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賓的遠大抱負在從軍之後終於有了施展的機會。拉賓從軍27年,曆任國防軍訓練部長、北部軍區司令、總參作戰部長、總參謀長等職,指揮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為以色列立下了赫赫戰功,被譽為以色列的民族英雄。由此他也獲得了人民的信賴和尊敬,並為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期的阿以對抗,使以色列人形成了深深的不安全感,以色列人對軍人出身的政治家因此有著特殊的信任感,尤其對戰爭英雄更是如此。當拉賓42歲出任總參謀長時,由一名普通士兵升為軍隊最高長官,僅用了23年時間,拉賓的傑出軍事才能由此可見一斑。

拉賓退役後,出任駐美大使。他決心為加強以美關係並從美國爭取到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為以色列的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做出貢獻。尤其是謀求以美步調一致,使以色列在國際上有一個堅強的後盾。事實說明了他的外交成就斐然。他為以色列爭取到大量先進武器和巨額貸款,對當時以色列內外交困的局麵確實解了燃眉之急。隨後,拉賓又躍升為總理。對外他致力於進一步加強和發展與美國的關係,因此,從美國那裏得到一係列的承諾和保證。同時,他也注意改善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恢複了同埃及的談判,與埃及簽署了第二個西奈協議,從而為1978年9月貝京總理與薩達特總統簽訂戴維營協議打下了基礎。對內則努力發展以色列經濟,致力於加強軍事實力和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由於工黨積重難返,拉賓下台後直至1992年一直處於在野地位。在利庫德集團和工黨組成的“全國團結內閣”中,拉賓出任國防部長,其餘時間則作為工黨議員,一直活躍在以色列議會中。

1992年,由於拉賓堅定的中東和平政策順乎民心,適應國際潮流,拉賓取代以強硬手段對付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的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米爾,再度出任總理。上任後,他勇敢地麵對現實,大刀闊斧地推動中東和平進程,使阿以和談終於取得實質性進展。巴以、約以實現和平,敘以也進入實質性階段。這是他一生中的最偉大之處,他做了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由此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1984年,當工黨與利庫德集團激烈爭奪領導權時,為了使工黨能夠東山再起,重掌政權,為了使工黨上下團結,一致對外,拉賓主動退出爭奪黨的領導權的鬥爭,讓佩雷斯居於競選名單的首位,顯示了工黨的團結,終使工黨聯盟獲勝。同樣的情況又發生在1992年,工黨在議員候選人的選舉中,拉賓要求黨員投他的競爭對手佩雷斯的票,不但表現出政治家的寬宏大度,而且也顯示了黨內的空前團結,極大地改善了工黨的公眾形象。

拉賓的博大胸懷還表現在他“擇人而任勢”,不計個人好惡,重用“戰神”沙龍。阿裏爾·沙龍身經百戰,多次負傷,為以色列屢建戰功。但是他無視紀律、命令,桀騖不馴的個性和他不顧一切、橫衝直撞、隻要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戰鬥風格,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批評他“行為過火”、“不懂政治”,致使他仕途坎坷。盡管拉賓也埃過沙龍的罵,但拉賓沒跟他計較,因為他愛惜這個將才。1975年6月,拉賓不顧他人的反對,堅持任命一度被冷落的沙龍為國家安全顧問。

綜觀拉賓的一生,他的才能的發揮及對以色列人、對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都源於他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忠誠,源於他有誌於做一個對民族有用的人。

也正因為拉賓的遠大抱負,他也常常顯示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可以說,一個對民族、國家漠不關心的人,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也很難有寬闊的胸懷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