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對乙腦普遍易感。但感染後僅少數出現症狀,多數表現為隱性感染。感染後可產生三種抗體,即血凝抑製抗體、補體結合抗體、中和抗體。血凝抑製抗體在感染後幾天即產生,發病一周後大量出現,可持續數年,因此可用於早期診斷,如果雙份血清滴度上升4倍以上,則為陽性。補體結合抗體在感染後3~4周大量出現,持續3~6個月即消失,可用於診斷和調查當年新感染情況;中和抗體出現晚,持續時間長,可用於調查該地過去的本病流行情況。感染乙腦病毒後,多數為隱性感染,但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2.防治策略和措施

對乙腦采取綜合性防疫措施,重點放在滅蚊和預防接種。目前我國已廣泛應用的鼠腎組織培養滅活疫苗,注射後一般反應輕微,預防效果良好。

對乙腦疫情的預測,可根據影響流行的因素來預測乙腦的發病。

二、瘧疾

瘧疾是一種流行最廣、危害最大的蚊傳寄生蟲病。

1.病原體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於人體而引起。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拒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四種人體矩原蟲的形態、發育周期、壽命、株別、引起的症狀、病理改變、流行病學方麵都有所不同。四種瘧原蟲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分為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個階段,無性生殖階段在人體內進行,行裂體增殖;有性生殖階段在人體開始而在雌按蚊體內完成,進行孢子增殖。

瘧原蟲在人體內的發育階段。當有傳染性的按蚊叮咬人時,子孢子隨唾液侵入人體血液,在進入人肝細胞後進行裂體增殖,形成紅細胞外期裂殖體,發育成熟後可分裂出數以萬計的裂殖子。從肝細胞釋放出的裂殖子,侵入紅細胞內經環狀體、滋養體發育成紅內期裂殖體。紅細胞脹裂,大量裂殖子及其代謝物進入血液,引起症狀發作。血流中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細胞消滅,大部分則侵人紅細胞,重複紅內期裂體增殖,此期瘧原蟲不再回到肝細胞內發育。經過數次裂體增殖後,部分裂殖子進入紅細胞,不再進行裂體增殖,而發育成為雌、雄配子體,是有性生殖階段的開始。

瘧原蟲在雌性按蚊體內的發育階段。當雌性按蚊叮咬瘧疾病人或帶蟲者時,各期瘧原蟲均隨血流進入蚊胃,僅配子體不被消化而繼續發育。雌、雄配子體分別發育為雌、雄配子,兩者互相結合成為合子。合子進一步發育成動合子,穿過蚊胃壁上皮細胞,停留在彈性纖維膜下,發育成為囊合子。囊合子的核和胞漿迅速分裂,形成成千上萬個孢子。皮熟的子孢子可從囊壁微孔逸出,或因囊合子破裂而散入蚊的體腔,經血淋巴集中到唾液腺,當按蚊再叮咬人時,子孢子即被注人人體造成感染。

2.流行過程三環節

(1)傳染源

人瘧疾的傳染源是瘧疾現症病人和帶蟲者。一般說,隻有在周圍血液中有瘧原蟲配子體的人才能經按蚊起傳播作用。實際上,隻要是櫃疾患者和帶蟲者,不論是否帶有配子體,都應視為傳染源來處理。

(2)傳播途徑

在自然情況下,按蚊是傳播瘧疾的惟一媒介。但並不是所有按蚊都可以成為媒介,在我國較重要的是按蚊。中華按蚊是我國平原地區的主要傳瘧媒介,雷氏按蚊是山區丘陵區主要傳瘧媒介,微小按蚊是南方山區及台灣省的主要媒介,日月潭按蚊、溪流按蚊是南方山丘地區次要媒介,大劣按蚊是海南島山林區重要媒介等。

(3)人群易感性

一般情況,人對4種人瘧原蟲均易感,但不同種族、性別、年齡、職業的人群,其感染程度有差別。感染瘧疾後,機體對瘧原蟲可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並隨著反複發作和感染而加強,感染者存在帶蟲免疫狀態和瘧原蟲在體內消失後免疫力尚能保持一段時間的無蟲免疫狀態。免疫有種和株的特異性。

3.防治策略和措施

采用綜合性預防措施。對傳染源要進行根治包括現症病人和帶蟲者。積極滅蚊,消滅越冬蚊,消滅蚊幼蟲,消滅成蚊。對易感人群要進行預防用藥,並防蚊叮咬。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病毒引起的以發熱、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屬於腎髒綜合征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純化病毒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分為6個血清型:黑線姬鼠型,大鼠型,棕背平鼠型,草原田鼠型,巴爾幹姬鼠型,小家鼠型。本病毒對酸不穩定,對乙醚、氯仿、脫氧膽酸鈉、戊二醒及一般消毒藥物均敏感。紫外線照射及60攝氏度加溫1小時均可使病毒完全滅活。

4.流行過程三環節

(1)傳染源

黑線姬鼠是亞洲地區的主要宿主動物和傳染源。除黑線姬鼠外,其他野鼠也可能是宿主動物或傳染源。某些家鼠也可作為傳染源。人、家禽、家畜不能作為傳染源。

(2)傳播途徑

目前尚未明確。有幾種學說。動物源性學說,本學說認為直接或間接接觸鼠類傳染源或其排泄物而引起感染。蟲媒傳播說,國內不少人主張本病經媒介蟎傳播,一種是革蟎傳播說,另一種是恙蟎傳播說。還有多途徑傳播說。

人群易感性人對本病普遍易感。不論年齡、性別和職業均可感染發病。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者很少。

5.流行特征

(1)地區分布

本病分布有嚴格的地區性。主要分布在曰本、朝鮮、中國、波蘭、丹麥、瑞典、芬蘭等17個國家。我國有24個省、市、自治區報告本病。疫源地的多型性是本病的特點。病例分布呈散發性、邊緣性和局限性等特征。

(2)季節分布

全年均有發病,但有明顯的季節性。在我國,流行季節高峰因地區而異,大致有三種類型:大多數地區年度曲線為單峰型,秋冬季高發;另一類地區呈秋冬季大高峰,夏季小高峰的形式;第三類是雙峰型。本病流行季節並非固定。流行類型有時也發生變化。

(3)人群分布

各年齡、性別均可發病。但一般20~50歲高發。職業以農民、野外工作者髙發。

6.防治策略和措施

采用綜合性預防措施,滅鼠防鼠;滅蟎防蟎;加強防護措施,對病人要做到三早預防,在流行季節,醫務人員應注意病人的早期症狀,以便早期治療,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