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單元 接觸傳染病流行病學

考試要點

一、鉤端螺旋體病

①病原體;

②流行過程三環節;

③防治措施。

二、狂犬病

①病原體;

②防治策略和措施。

三、艾滋病

①病原體;

②流行過程三環節;

③流行特征;

④防治策略和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媒旋體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

1.病原體

鉤端嫁旋體分為兩類,一類是臂鉤體,又稱問號鉤體,即敦病性鉤體;另一類是雙曲鉤體,即腐生性鉤體,為非致病性,分布廣泛,以水中為多。兩類鉤端螺旋體從形態上難以區別,主要根據致病力及血清學方法加以鑒別。通常所稱的鉤端媒旋體是指致病性的鉤端螺旋體。

鉤端螺旋體形態纖細,螺旋盤繞整齊而致密,一端或兩端彎曲成鉤狀,運動活躍,方式多樣,主要沿長軸作快速旋轉。其超威結構由鞘膜、軸絲、原漿柱組成。鉤端螵旋體不易被普通苯胺類染料著色,姬姆薩染色呈淡紅色,鍍銀染色呈褐色或黑色。

鉤端螺旋體型別很多,用血清學方法將鉤端螺旋體分成許多血清群和血清型。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已發現20個血清群167個血清型,我國已查處有17個群59個血清型致病性鉤端螺旋體,是世界上血清型最多的國家之一。

鉤端螺旋體的抵抗力弱,對物理、化學因素都敏感。對熱也較敏感,但對低溫有一定的抵抗力。對酸敏感,在酸性液體中會很快死亡。

2.流行過程三環節

(1)傳染源

鉤端螵旋體的傳染源相當多,從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兩棲類、吸血節肢動物中都分離出致病性的鉤端縹旋體。作為重要傳染源應具備:自然帶菌率髙、時間長;所帶菌型與當地人群流行菌型相符;該動物在當地數量多、分布廣;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有直接關係。鼠類和豬都具備上述條件,是重要的傳染源,其流行病學意義最大。鼠類是我國南方的主要傳染源。豬是我國北方的主要傳染源,但在南方也日益顯示其重要性,常是洪水型等暴發流行的主要於存宿主。另外,犬、蛙在農村也作為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可作為傳染源,但作用是有限的。

(2)傳播途徑

本病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但主要是經水傳播,與汙染水接觸,病原體可經皮膚侵人人體,是感染本病的主要方式。其他還有:直接接觸傳播;經食物傳播;經吸血昆蟲傳播。

人對鉤端縲旋體普遍易感,無天然的免疫力。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其免疫力大部分隻有型的特異性,僅有部分有交叉免疫。

(3)防治措施

采用綜合性的預防措施。滅鼠;管理家畜;對病人和帶菌者治療。切斷傳播途徑。對易感人群進行預防接種,尤其是重點地區、重點人群。接觸疫水者進行個人防護。

狂犬病又稱恐水病,它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被狂犬病毒感染的狗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因為,人與狗接觸密切,且狗活動性大,富於侵襲性等特點。因此狗在狂犬病流行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狂犬病患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很小。

(4)傳播途徑

被病畜咬傷後,病毒由外傷創口進入人體,或通過病畜抓傷,或以舌舔人的皮膚,或剝取病畜的皮毛,病毒經擦傷的皮膚進入人體,更易經黏膜進入人體。另一種傳播途徑是狂犬病毒可經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人和動物體內。

人類對狂犬病毒是非常敏感的。但所有接觸者也不是全部發病,狂犬病毒的毒力、受傷部位、當時處理情況、人體的抵抗力等均能影響感染的結果。

4.防治策略和措施

廣泛開展預防狂犬病的宣傳工作;對患病動物進行捕殺和管理;對被咬傷者及時處理傷口,根據情況采用抗狂犬病血清及疫苗預防接種等措施,對咬人動物隔離觀察。

(1)對局部傷口的處理

當場緊急處理,立即擠壓傷口出血或用火罐拔毒,再用肥皂水或1:2000新潔爾滅或淨水衝洗傷口。在醫師指導下處理、充分清潔傷口;用20%軟肥皂水或季銨鹽類化合物或其他殺滅狂犬病毒的藥物充分衝洗;局部用抗狂犬病血清或丙種球蛋白;必要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並給予抗菌或其他控製感染的藥物;除非傷及大血管而需要緊急止血外,一般禁止縫合或包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