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4(2)(1 / 3)

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4(2)

兩宋佛教建築

佛教到了宋代,各個宗派之間漸漸協調起來。隨著宋代理學的發展,佛教有可能與道教、儒教統一起來,終於形成“三教合流”。但這三種宗教畢竟不同,有人以三句話來概括:“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三教合流,各盡其職。若從深一層來看,中國文化到了宋代,則真正走完了它的前半段,或者說基本上確立了體係,後來明清時代則走向晚期了。這種性質和特征,都在建築形態上表現出來。

佛教寺院的基本形式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確立了,宋代的佛教寺院也就在這一基礎上走向完善,走向複雜多樣。這裏,我們通過一些寺院實例來分析。

河北正定隆興寺。此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據文獻資料記載,始建於隋代開皇二年(586),當時叫龍藏寺,規模不大。到了北宋初年,改名為龍興寺,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四年(971),因城西大悲寺的銅佛被毀,敕名在龍興寺內,另鑄觀音像一尊。因此,大興土木,營建寺廟。清代康熙年間,龍興寺改名為隆興寺。

隆興寺坐北朝南中軸線布局,平麵狹長。主要建築布置在南北中軸線上,此軸線長達380米。自南至北,依次為琉璃照壁、三石橋、山門、大覺六師殿(僅留遺址)、摩尼殿、牌樓、戒壇、韋陀殿(僅留遺址)、佛香閣(即大悲閣),最後為彌陀殿。佛香閣東為禦書樓,西為集慶閣;戒壇後東為慈氏閣,西為轉輪藏殿。佛香閣前院兩邊有廊廡,東為伽藍殿,西為祖師殿:

隆興寺內現存最古的建築是摩尼殿,此殿建於北宋皇枯四年(1052),建築平麵比較特殊,略呈方形(東西稍長),四麵均出抱廈,為出入口,其他均為實牆。主出入口在南,前有月台。殿頂為重簷歇山式,四麵抱廈為單簷歇山,所以外形變化較多,但又和諧統一。殿內有懸塑觀音像。

此寺內的另兩座有名的建築是轉輪藏殿和慈氏閣。這兩座建築形式基本相同,均為兩層樓閣形式,樓上單簷歇山頂,上下層之間設腰簷,並有回廊欄杆。室內中空佛像貫通二層,裏麵當然也設回廊。此二建築不但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而且形態玲瓏秀麗,很有人情味,體現出中國佛教的世俗性精神。

最後說大悲閣,即佛香閣,是隆興寺中最高大的主體建築。今之大悲閣麵闊五間,進深三間,高33米,外觀三層,重簷歇山頂,下麵設兩層腰簷,一層廊簷,故造型十分富麗、雄偉,此種形式,俗稱“重簷五滴水”,閣內供奉開寶四年所鑄千手千眼觀音像,高24米,是現存中國最大的銅質佛像,可謂國寶。

天津薊縣獨樂寺。此寺最早建於唐初,遼代重建。獨樂寺山門建在低矮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此建築規模不大:麵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為門道,兩側有手執金剛杵護衛山門的金剛藥叉像,民間附會為《封神演義》中的哼哈二將。山門南麵簷下懸“獨樂寺”匾額,據說是明代太子太師嚴嵩的手跡。入山門,正北為觀音閣,是寺內的主體建築,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式建築,但外麵看去隻有兩層,因為中間的一層是夾層。屋頂為歇山頂,下層設回廊、欄杆和腰簷,形式獨特。此建築總高23米。據考證建於遼代統和二年(984),為我國最古的樓閣了。

觀音閣內部中間須彌座,上設泥塑十一麵觀音(這是觀音的一種形態,頭上十個觀音頭像,連同自身頭像共十一個),像通高16米,形態端莊而生動,姿態優美,為遼代塑像之上品。這座建築的特點是中空,周圍上部設兩層回廊。這是一種巧妙的構思。我們知道,佛像越大,越見其偉大崇高,但在殿內見不到較大佛像的麵部。特別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善男信女們多信奉之。因此殿內設回廊,人們就可以上去,麵對麵地祈求。而且人們隻有在這一圈回廊上,方能完全看到這十一麵的觀音。

這座建築在我國木構建築構造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如今它已逾千年,曆史上經過無數次大小地震,但始終不倒。1976年唐山大地震,附近的建築幾乎都震倒了,惟有這座近千年的古閣卻安然無恙。

山西大同華嚴寺。此寺分上下兩寺。上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今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華嚴寺創建於何時,說法不一。據《重修上華嚴禪寺感應碑記》(刻於明代)稱它建於唐代,但《重修上華嚴禪寺碑記》(刻於清代)中說創建於北魏。而據曆史學家認為,它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是比較可靠的。

遼代時,此寺規模較大,建築雄偉,內有大雄寶殿及其他許多建築。據史書記載,寺內有“南北閣,東西廊。北閣下銅、石像數尊”(《山西通誌》),據說其中還有遼帝後像。遼為契丹族,其信仰“好鬼拜日”,向東而拜,所以房舍也有好多是朝東的。因此,華嚴寺的布局也是坐西朝東。

