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二、細菌遺傳變異的機製
①轉化、接合、轉導、轉換的概念;②耐藥質粒的組成及接合與耐藥性的關係。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細菌遺傳物質分兩類:一類是細菌核質表達細菌生命活動的基本性狀,呈環狀雙股螺旋狀;另一類是質粒,是能自主複製的染色體以外的雙股環狀人。
二、細菌遺傳變異的機製
1.轉化、接合、轉導、轉換的概念
突變是基因的結構發生突然而穩定的改變,導致細菌變異。突變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基因的轉移和重組有以下幾種方式:①轉化,是供菌的遊離人片斷直接進入受菌,使後者獲得新的性狀。②接合,是細菌通過性菌毛相互連接溝通,將質粒由供菌轉移給受菌。③轉導,是以溫和噬菌體為載體,將供菌的基因轉移給受菌,使後者獲得新的性狀。④溶原性轉換,是侵入的噬菌體與細菌的染色體發生重組,導致細菌的基因型的改變。
2.耐藥質粒的組成及接合與耐藥性的關係
細菌耐藥質粒由兩部分組成:耐藥傳遞因子和耐藥基因,可控製細菌產生滅活藥物的酶,或降低細胞膜對藥物的通透性。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
①正常菌群;②條件致病菌的致病條件。
二、細菌的致病性
三、宿主的非特異性免疫力
①非特異性免疫的構成;②吞噬細胞吞噬作用的後果;③胞外菌感染、胞內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點。
四、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①細菌感染的來源;②菌血症、毒血症、敗血症、膿毒敗血症的概念。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是指定居人體表麵及開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各成員之間彼此相互依賴,又相互製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條件致病菌是指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原來不致病的正常菌群轉變為致病菌。菌群失調是指正常菌群局部小生態環境內細菌種類、數量的變化,與通常情況的質和量有所不同。菌群失調症是由於菌群失調因素而導致的疾病。醫院獲得性感染指病人或醫務工作者在醫院內的感染,感染方式包括醫療過程的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條件致病菌的致病條件
條件致病菌致病的條件為:抗生素濫用、微生物寄居部位的改變、寄居部位黏膜損傷、機體免疫缺陷、衰老、免疫抑製劑的應用、多種疾病的衰竭,放療、化療的實施等等。
二、細菌的致病性
細菌致病性構成因素包括侵襲力和毒素兩類致病物質。侵襲力包括粘附因子、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物質、侵襲酶;毒素分為內毒素、外毒素兩大類。
三、宿主的非特異性免疫力
1.非特異性免疫的構成
非特異性免疫由屏障結構、吞噬細胞、非特異性體液因素構成。屏障結構指皮膚、體內外通腔道的黏膜,有機械阻擋和分泌物殺菌的作用,表麵的菌群有拮抗作用。吞噬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係,有吞噬、清理進人機體的微生物,清理衰老細胞,識別腫瘤細胞的作用。非特異性體液因素是指正常體液中的殺菌、抑菌因素,有胃酸蛋白分解酶、補體、溶菌酶等殺菌物質。
2.吞噬細胞吞噬作用的後果
吞噬細胞吞噬後,有兩種後果:完全吞噬和不完全吞噬。完全吞噬是指病菌完全被吞噬細胞清理、殺死。不完全吞噬指病原菌沒有被吞噬細胞殺死,而被吞噬細胞攜帶轉移至他處,幫助了病原菌的擴散,是微生物體內擴散的一種方式。
3.胞外菌感染、胞內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點
胞外菌感染、胞內菌感染和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點如下:能夠完全被清理的細菌進入體內後,存在於吞噬細胞外的體液中或組織中,這些微生物的感染稱胞外菌感染;胞內菌的感染指少數菌的感染,在臨床相當長的階段內,吞噬細胞處於不完全吞噬狀態,其完全清除主要依靠細胞免疫的作用;外毒素致病菌的感染,一般是病菌在黏膜麵或局部寄生,毒素通過黏膜人血而致病,並不引起菌血症,而有些會引起菌血症甚至膿毒血症。
