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職業性多發病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暴露,隻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許多因素之一;職業影響了健康,潛在的疾病增多或已發生的疾病加重;通過改善勞動工作條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製或緩解。這一類與職業有關的疾病稱為職業性多發病,與職業病有一定區別,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暴露在職業病發病的過程中是起決定作用的。
(4)影響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的因素
①環境因素。包括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
②職業衛生服務狀況。可通過健康查體及早發現職業性損害。
③個體對有毒物質的易感性。
④生活方式。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促使職業病的發生。
三、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防治工作
1.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是消除或減少職業環境中的有害物質,使職業性疾病不發生或少發生。
二級預防的主要內容是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處理阻止病程的進展。
三級預防主運是對患者進行對症治療,防止惡化,預防並發症,促進康複,盡可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2.勞動衛生工作內容
①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包括環境監測及早發現環境中潛在的毒物的種類、來源、分布及動態變化,來取措施預防。
②接觸毒物人員的健康監護包括體檢和勞動力鑒定。
③職業病流行病學調查,確定職業性有害因素與潛在疾病間的關係。
④勞動衛生監督工作。
⑤培訓勞動衛生管理人員,加強勞動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
3.職業病防治工作內容
①確認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種類和程度,是否符合國家頒布的勞動衛生標準。
②對勞動保護措施進行效果評價及改進後情況評價。
③建立健全職工健康檔案,定期查體。
④對確診的職業病人按規定進行登記報告和合理處理。
⑤製定勞動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加強個人防護措施。
第二單元 勞動過程對機體的影響
考試要點
一、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生理狀態
①體力勞動時能量消耗;
②作業時的勞動強度分級;
③靜力作業。
二、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心理狀態
①職業性緊張因素;
②緊張反應的表現。
三、作業能力及其影響因素
①作業能力;
②影響作業能力的主要因素。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機體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和適應,不僅能完成作業,而且能促進健康,若勞動負荷過大,時間過長或環境條件較差,人體不能適應,導致過度的生理、心理緊張從而使作業能力下降,從而出現損害。為了達到保護和促進健康,提髙勞動生產效率的目的,先後形成了即獨立又相互聯係的三門勞動衛生學科勞動生理學、勞動心理學和人類工效學。
一、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生理狀態
1.體力勞動時能量消耗
人類的勞動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任何社會都是兩者結合,隻是兩者比重不同。由於骨骼肌占體重的40%,以活動為主的體力勞動能量消耗較大。
①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肌肉活動的能量,首先楚由肌細胞中的三磷酸腺苷供給,並由磷酸肌酸及時分解補充,這一過程簡述為人係統。
2.作業時的勞動強度分級
根據能量的消耗量對勞動的強度進行分級。最緊張的腦力勞動能量消耗不會超過基礎代謝的10%,而肌肉活動時的能量消耗可達到基礎代謝時的10~25倍,故以能量消耗量來劃分勞動強度等級,隻適用於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作業,一般分為三級。
①中等作業強度,作業時氧需不超過氧上限,在穩定狀態下進行勞動作業。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大多屬此類,也可根據勞動者的心率,體溫的變化來劃分勞動強度。
②大強度作業,當氧需超過氧上限時稱為大強度作業,在氧債大量蓄積的條件下作業,一般隻能持續幾分鍾至十幾分鍾。
③極大強度作業,在完全無氧的狀態下進行作業,此時氧債幾乎等於氧需。如短跑和遊泳比賽等,這種劇烈活動持續時間很短,一般不超過2分鍾。
3.靜力作業
靜力作業又稱靜態作業,靠肌肉的等長收縮來維持體位,使軀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時所進行的作業,而動態作業是靠肌肉的等長性收縮運用軀體和四肢的活動來進行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