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特異性預防

抗狂犬病血清的應用。凡是被嚴重咬傷的患者或傷口接近頭部時,應在被咬後72小時內注射抗狂犬病血清,若能在咬傷後24小時內注射效果最佳。注射前要做過敏試驗,過敏者采取脫敏法注射血清。

狂犬疫苗的應用,目前,我國使用的疫苗是組織培養疫苗,有的地區采用5針次,有的地區采用7針次。具體應用可詳細閱讀疫苗使用說明書。

三、艾滋病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人類感染免疫缺陷病毒後所引起的一係列嚴重的臨床綜合征,主要包括特殊的條件性感染及惡性腫瘤。

1.病原體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病毒分類中屬於人類逆轉錄病毒的慢性病毒亞科。病毒呈球形或卵圓形顆粒,直徑100~200nm,病毒的核心由單鏈―及蛋白質、逆轉錄酶、核糖核酸酶及整合酶組成,核心外是病毒衣殼,呈20麵體立體對稱。病毒的最外層是包膜,包膜上有刺突。該病毒對外界環境及消毒劑的抵抗力與乙型肝炎病毒相似。

2.流行過程三環節

(1)傳染源

病人及病毒攜帶者是本病惟一的傳染源。本病潛伏期長,約數月或數年,潛伏期患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比病人更大。

(2)傳播途徑

有3種主要傳播途徑:性接觸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性接觸包括同性、異性、雙重性接觸。經血或體液傳播,如共享未消毒的針頭,這是主要的傳播方式;輸血或注射血製品。母嬰傳播,多數在分娩過程中受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不分年齡、性別及種族,但由於暴露機會不同,多集中在青壯年,重點是男性同性戀者、性混亂及多個性伴侶者、靜脈注射藥成癮者、常用血製品的血友病人、感染艾滋病的母親所生嬰兒等。

3.流行特征

艾滋病有609^集中在美洲,美國的病例占美洲的大部分。亞洲病例較少。本病無明顯季節性。美國發病年齡多集中於20~40歲年齡組。男女之比為10:1,而非洲則男女無差別。

4.防治策略和措施

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人們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動的預防本病。做好艾滋病的監測工作。加強艾滋病病人的管理,防止艾滋病的發生和蔓延。

第十四單元 非傳染病流行病學

考試要點

一、非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①第一級預防措施;

②第二級預防措施;

③第三級預防措施;

二、肺癌

①危險因素;

②防治措施。

三、高血壓病

①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②危險因素;

③防治措施。

四、冠心病

①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②防治措施。

五、地方性甲狀腺腫

①病因;

②防治措施。

六、地方性氟中毒

①病因;

②防治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非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非傳染病的防治措施是采取三級預防措施。第一級預防,病因預防措施;第二級預防,即三早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第三級預防措施,對症治療措施。

1.第一級預防措施

第一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指針對致病因子和可疑致病因子以及影響健康的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以促進健康,防止疾病發生。其主要措施有:健康教育、保護環境、合理營養、良好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特殊保護等。

2.第二級預防措施

第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即對病人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和複發。這是發病早期進行的防止或緩解疾病發展的主要措施。

目前,慢性非傳染病的病因不明者居多。由於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時間較長,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加以早期治療是可行的。實現三早預防的主要措施是:普查、自我檢查、定期體檢、密切觀察癌前期病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