四、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1.細菌感染的來源
帶菌者指攜帶病原菌但沒有―臨床症狀的人,是危險的傳染源;病畜和帶菌動物,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危險傳染源。人畜共患病的控製,首先是疫源地病畜和帶菌動物的控製。內源性感染,是指自身攜帶細菌的感染,通常是正常菌群所致的感染。
2.菌血症、毒血症、敗血症、膿毒敗血症的概念
(1)毒血症
病原菌隻在局部繁殖,細菌不人血,而是毒素進人機體致病。
(2)菌血症
病原菌經局部人血,尚未大量繁殖和引起嚴重的臨床症狀。
(3)敗血症
細菌人血後,大量繁殖,引起嚴重的中毒症狀。
(4)膿毒血症
是化膿性細菌大量人血,大量繁殖,引起嚴重的中毒症狀,並通過血液在其他髒器形成。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細菌學診斷
①標本的采集原則;②病原菌的檢測程序。
二、血清學診斷
①試管凝集試驗;②間接血凝試驗;③補體結合試驗;④中和試驗;⑤酶免疫試驗(肌幻、放射免疫試驗(隻認)及免疫熒光試驗(正)。
三、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
①特異性免疫的獲得方式;
②人工免疫的概念;
③常用的免疫製劑。
重點、難點、疑點解
一、細菌學診斷
1.標本的采集原則
應注意無菌操作,根據不同病原菌在機體內的分布和排出部位,應采取不同的標本。采集標本應在發病急期使用抗生素之前盡可能采取病變明顯部位的材料。
2.病原菌的檢測程序
①直接塗片鏡檢。
②分離培養。獲得純種後,通常采用以下方法進行鑒定:根據菌落特征;塗片經革蘭染色後鏡下觀察菌體形態;排列方式和染色性;進行生化反應實驗;血清學鑒定;動物試驗;敏感藥物試驗。
二、血清學診斷
三、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
1.特異性免疫的獲得方式
對某種感染性疾病的特異性免疫可由病後天然免疫和人工免疫獲得。人工免疫又分為人工主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
2.人工免疫的概念
人工主動免疫是將疫苗或類毒素等抗原物質接種人體,免疫出現時間慢,需2~4周,免疫維持時間長達數月至數年,主要用於預防。人工被動免疫是給機體注射含有特異性抗體的免疫血清或細胞因子,可使機體立即獲得免疫力,維持時間短。
常用的免疫製劑
臨床常用製劑如下:人工主動免疫:疫苗、類毒素;人工被動免疫:抗毒素血清。
球菌
考試要點[考斌大綱]
一、葡萄球菌屬
①形態、染色和分類;②致病物質的種類;③所致疾病;④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鑒別要點。
二、鏈球菌屬
①形態、染色和分類;②致病物質的種類;③所致疾病;④鏈球菌溶血素和臨床檢驗的關係。
三、肺炎鏈球菌
①形態和染色;②主要致病物質與所致疾病。
四、腦膜炎奈瑟菌
①生物學性狀;②主要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③標本采集和分離鑒定。
五、淋病奈瑟菌
①形態染色;②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③防治原則。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葡萄球菌屬
1.形態、染色和分類
葡萄球菌屬為球形或橢圓形,不規則的成堆排列,革蘭染色陽性。葡萄球菌根據色素、生化反應的不同分類。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是條件致病菌。紐人存在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胞壁,具有抗吞噬、促細胞分裂、損傷血小板等作用,是致病物質。有可與抗體的段特異性結合的特性,所以在免疫學檢測中可做協同凝集試驗和人標記技術。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致病物質種類多,毒性強,臨床感染的機會多,症狀嚴重,耐藥菌株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