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各國曆史1(4)
勃律
克什米爾北境印度河流域的中世紀國名。在中國曆史文獻中,從東晉智猛的《遊行外國傳》、北魏宋雲的《宋雲行記》和惠生的《行記》到唐代著述,先後有波倫、缽盧勒、缽露勒、缽露羅、缽羅、勃律等不同譯名。藏文文獻中作Bru-zha或Bru-sha。在吐蕃興起之前,勃律以巴勒提斯坦(藏文文獻作Sbalti)為根據地,該地聯結吐蕃、印度和唐西域地區,故當吐蕃在7世紀向中亞推進時成為吐蕃首先侵襲的對象。勃律王被迫遷往西北方的娑夷水(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河)流域,遂分為大、小勃律。在原巴勒提斯坦者稱大勃律,或曰布露;西遷者稱小勃律,地在今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和肥沃的雅辛穀地。大勃律位於小勃律的東南,相距三百裏。
從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到玄宗開元(713~741)初年,大勃律三次遣使入唐。唐王朝先後冊立其君弗舍利支離泥、蘇麟陀逸之為王。同時,小勃律王沒謹忙於唐開元初親自來朝,唐以其地為綏遠軍。然小勃律數為吐蕃所困,吐蕃聲明意在假道其國進攻唐之安西四鎮。因此,當時的勃律被認為是唐帝國的西門。後吐蕃奪小勃律九城,沒謹忙求救於北庭,節度使張孝嵩遣疏勒副使張思禮率蕃漢步騎四千救之。沒謹忙因出兵大破吐蕃,722年(唐開元十年)唐封沒謹忙為小勃律王。其後,吐蕃西擊勃律,卒殘其國。小勃律王蘇失利之在位期間,迎吐蕃公主墀馬類(Ze ba khri ma lod)為妃,西北二十餘國遂皆為吐蕃臣屬,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詧三次討伐無功。747年(唐天寶六載),唐廷詔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以馬步萬人進討,仙芝進至五識匿國(今帕米爾的錫克南),分兵三路,俘虜小勃律王夫婦。唐改其國號為歸仁,設歸仁軍鎮守。此役提高了唐在中亞的聲威,許多國家轉而歸附唐朝。但至751年高仙芝所率唐軍在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敗於大食,小勃律與個箇失蜜(今克什米爾)地區終於脫離唐朝而聽命於吐蕃。
唐代另有大、小勃弄(律),地在今雲南。
吐火羅
本是民族名,中世紀轉為地名。亦作兜佉勒、吐呼羅、覩貨邏。希臘典籍中作Tokharoi。指烏滸水(今阿姆河)上遊即縛芻河流域,以今昆都士(唐代活國)為中心的阿富汗北部地區。
吐火羅民族的族屬問題,今尚未完全解決,目前學界傾向於將吐火羅人比定為大月氏人。公元前2世紀中葉,他們滅掉以巴裏黑(今阿富汗馬紮裏沙裏夫西巴爾赫)為都城的大夏,於其地建國,是為貴霜王朝。3世紀中葉,貴霜王朝為波斯薩珊王朝(見薩珊朝波斯)及印度笈多王朝所顛覆,吐火羅名稱重新見於史籍。5世紀30年代,自阿爾泰山南下的厭噠人據有其地,遂與厭噠人雜居。563~567年,突厥與波斯薩珊王朝合力滅厭噠,其地遂為突厥所有,突厥派通設、呾度設統治吐火羅故國。629(或630)年玄奘行經該地,記吐火羅故國領域:東起帕米爾,西接波斯,北據鐵門(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南至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南北千餘裏,東西三千餘裏,相當於今阿富汗北部地區。此地在曆史上一直是中國西域與伊朗、印度等地交通往來必經之處。玄奘時,吐火羅王族已絕嗣數百年,酋豪林立,分為二十七國(玄奘實際列出二十九國)。唐高宗顯慶年間(656~661),以其境內的阿緩城(今阿富汗昆都土)置月氏都督府,授其王為吐火羅葉護、悒怛王、使持節二十五州諸軍事。此一稱號反映了當地先後有吐火羅、大月氏、厭噠等族活動的實際情況。
8世紀初,大食東來,在薩珊王朝末代諸王、突厥和吐火羅故地的君主與大食交戰的時期,吐火羅故地的君主號為葉護,可能是突厥葛邏祿部的首領。大食進逼,吐火羅君主曾要求唐朝保護。8世紀中葉以後,大食人取得決定性勝利。安史之亂時,曾有吐火羅兵助唐平亂。13世紀後,吐火羅一名逐漸消失。
薩珊朝波斯
薩珊(226~651)是波斯(今伊朗)的一個王朝。中國史籍關於薩珊朝波斯的記載,當以《魏書》為最早。《魏書·西域傳》已佚,今本係用《北史·西域傳》所補,但《北史》是摘抄《魏書》,故其來源仍當是《魏書》,其後,《周書》《隋書》、新舊《唐書》都有記載。5世紀20年代,自阿爾泰山南下的厭噠(悒怛)入侵入波斯;30年代,厭噠人征服貴霜王朝的殘餘勢力,占據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此後厭噠人多次參預薩珊王朝內部爭奪王位的政爭。563~567年,薩珊朝波斯與突厥並力擊潰厭噠,但此後又受突厥的侵擾,特別是在619年以後西突厥統葉護稱可汗時期。6~7世紀之間,薩珊朝波斯與西突厥為爭奪歐亞內陸的絲綢中繼貿易而進行著激烈的鬥爭。
薩珊朝波斯與中國早有往來。5世紀40年代北魏曾派韓羊皮出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獻馴象及珍物。史籍又見北魏太安元年(455)波斯使臣來北魏的記載。此後曆西魏、北周、隋,兩國使者往來相繼。
632年,薩珊朝波斯王伊嗣侯(Yazdgard Ⅲ或Yazdagird Ⅲ)立,次年,崛起於阿拉伯的大食入侵入波斯。637年和642年,大食人連續大敗波斯軍,波斯為大食占領。伊嗣侯奔吐火羅,未至,為大食人所殺,其子卑路斯(Pērōz)棲身於吐火羅。661年(唐龍朔元年),求援於唐,唐以其為波斯都督府都督。7世紀70年代,卑路斯親自入朝,唐高宗授以右武衛將軍,遂客死長安。長安醴泉坊之波斯胡寺,即卑路斯請立,為波斯人集會之會館。卑路斯之子泥涅師(Narses)誌圖複國,679年(唐調露元年),唐命吏部侍郎裴行儉平定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的叛亂,便道送波斯王子回國,行至碎葉城,行儉以都支已平而波斯道遠,遂遣其自歸。泥涅師不敢單獨返國,居吐火羅二十餘年,其部下離散。707年(唐景龍元年)再來長安,不久病卒,與其父同埋骨中土。此外,波斯人中也有入仕唐廷者,如阿羅憾。阿羅憾,本波斯國大酋長,入唐,領右屯衛大將軍,充使拂菻國。有些薩珊王朝滅亡後流寓長安的王室成員和貴族子孫後來曾被編入神策軍中。1955年西安發現了襖教教徒蘇諒妻馬氏墓。墓誌為漢文、婆羅缽文雙體合璧,蘇諒就是神策軍中的波斯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