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4(1)(3 / 3)

這裏須說宋徽宗陵墓之事。徽宗趙佶(1082~1135)繪畫擅長工筆花鳥,書法自創一格“瘦金書”,才華非凡,頗有藝術才華,但乏治國能力,與欽宗趙桓一齊被金人擄去(1125),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受盡精神和肉體的折磨。後來兩帝派臣子曹勳從金國偷偷逃往南宋。離金國時趙佶交給他一件自己穿過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高宗)快來救父母”,並哭著叮囑曹勳,要轉告高宗,“不要忘記我北行之痛苦”。又將拭淚的手帕也交給了曹勳,但希望化為烏有。趙佶於1135年死於囚中,金人將趙佶葬於洛陽附近的廣寧。後來根據兩國達成的協議,將趙佶遺骸運回臨安,葬於紹興攢宮。

關於宋六陵,還要說一段悲慘的曆史。1276年,臨安陷落,南宋告亡。當時西域僧人楊璉真伽任佛教江南總攝,派駐杭州,乘元初政製尚未完備,肆意盜掘宋陵。杭州天長寺寺僧福聞為巴結楊璉真伽,將天長寺獻給他。於是他們私挖土塚,多得金玉(此地是故魏靖王之墓)。後來又想到紹興的宋六陵,以毀拆宋六陵為名,上奏朝廷。楊璉真伽與丞相桑哥勾結,遂大掘皇陵,涉及寧宗、理宗、度宗及楊後四陵,墓內珍寶席卷一空,骸骨亂扔。其中理宗屍體麵色如生,全身纏珠寶,用金絲罩包裹,所墊織錦褥上綴滿珍珠、翡翠、瑪瑙。這許多寶物均被盜走,理宗被弄得精光一身。盜墓者還聽說理宗口中有夜明珠,便將理宗屍體拖出來倒掛在樹上,竟致其頭顱也掉了下來,慘不忍睹。元政府得知此事,派官員前往攔阻,但未能成功。後來楊璉真伽更肆無忌憚,再次到宋六陵盜取徽宗、高宗、孝宗、光宗陵墓,其他陵墓也難幸免,前後共毀陵墓百餘座。寶物被搶劫一空,骸骨狼藉,慘狀難以言表。楊璉真伽將這些骸骨收起,雜以牛馬枯骨,運抵杭州,埋於鳳凰山南,並建“鎮南塔”。當地南宋遺民麵對此塔悲慟不已。

當時有山陰(紹興)義士唐玨、林景熙等人事先獲悉楊璉真伽的惡謀,冒險潛入宋六陵,另以他骨偷換陵中真骸,裝入石函,每函刻紀年一字為號,遷葬於蘭渚山天章寺(今蘭亭附近)前,又在其上各栽冬青一棵作為標記。隻有理宗頭骨特別大,恐被識破,不敢換。後來朱元璋滅元,下詔將流失在北方的理宗顱骨歸葬舊陵,其餘諸陵真骨也均遷回攢宮,重新立碑植樹,孝宗、理宗兩陵配有享殿三間,四周圍牆;陵旁並建義士祠,以紀念唐玨等人。宋六陵總算又恢複了起來。

如今又過了數百年,雖曆經滄桑,但遺跡尚存,有幾個土墩尚可辨認,還有那些碩大的陵墓建築的石礎、殘瓦斷磚。那聳立於陵墓之上的高大古鬆顯現出舊時皇家陵園之氣度。

最後還要說一座非帝王陵,但要比帝王陵更有名,這就是杭州西湖邊上的嶽墳。

嶽飛(1103~1142),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年幼即聰慧有誌,從師周侗學文習武,後來因愛國而從軍。當時正值金人犯中原之時,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在此國家危急之關頭,嶽飛堅持抗金,率兵北上,於河北、河南、江北、江南以及襄漢、淮西諸地,接連抵抗金兵,屢立戰功,威名四震,金人聞風喪膽。後來金統帥兀術又率兵大舉南下,嶽飛率兵抗擊,每戰必勝,一直打到河南開封附近的朱仙鎮。然而正在乘勝追擊金兵之時,卻因南宋王朝腐敗,高宗趙構以十二道金牌逼令嶽飛撤兵回臨安。後來嶽飛終於被奸臣秦檜夫婦等害死。紹興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嶽飛於臨安大理寺獄中之風波亭就義,年僅39歲。其養子嶽雲及一批愛國抗金將士也同時被害。此後南宋已無力抗金,金兵長驅直入,南宋王朝危在旦夕。當時宋孝宗為鼓士氣,才為嶽飛昭雪,改葬嶽飛遺體於棲霞嶺下(即現在的嶽墳處),淳熙年間諡號武穆,以後又追封為鄂王,所以其墓前的廟叫嶽王廟。此處一墓一廟,在南宋亡後曾一度被毀,元代至元年間由僧人可觀募捐重建,但不久又圮,明代再建,清代也作過數次大修。嶽飛墓和廟在一處,規模甚大。