公元12世紀中葉,遼金大戰,金兵入侵大同,寺毀於兵燹,後來此地歸金所有。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重建大殿、觀音閣、山門、鍾樓等。後來元、明、清曆代,均對此進行過重修,但寺一直保持至今。

上華嚴寺建築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另有山門、前殿及鍾鼓樓、祖師堂、禪堂、雲水堂及兩廂廊廡等,布局嚴整,井然有序。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金代天眷三年所建之原物,故很有文物價值。此殿麵闊九間,達54米,進深五間,達29米,總麵積1559平方米,為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屋頂用單簷廡殿頂,為典型的遼金時期的建築風格。殿內由於用“減柱法”,因此空間寬大,對當時來說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木結構做法(前麵說的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類似)。

上華嚴寺內保存有很多珍貴文物,如大雄寶殿前簷北端外壁鑲嵌有南宋朱熹書《易經》碑四塊。大殿月台上置有遼大康二年(1076)八角陀羅尼石經幢和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鐵製香爐一個。其他還有明代文徵明的詩碑等。這些寶物,為上華嚴寺增添了不少文物價值。

下華嚴寺位於上寺的西南方,寺內有薄伽教藏殿、海會殿等建築。其總麵積布局特征是多院落式的。與上華嚴寺比較,下寺布局則顯得更自由,建築風格也更靈活。最著名的建築是薄伽教藏殿,這裏是藏經之地,是遼代原物,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是我國僅存的遼代殿宇。殿內壁藏做得十分考究,沿內牆排列藏經的壁櫥共三十八間,仿重樓式樣,分上下兩層,在後窗處中斷而做成天宮樓五間,飛越窗上,以圜橋與左右壁櫥相連接,真實地表現了遼代的建築風格。

山西大同還有一座著名寺院善化寺。此寺曾名開元寺、大普恩寺。寺創建於唐代中葉,後來毀於兵火,直到金代天會六年(1128)才重建。采用中軸線對稱形式,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寺內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卻是遼代原物,普賢閣、三聖殿及山門等為金代所建。大雄寶殿建在一個高台上。殿麵闊七間,進深五間,屋頂形式單簷廡殿頂,其做法是典型的遼代風格(屋麵較平,上麵的屋脊甚短)。殿內正中佛壇上有塑像五尊,稱五方佛,衣紋流暢,姿態容貌端莊。東西兩邊有金塑護法二十四諸天,神采奕奕,為佛教造像中之佳作。

普賢閣,平麵呈方形,兩層,中有腰簷,頂為歇山式,樓上設圍廊欄杆,很有情調,可謂中國佛教建築之典型氣質。普賢閣

三聖殿麵闊五間,進深四間,也為單簷廡殿頂。殿內除中央佛壇上有“華嚴三聖”(中為釋迦牟尼,兩邊為文殊、普賢二菩薩)外,還有石碑四塊,其中有宋人朱弁撰文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很有文物、史學價值。朱弁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任通問副使赴西京(今大同),為金人劫留。他不為官祿所誘,後來便在善化寺任教,達十四年。

遼寧省義縣城內有座著名寺院,初名為鹹熙寺,後改為奉國寺;又由於大殿內有七尊大佛,故俗稱七佛寺。現存的寺院呈前窄後寬狀,中軸線布局。自山門起,依次為牌樓、無量殿和大雄殿。大雄殿建於遼代開泰九年(1020),建築形式為麵闊九間,進深五間,單簷廡殿頂,規模甚大,為遼代所建原物。殿內中間即為七佛。何謂七佛?即過去世的七尊佛陀:(一)毗婆屍佛,為梵文音譯,又譯成“毗缽屍”、“微缽屍”、“毗婆沙”等,意思為“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是過去七佛的第一佛。佛教《長阿含經》卷一謂“過去九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為十萬,第三次為八萬。(二)屍棄佛,又譯成“式棄”、“試詰”等,意思為“頂髻”,是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也舉行過三次說法,第一次十萬弟子,第二次八萬,第三次七萬。(三)毗舍婆佛,又譯成“毗舍浮”、“毗濕婆”等,是過去七佛的第三佛。《長阿含經》說“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兩次說法,第一次七萬弟子,第二次六萬。(四)拘樓孫佛,又譯成“拘留孫”、“鳩樓孫”等,是過去七佛的第四佛,經中說“此賢劫”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有四萬弟子參加。(五)拘那含牟尼佛,又譯成“迦那伽牟尼”、“羯諾伽牟尼”等,是過去七佛的第五佛,經中說“此賢劫”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有三萬弟子參加。(六)迦葉佛,意為“飲光”,是過去七佛的第六佛,經中說“此賢劫”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有二萬弟子參加。傳說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將來必成佛,其塑像往往騎獅。(七)釋迦牟尼佛,為過去七佛的第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