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4(1)(2 / 3)

大慶殿兩側有朵殿,西麵名垂拱殿,是日朝之所在。此外還有複古殿、福寧殿、緝熙殿、嘉明殿、勤政殿等等,在此不再多述。

南宋臨安的宮殿,還須說另一處,即望仙橋東的德壽宮。這一處宮殿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南宋高宗、孝宗諸帝退居養老之地。說德壽宮,還要從這裏最初的情形說起。此地最初為一花園,秦檜看中,於是請賜為第宅。紹興十五年(1145),宋高宗滿足了他的要求。秦檜入居以後,一直營建房屋達十九年之久。裏麵樓堂館所亭榭,數不勝數,而且都是高大宏麗之建築,可以說是杭州城中首屈一指了。高宗曾數次前往,並為宅內的樓閣題“一德格天”的匾額。紹興二十五年(1155),秦檜病死,第宅繳還。後來高宗欲行禪讓,下令將秦檜之宅改為宮殿,以備退位之後居住。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改建成功,命名為“德壽宮”。孝宗即位,高宗則為太上皇,居住德壽宮中。

德壽宮正門位於南首,門外有百官漏院。殿堂樓閣多集中於南郊,後麵為花園。高宗既居,又在乾道三年(1167)諷喻孝宗為建禦花園。”園內鑿大池,從清波門外引西湖水注入,其上疊石為山,似飛來峰。又按四季劃成四部分,周內遍植奇花異草,以便四時遊覽。又建冷泉堂、聚遠樓等。聚遠樓之名,出自蘇軾的詩句:“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付閑人。”樓額由宋高宗親筆題寫。冷泉堂在飛來峰旁,堂前鬆竹為之,濃蔭蔽日,環境秀雅。高宗曾對來謁之孝宗雲:“此處涼甚,每次侍宴,雖極暑中亦著衲襖兒也。”德壽宮之型製和規模可與鳳凰山下宋皇宮比美,當時人稱此為“北大內。”後來宋孝宗退位也居此,改為重華宮;紹熙五年(1194)孝宗崩,遺詔改名慈福宮,由高宗後吳氏、孝宗後謝氏居住;寧宗慶元二年(1196)又改為慈壽宮。不料在開禧二年(1206)宮殿遭火災,後來便荒蕪了。至鹹淳四年(1286),改建為宗陽宮。

兩宋的陵墓

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有許多事是始終如一的,其中帝王的陵寢製度就是如此。皇帝登基的第二天,就須為他百年後事操心了。看墓址,定規劃布局及具體形態,然後擇吉動工興建,多是陵墓先成而後皇帝崩(但也有先崩而陵墓未就的)。宋代的陵墓,亦複如是。在此先要說的是北宋的皇陵。

北宋皇陵坐落在河南鞏義市附近,即當地人稱為“龍堌堆”的地方。北宋皇帝有九代,其中最後兩代徽、欽兩帝被金人擄去死在北方(徽宗遺骸後來運回南宋,葬於紹興的宋六陵,詳見後麵的南宋陵墓),其他七帝均葬在這裏,即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以及真宗趙恒、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另外還有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也葬於此,所以這裏共有八座陵墓。

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陵墓區,山水秀麗,土質優良,水文理想,風水極佳,適宜豐殮厚葬。這八座陵墓形製基本相同,各陵占地麵積均達120畝以上。陵台都很大,四周有署牆,四角有角樓,四牆的中間設有“神門”。南麵的神門是正門,門外為中軸線神道,一直向南延伸,兩側排列著許多石刻,由陵前拜台向南,順次有傳臚、鎮殿將軍、跪獅、朝臣、羊、虎、馬與馬童、麒麟、石屏鳳凰、象與象奴、石柱。這些石刻造像和四門的鎮門石獅一樣,都雕刻得很精美。從這些石刻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石刻已與六朝大不相同,沒有神秘之氣,而更多的是現實性。北宋的石刻,漸漸擺脫唐代的粗獷風格,注意紋飾的精巧細膩等藝術特征。如永熙陵的石雕人物,注意其個性特征,刻畫得逼真而生動。太監形態豐滿,恭敬莊重,手執拂塵,靜靜地立於帝皇之前。傳臚(進士從第四名開始統稱傳臚)臉闊耳大,衣冠整齊,聚精會神,似在聽候皇帝的聖諭。鎮殿將軍手執長劍,戴冠披甲、雙目有神,威嚴之至。諸石獸也都栩栩如生。

