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類型
實驗流行病學可分為臨床實驗和社區實驗,社區實驗又稱為預防性實驗。臨床試驗可分為治療實驗、幹預實驗、預防實驗三種。
2.設計原則
實驗流行病學設計原則:①確定實驗現場,現場條件應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來確定;②確定實驗樣本大小;③實驗分組按隨機化原則分組;④設立對照組;⑤選擇適當的實驗指標,最好用定量指標;⑥明確實驗期限;⑦及時整理、分析資料、鑒定效果。
3.設計內容
根據設計原則,寫出具體的實驗計劃。
(1)確定實驗目的
這項實驗是驗證病因還是考核預防措施的效果必須確定。一次實驗最好解決1個問題,目的性應非常明確。
(2)確定觀察對象和人數
①實驗對象的選擇。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實驗對象。如評價疫苗的預防效果應在傳染病高發人群中進行。②實驗人數的確定。估計樣本量大小主要取決於四方麵因素:疾病的頻率髙低;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數值差異大小;檢驗的顯著性水平大小和(或)把握度;單側檢驗所需樣本量大小。
(3)擬訂分析提綱
根據實驗目的,分析兩組人群各層次的結果,從而看出實驗結果。整理資料及分析實驗設計時就製訂好資料整理分析及效果考核的指標和方法。觀察結果時,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組、整理、顯著性檢驗等分析。
(4)效果評價
實驗效果大小的評價,可用各種率和效果指數等指標。
第七單元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與防治
考試要點
一、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
①傳染源;
②傳播途徑;
③易感人群。
二、疫源地
①疫源地的範圍;
②疫源地消滅的條件。
三、流行過程的強度
①散發;
②暴發;
③流行。
四、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
①社會因素;
②自然因素。
五、傳染病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
①傳染病的防治策略;
②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是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1.傳染源
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並能排除體外的人和動物。具體說,傳染源就是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它是三個環節的基礎。
受感染的人作為傳染源因不同宿主感染病原體後所呈現的傳染過程不同,從隱性感染到顯性感染,甚至到重症乃至死亡。不同的疾病,在受感染者中,隱性感染、顯性感染和感染致死三種感染類型的比例不同。不同的表現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同,在預防方麵,對傳染源采取隔離措施,隻對以顯性感染為主的疾病有效;而對以隱性感染為主的疾病,由於僅憑臨床表現難以確定診斷,預防效果較差。
①病人作為傳染源:傳染病的病程經過,一般分為:潛伏期、臨床症狀期、恢複期。各期病人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同,主要取決於他們是否排出病原體,以及排出的數量和頻率。
潛伏期:自病原體侵人機體到最早臨床症狀開始出現的這一段時間稱為潛伏期。潛伏期的流行病學意義在於:根據潛伏期的長短,確定接觸者留驗、檢疫或醫學觀察的時限。一般是將各傳染病的常見潛伏期增加1-2天,對危害嚴重的外來性疾病,可按最長潛伏期予以留驗和檢疫。根據潛伏期安排免疫接種時間。^根據潛伏期來推算感染期及傳染期。根據潛伏期的長短解釋流行過程的特征。I借助潛伏期評價某些預防措施效果。
臨床症狀期:為出現該病特異症狀和體征的時期。病人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前驅期或稍後,其組織已遭受損害。並開始排出病原體,起傳染源的作用,許多疾病對周圍的危害性隨著病程的發展而加重。
恢複期:臨床症狀消失,病人進入恢複期,這時功能紊亂的組織和器官開始恢複,免疫力也開始出現,病人體內的病原體迅速消除,即不再成為傳染源。但有些傳染病在恢複期仍可排出病原體,繼續作為傳染源。傳染期的流行病學意義:傳染病病人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稱為傳染期。傳染期的長短影響疾病的流行特征,傳染期短的疾病引起的續發病例成簇出現,每簇之間有一定時間的間隔,其間隔相當於該病的潛伏期。傳染期長的病,續發病例陸續出現,拖延時間長。在防疫工作中,常根據傳染期的長短決定病人的隔離期。
②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病原攜帶者指沒有任何臨床症狀而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根據病原體的性質分為:帶菌者、帶毒者、帶蟲者。根據疾病情況可分為:潛伏期病原攜帶者、病後病原攜帶者、健康病原攜帶者。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大小,不僅取決於排出病原體量的多少和攜帶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的是決定於攜帶者的職業、社會活動範圍、個人衛生習慣及衛生防疫措施。
受感染的動物作為傳染源在自然條件下動物的疾病叫動物病,其中一些是動物和人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稱為人畜共患病。
①以動物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在動物間保持世代延續,在人群中引起流行是動物間流行的波及,一般不會在人群中傳播,如:森林腦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②以人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主要在人間延續世代,如人型結核、阿米巴痢疾等。
③人畜並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作為傳染源的作用並重,如血吸蟲病,人、畜都可獨立地保持病原體的世代延續。
動物作為傳染源的危險程度,主要取決於人們與受感染動物接觸的機會和接觸的密切程度,另外與動物傳染源的種類和密度有關。
2.傳播途徑
病原體不僅在一個宿主體內寄生,而且可從受感染的機體排出,在外界環境中暫時存活,而後再侵入新的宿主,循此世代綿延,以維持其種屬的存在。病原體轉移宿主的這種過程成為傳播機製,可分為三個階段:病原體從感染的宿主機體排出;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病原體侵人新的易感宿主的合適門戶,新的感染形成。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後,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環境中所經曆的全部過程。常見的傳播途徑有:
(1)經空氣傳播
經空氣借助三種類型的微粒,即飛沫、飛沫核、塵埃。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冬春季節,且兒童多發。
(2)經食物傳播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以及個別呼吸道傳染病可經此方式傳播。經食物傳播可能是由於食物本身帶有病原體或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