所發展。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

如上所說,穴居多在高處,土層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處,地麵濕潤,多在南方。據許多考古發掘也證實這一點。最有代表性的,當推餘姚河姆渡村的史前文化遺址中的房屋(遺物)了,這些遺物距今已有七千年。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村發現有古人類聚落遺址,據考古學家鑒定,這是我國遠古時代母係氏族的全盛時期的一個聚落。當時已有了較發達的農業(生產),他們以水稻為主要作物,已為耜耕農業,發現有諸多穀類化石和一些簡單的木製農具。我們在這裏關心的是當時的建築,從考古發掘得到,這裏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木結構建築了。據考證,當時的住屋以木構幹闌式建築為主。最令人驚歎的是這種建築的木構技術已經用榫卯結構了。榫,即榫頭;卯,即卯眼。兩者結合起來,形成構架。據考古發掘,河姆渡一地,發現有大量的這種木構件,當時已有梁、柱、欞及企口板等多種結合形式,這在世界建築史上真是個輝煌的奇跡。我國數千年來,木構建築的構件結合,就是靠這種形式。不但是房子,其他如家具和大型木構器物,也用這種結合方式。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現在的木匠,仍以能掌握這種榫卯的木構技術為榮。有的木匠手藝差,做不好榫卯,隻好用鐵釘來固定,這種木匠被貶為“洋釘木匠”,被人看不起。不過,榫卯技術之所以一直沿用下來,達數千年,確實有它的優點。這種房屋建成後,會有微小的變形;但這種變形不但不影響它的使用,美觀,堅固性,而且由於它的構件結合的可變性,反而能調節外界的力,所以它不怕地震之類的災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好多建築物都震倒了,但離唐山不遠的天津獨樂寺觀音閣卻安然無恙,隻是有小小的變形。這座建築經曆了千餘年(建於遼統和二年,984年)風吹雨打,曾經曆過大小好多次地震,至今卻仍然屹立。這可見我國的木構榫卯技術之價值了。

河姆渡遺址所發掘出來的這種建築木構件,它在新石器時代又是如何加工而成的呢?其實,在我國的江南一帶,還發掘出大量木材加工工具。一是伐木工具:主要是石斧,江蘇吳縣出土的石斧、木柄與石斧頭結合,也用榫卯結合固定。用這種斧子伐木,斜砍成大半圈凹槽,不斷地砍,最後截斷。二是成材工具:截斷長木的橫斷操作,使用石斧,與上麵的工藝相同。方木、板材的劈木,用石斧、石楔及木棒、槌等榫卯的加工,榫頭用石斧製作;卯眼則用石鑿、骨鑿、角鑿、木棒及槌等工具。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很會動腦筋想辦法了。

在我國史前時代,人們已經能如此巧妙地加工生產,建造房子,這說明中國人自古勤勞、勇敢、聰慧,創造出舉世聞名的璀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