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一個人的成才,必須要考慮更多的因素,一些非智力的因素一定要考慮進來。高智商與成才之間的必然關係已經崩潰,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裏。知識的重要性固然不可否認,但是,信仰與精神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視。人才的概念不可專注於智商,正是由於高智商人群的問題令人驚異,當“情商”這一概念出現之後,立刻令人振奮,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心理學,成功學,管理學,教育學,都在講這一概念。我們在這裏要講到的,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力求全麵看看“情商”這一概念的應用。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怎樣成就輝煌的人生,怎樣使人生有意義。
如果要問,到底什麼樣才算是成功的人生?簡單地說,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現在更多的大學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從優秀到卓越,而是如何從迷茫到積極、從失敗到成功、從自卑到自信、從惆悵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因為現在,大多數都是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一個極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發生在雲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他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4名同學。但從馬家爵被捕後與親人、心理學家的對話內容看來,他應該不是一個邪惡的人,他說:“姐,現在我對你講一次真心話,我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這次事情以後,此時此刻我明白了,我錯了。其實人生的意義在於人間有真情。” 可惜他是在案發被捕後才悟出的。他隻是一個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閉的大學生,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成功、自信、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從成功裏可以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裏可以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裏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中國社會有個通病,就是衡量個人是否“成功”采用的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人們對財富的追求首當其衝,各行各業,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但是,成功不是要和別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人生隻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從大學二年級起,李開複就把“影響力”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隻身來到中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就是因為覺得後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和他的人生目標更加吻合。
無論是為了真情,為了影響力,還是為了快樂、家人、道德、欲望、求知……一旦確定了人生目標,你就可以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獨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你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崇高”,或為了模仿他人而隨便確定自己的目標。
嚐試新的領域、發掘你的興趣。首先,要把興趣和才華分開,做自己有才華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為自己做得好就認為那是你的興趣所在。為了找到真正的興趣和激情,你可以問自己:對於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複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過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總能很快地學習它?它是否總能讓你滿足?你的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關?如果你能明確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就是幸運的。如果你仍未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隻有一個建議:給自己最多的機會去接觸最多的選擇。唯有接觸你才能嚐試,唯有嚐試你才能找到你的最愛。
最後,針對自己的興趣,製定目標,步步邁進。首先,要客觀地評估距離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還差些必要的要求?是需要學習一門課、讀一本書、做一個更合群的人、控製自己的脾氣還是別的什麼?五年後成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會有什麼差別?還是其他方麵?你應盡力彌補這些差距。其次,充分發揮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勤奮、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標。在製定具體目標時必須了解自己的能力,“知人者智,自知者名”。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目標也不可定得太低。任何目標都必須是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比如,由微軟公司跳槽到google公司的李開複,他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的時候,這樣講:“我有一個目標是擴大我在公司裏的人際關係網,但‘多認識人’或‘增加影響力’的目標是無法衡量和實施的,我需要找一個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於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吃飯,在吃飯的過程,要這個人再介紹一個有影響的人給我’。衡量這個目標的標準是‘每周與一人一餐、餐後再認識一人’。當然,我們不會滿足於這些基本的‘指標’。擴大人際關係網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還會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門雇用的人是在這樣的人際網中認識的。一年後,我的確從這些衡量標準中,看到了自己的關係網有了顯著的擴大。”目標都是屬於你的,隻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製定最合適的目標,主動提升自己,並在提升過程中客觀地衡量進度,這樣才能獲得成功,才能成為更好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