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之陵叫永安陵,位於鞏縣城西南約20公裏的長封村。今陵墓底長為南北23米,東西29米,高約8米,形如金字塔。陵之南約120米,有八件石刻:兩個石人,一個石羊,一個石虎,兩個石馬,一個石麒麟和一個石望柱。

永昌陵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東距永安陵約2公裏,太平興國二年(977)葬於此。今陵墓底南北長約62米,東西長約60米,高約21米,地麵上有鎮門石獅七個,石人七個,石羊四個,石虎四個,石馬四個,石麒麟兩個,石鳳凰兩個,石象兩個,石望柱兩個。

太宗趙光義之陵永熙陵南北長約60米,東西長約62米,高約29米。陵墓周圍存有十六個土丘,為當時的建築遺址,陵前八個,陵後四個,左右各兩個。永熙陵的石刻保存得最完整。陵墓四周各有鎮門石獅一對,陵前有石刻五十件,東西向排列。西邊依次是十個石人,兩個石羊,兩個石虎,一個石人,一個石馬,兩個石人,一個石馬,一個石人,一個石麒麟,一個石鳳凰,一個石人,一個石象,一個石望柱,共二十五件;東邊對稱於西邊,但少一個石人,隻二十四件,加上墓前一個石拜台,共五十件。

真宗趙恒之陵叫永定陵,位於察莊附近。陵墓底邊50米×57米,高約21米。周圍有土丘十六個,亦為建築遺址。陵墓圍牆共四門,各設石獅一對。陵前石刻四十八件,也皆為石人、石羊、石虎、石麒麟之屬,墓前也設拜台。

仁宗趙禎之陵為永昭陵,位於今孝義車站南約2公裏處。現陵墓底邊也是50×57米,高約22米,陵墓四門石獅及建築物遺址土丘與永定陵相同,墓前石刻石人、石羊、石虎、石馬、石象等,東西對稱。

英宗趙曙之陵為永厚陵,東距仁宗永昭陵約500米。今陵墓底邊50米×58米,高約20米。石刻造像與前麵幾座相類似。

神宗趙頊之永裕陵,在八陵村附近。今陵墓底邊57米×60米,高約17米。石刻造像亦與上麵諸陵的相近。

哲宗趙煦之陵為永泰陵,也在八陵村附近。今陵墓底邊50米×55米,高約21米,其餘情況與上麵的也大致相近。

在這塊陵墓區中還有其他陵墓,如北宋皇後、皇太子、公主及其他皇親國戚(如民間傳說中很有名的“八賢王”等)多葬在這裏。皇陵群製,後來明清兩代也承之,如北京的明十三陵最為典型,清代也有東陵、西陵。

南宋之宋六陵位於浙江紹興市城東南的攢宮寶山(今屬紹興縣皋埠鎮)。寶山,一名上皋山,東接紫雲山,南近富盛山,是一處風水很好的地方。據《越中攬勝》(“越文化研究叢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中說,太後駕崩於紹興臥龍山行宮。遺命“殮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寶貝,權宜就近擇地攢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所製梓宮,取周吾身,勿拘舊製,以為它日遷奉之便”。遂選上亭鄉寶山泰寧寺故址,是為紹興攢宮之始,稱永佑攢宮。趙構遷都臨安,南宋曆代帝王死後仍繼續在紹興攢宮營殯,遂於此成為皇陵之地。

宋六陵入口處有四柱三間大牌坊,入內,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寧宗永茂陵三陵並列。其南為光宗永崇陵,北為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紹陵。另外建寺院一座,即泰寧寺。攢殯之始,由越州所屬八縣分地修路,設禁山,山上植鬆,鬱鬱蔥蔥,皇陵之氣頓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