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城為何消失
樓蘭古城廢棄的原因
樓蘭古城位於今天我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000米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樓蘭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樓蘭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據記載,那時的樓蘭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物產豐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繁華之邦。
公元前108年,樓蘭國臣服了漢朝,年年歲歲進貢朝廷,以後幾降幾反,成為當時漢朝的心腹之患。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它身邊有煙波浩渺的羅布泊,城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裏狩獵,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裏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的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通河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嚐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古城遺跡的現狀
樓蘭古城四周的牆垣,多處已經坍塌,隻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垣孤立在那裏。城區呈正方形,麵積約10萬平方米。樓蘭遺址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築遺跡已沒有了當年的生機,顯得格外的悲壯和蒼涼。
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曆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可以從它身上看出最早漢代建築的風格。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築在一塊高台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 ·赫定曾在東麵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從3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裏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3間橫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建築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麵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
樓蘭遺址的發掘考察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 ·赫定沿塔裏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遊,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土崗。這時斯文 ·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許多。在幹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於死亡,於是他們去尋找水源。然後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座古城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有城牆, 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台。
斯文·赫定在這裏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
斯文 ·赫定回國後,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些文物來自赫赫有名的樓蘭古國。這個發現使整個世界震驚了,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經曆史學家和文物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樓蘭古國神秘的麵紗被撩開了一角。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遊,考古隊發現了大量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7層由細至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麵展開的圓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是什麼,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樓蘭古城消失的各種說法
樓蘭消失於戰爭。5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 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樓蘭衰敗於幹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遊移有關。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遊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遊移有直接關係。
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90%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
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隻得棄城而去。
由於佛教文化的輸入而使樓蘭失去了創造力和生產力,並逐漸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件自然因素都會導致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