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天才”與“白癡”的一步之遙
人生道路上,以智取勝的時候當然有很多,但是心理素質在一個人成才的道路上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著名的“軟糖試驗”,很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軟糖試驗
1960年,著名的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裏做了一個軟糖實驗,他召集了一群四歲的小孩,在一個大廳裏麵,坐下,每個人麵前放了一個軟糖,對他們說:小朋友們,老師要出去一會兒,你們麵前的軟糖不要吃它,如果誰吃了它,就不能再加一個軟糖;如果你控製住自己不吃這個軟糖,老師回來會再獎勵你一個。老師假裝走了,在外麵窺視。這群四歲的小孩,在老師走了以後,看著軟糖,甜啊。有的小孩過一段時間手伸出去了,縮回來,又出去了,又縮回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有的小孩開始吃了。但是有相當多的小孩堅持下來了,老師回來過後,就給堅持住沒有吃軟糖的,獎勵了一個。試驗結束了嗎?沒有,後麵的過程才是重心:專家就開始分析那些沒有吃糖的孩子,他們憑借什麼力量堅持下來了呢?有的小孩就數自己的手指頭,不去看軟糖。有的把腦袋放在手臂上,有的睡覺,努力使自己睡覺。對這些孩子,他們繼續觀察,繼續分析,到了這些小孩上小學、上初中,他們就發現,能控製住自己的不去吃軟糖的,上了初中以後,大多數表現比較好,成績也比較好,合作精神也比較好,有毅力,而控製不住自己的,表現不好,不僅僅是讀中學,進入社會之後的表現,也是如此。★
這個“軟糖試驗”告訴我們什麼?那就是控製自己,控製力。這項並不神秘的試驗使人們意識到,智力在人生的作用方麵過去價值估計偏高,在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還有很多別的因素。例如,三國時期的周瑜,智商很高,領兵打仗能力可謂是足智多謀。年紀輕輕地就當了將軍,大都督。最初許多老將都不服他,這麼年輕的後生怎能擔當如此大任?後來火燒赤壁,打了一次漂亮的大勝仗,大家這才對他另眼相看。智商這麼高一個人,後來怎麼死的?說來可笑,是被諸葛亮三氣而死的。《三國演義》第56回就有記載,不管是真是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這樣一類人,即使他是成功者,也有軟肋,如果不能克服的話,那就是致命傷。孔明三氣,他竟然馬上昏厥,斷氣了。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年壽隻有36歲,這應該是周瑜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最佳時刻,他本來應該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他在順利的時候趾高氣昂,遇到逆境的時候,竟然抑鬱成疾。總之,由於他是一個心胸狹窄容不得人,愛動怒,愛生氣,嫉賢妒能的人,還多次想把諸葛亮幹掉。所以,他不但沒有取得更大的勝利,卻因為過度的生氣而早早地撒手人寰,可悲,可歎。可見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怎樣的,決定了他將來能夠承擔什麼樣的大事,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在現代社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不少神童,最後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長大後可以有大出息,為什麼?隻能在性格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