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紮克·拉賓是以色列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1922年3月1日生於耶路撒冷。自1940年開始了長達27年之久的戎馬生涯,曆任北部軍區司令、總參作戰部長、總參謀長等職,指揮了第三次中東戰爭。退役後,曾任駐美大使、勞工部長。1974年又躍升為總理,1977年下野。1984—1990年參加民族聯合政府,任國防部長,提出分階段處理巴勒斯坦問題的提案,成為以色列解決阿以問題的基本準則。1992年6月再度出任總理,大力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終於取得曆史性突破,以巴、以約先後達成和平協議,以敘和談也進入實質性階段。1994年榮獲該年度諾貝爾和平獎。1995年11月4日在一次盛大和平集會上遇刺身亡。

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是有誌之人。拿破侖所講的“不想當元帥的兵士不是好士兵”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隻有樹雄心,立壯誌,加上個人的勤奮、努力,才能幹出一番大事業。拉賓的一生,無時不體現出他那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有誌者的寬廣胸懷。

曆史上,猶太民族屢遭驅逐或屠戮,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自己的家園。飽經滄桑的猶太有識之士終於提出了“建立猶太國的呼聲”,現代猶太複國主義由此誕生了。猶太複國運動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1939年得到英國支持。盡管英國、美國都在利用猶太人鞏固和擴大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但在客觀上卻又加速了猶太複國運動的發展。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瘋狂屠殺猶太人,而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也表明他們無力,也不願意保護猶太人。猶太人對西方的自由、民主和同化的幻想徹底破滅,更堅定了他們複國的決心。他們在猶太複國主義政黨領導下,奔赴巴勒斯坦,建立起自治機構和保衛組織,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在巴勒斯坦實際上已形成了猶太國的雛形。

環境造就人才。正是在上述曆史背景之下,1922年3月1日,拉賓生於耶路撒冷。拉賓的父母都接受了猶太複國主義思想,為廠民族大業來到巴勒斯坦,許多以色列高層領導人,包括本—古裏安和梅厄夫人都熟悉拉賓的父母。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拉賓的父母把特拉維夫的家都貢獻了出來。每天,來自各階層的工黨積極分子總是在那裏討論或爭論到夜深人靜。這裏如同一個政治沙龍。由於父母熱衷於政治活動,家境又貧寒,拉賓從小就學會做家務,懂得勤儉樸素,奮發自立。在客人慷慨激昂地發表高見之際,拉賓耳濡目染,猶太民族的苦難更深深地印在腦海中。猶太複國主義運動更是在他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拉賓在一所離家很遠的工人子弟小學寄讀,接受嚴格的集體生活教育。在當地上了兩年初中後,為了學得一技之長,將來報效自己的國家,他報考了北加利利地區的卡多裏農業學校。在農校,拉賓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積極參加各種勞動和公益活動,培養了集體責任感。一年級結束時,他成為班上最優秀的學生。不幸的是,這時他的母親溘然病逝,他更加成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立誌像母親一樣成為對民族有用的人才。

畢業時,拉賓成為名列前茅的受獎生。英國高級專員親手向頒發了畢業證書,還給了他一筆7.5英鎊“農具資金”。但更重要的是,校方多方奔走為他爭取到一個赴伯克利大學攻讀水利工程專業的獎學金名額,這使他能夠成為一個年輕有為的工程師。這是一個誘人的前景,同學和老師們紛紛向他祝賀,他卻陷入了沉思。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緊要關頭,納粹德國幾乎占領了整個歐洲。去深造嗎?確實機會難得,但建國大業誰來幹呢?他眼前又浮現出從美國登船向巴勒斯坦進發的父親的身影,想起了為建國而累垮了的母親。拉賓下定了決心,決不在這關鍵時刻離開家鄉,離開親友!他毅然放棄了深造的機會,加入了集體農莊。他夢想著,形勢一旦好轉便繼續讀書,但此後他又有好幾次因為類似的原因與求學深造的機會擦肩而過,夢想終未成真。而他後來的經曆證明,這是他一生的一個轉折點。

集體農莊彙集了一批有共同理想的青年。拉賓全身心投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然而,發揮他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生活突然中斷了。伊休夫(猶太人社團)擁有秘密武裝力量——哈加納。哈加納的主要任務是自衛和聯防。當時伊休夫與英國當局打交道的機構是“猶太人代辦處”,它與英國當局的關係時好時壞,反複無常。二戰爆發後,德軍在北非連連得手,在此情況下,猶太人代辦處決定從哈加納組織處抽調一批人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常備部隊“帕爾馬契”,即突擊隊。當一位哈加納指揮官問拉賓是否願意參加帕爾馬契時,拉賓毫不猶豫地點了頭。拉賓成為帕爾馬契的第一批成員。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