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春季,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泊西部探測,他的維吾爾族向導阿爾迪克,在返回考察營地取丟失的鋤頭時,遇到風暴,迷失了方向。但這位機智勇敢的維吾爾族向導,憑借著微弱的月光,不但回到了原營地摸到了丟失的鋤頭,而且還發現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廢墟,那裏有雕刻精美的木頭半埋在沙中,還有古代的銅錢。阿爾迪克在茫茫的夜幕中發現的遺址,後經發掘,證實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能重見天日,應該首先歸功於阿爾迪克的發現。這點,斯文赫定也自有評述。他回憶當年的情景時寫道:“阿爾迪克忘記了鋤頭是何等的幸運!否則,我絕不能回到這座古城,這個給亞洲中部古代史帶來新光明的重要發現,至今也許不能完成。”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一支考察隊在去樓蘭的考察途中,發現了許多人類活動的遺跡。其中有類似原始社會的裝飾品海貝和串珠,還
有古錢幣、小銅器和鐵器、鞍具、皮氅等,為研究古絲道的變化和樓蘭王國的興衰,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線索,特別是在樓蘭古城東北白龍堆山坡上,發現了一堆唐代開元通寶,共970枚,大概是古代商隊在運輸途中掉落的一貫錢。970枚比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在羅布泊北岸發現的200多枚錢要多得多。當年斯坦因撿獲到那些古銅錢,就已如獲至寶,大肆談論,借以證實這條古絲道的存在和走向。今天,我們發現的970枚開元通寶,不是更有力地證明,這條古絲道直到唐代還通暢嗎?
樓蘭城內最高建築物是位於城東部的一座高10.4米的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壘砌而成的。塔基為方形,每邊長約19.5米。塔身的南麵連接著一大片大型建築遺址,堆集著許多木料,
這些木料都經過精細加工。過去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人,也在此發現過雕刻成各種精致花紋的裝飾木板和木雕佛像。古城西北5公裏處有一座烽火台,高12米,是用黏土和木料砌成。當時的烽火台大約每隔5公裏設立一座,有專人看管。
樓蘭城中最顯眼的建築區遺跡是城中部的“三間房”。這三間房的牆壁是城中惟一使用土坯壘砌而成的,坐北朝南,直接對著南城門。東西兩端的房屋都是木結構,木料上還殘留著朱漆,有的木料長達6.4米。從這一組建築物的位置和構造等情況分析,這裏可能就是當年樓蘭城統治者的衙門府所在地。在出土的文書中,有一件文書是很有意義的。有關條文是禁止隨便砍伐樹木的,“連根砍樹者,不管誰都罰馬一匹”,“在樹木生長時期,應防止砍伐。如果砍伐樹木大枝,則罰牝牛一頭”。這大概要算
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森林保護法了。早在一千八九百年前;樓蘭國的國王、臣民們,已經認識到樹木對治理沙漠的作用,並借助法律來保護樹木,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