嶽王廟之大門位於北山路與蘇堤的連接處,正麵朝南略偏西。建築中軸線布局,廟門前一個不太大的廣場緊貼北山路。為了形成中軸線氣勢,故在路南設一縱向伸展的廣場,一直伸向湖麵(嶽湖),在岸邊設一牌坊,上刻“碧血丹心”四字,浩氣非凡。嶽王廟之廟門為重簷歇山屋頂,五開間門麵,這在中國古代建築形式上等級是較高的。正中一匾,豎寫“嶽王廟”三字。廟門內是一個院子,兩邊鬆柏長青,森然有序,使環境增加了莊嚴肅穆之感。正麵是廟的主體建築忠烈祠大殿,其形式也是重簷歇山屋頂,五開間門麵。正中有一匾,上書“心昭天日”,點明了主題。此建築的基座較高,垂帶式台階,使建築形象更為高大、莊重。大殿正中有一楹聯:“不愛錢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將名言貪婪長跽跪;取束芻取縷麻定斬徇軍律保民保國正氣壯河山。”殿內的楹聯更多,在此摘其中兩條:“觀瞻氣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尋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壯誌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裏駕長車。”“遺烈鎮棲霞釃酒重瞻新廟貌;大旗懸落日撼山願學古軍容。”大殿的正中為嶽飛軍帥打扮的坐像,很有氣度。其上方懸一匾,上為嶽飛手書的“還我河山”四字。殿前院子的東西兩側有廊廡,今作陳列室。還有啟忠祠,為紀念嶽飛的父母而設,還有正氣軒、南枝巢等,也都與民族英雄之事跡有關。在這一組建築群之中,明顯地看出中軸線布局的形式,這也就是中國傳統的紀念性建築的布局方式。而在內院的西側,有一條與中軸線垂直的通道,那裏就是另一組建築:嶽飛墓。

杭州人稱這一帶叫“嶽墳”,這是對的。按理說,這裏應當以嶽飛墓為主體,其廟為次。據《朝野遺記》中記載,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負其屍出,逾城,至九曲叢祠中……葬之北山之陽”。孝宗即位,恢複嶽飛官爵,訪求其屍,“起枯骨於九泉之下”(嶽霖《賜諡謝表》),改葬於棲霞嶺南麓。嘉定十四年(1221),勘定智果寺為功德院,這就是現在嶽廟的始基。嶽飛墓自嶽王廟內院西首入,正前先有一照壁,上刻“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是明代洪珠的手筆,蒼勁有力。照壁前為墓道,兩側各有碑廊,陳設著125方碑刻,有嶽飛《送紫岩張先生北伐詩》,傳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唐代李華《吊古戰場文》,瀟灑而剛勁;有嶽飛的奏章文稿,反映了他堅持抗金的意誌;有後人憑吊嶽飛的詩詞以及曆代重修嶽飛墓、廟的碑記。墓道盡處有方池,上架石橋,橋前是墓門,穿過門便是墳地。正中是嶽飛的墓,墓碑上刻“宋嶽鄂王墓”,左側有嶽雲墓,墓碑上刻“宋繼忠侯嶽雲墓”。墓台有望柱,柱上刻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墓前兩側有石俑、石馬、石虎、石羊,為明代所設。墓門後兩側,有秦檜夫婦、萬俟庌和張俊四奸臣的生鐵鑄的跪像。門邊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表達了人們對愛國忠烈的愛戴,對誤國奸佞的唾棄。

嶽飛是曆代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在此也就留下許多紀念這位偉人的墨跡。如元代文人趙孟帄有詩:“嶽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