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5000餘人離京赴朝,總團團長為賀龍,老舍為14人總團副團長,劉芝明任文藝工作團總團長,馬彥祥任文藝工作團副總團長。參加慰問團的北京市的藝術家有:梅蘭芳、洪深、陳沂、史東山、程硯秋(第一總分團副團長)、譚富英、裘盛戎、馬連良、新鳳霞、陳書舫、喻宜萱、王昆、張君秋、良小樓、白鳳鳴、關學曾、尹福來、顧榮甫、魏喜奎、王世臣、李憶蘭、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藝術家有:周信芳(任副總團長)、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漢高盛麟、陳鶴峰、王玉蓉、於宗琨、陳伯華;以及袁金凱、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聯和北京市文藝處幹部江山、考誠分別擔任慰問團評劇團的協理員、輔導員赴朝協助工作與體驗生活。
在朝鮮前線,周信芳、梅蘭芳合演《打漁殺家》,周信芳、馬連良合演《群英會·借東風》,程硯秋演出《罵殿》、《三擊掌》,程硯秋、馬連良合演《審頭刺湯》、《法門寺》、《甘露寺》、《桑園會》等劇,慰問團成員在朝鮮受到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的親切接見。
各藝術表演團體在朝經過兩個多月的慰問演出後,先行陸續回國。
常香玉與“香玉劇社號”戰鬥機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抗美援朝戰爭館》裏,陳列著一份已經褪色的《香玉劇社半年來捐獻演出的工作總結》。這份《總結》真實地記錄了豫劇著名演員常香玉為誌願軍捐獻飛機,1951年8月至1952年2月率領香玉劇社到6省市巡回演出的情況。
拂去曆史的塵埃,打開這份珍貴的文獻,讓我們去追尋常香玉這位愛國藝人帶領香玉劇社在全國6省市巡回義演的曆史軌跡。
1951年6月,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人民發出了為誌願軍捐獻飛機、大炮、坦克的號召後,全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捐獻武器運動高潮,各行各界的人士都積極投身於捐獻活動。豫劇演員常香玉和她領導的“香玉劇社”決心到全國一些大城市巡回義演,用演出的收入為誌願軍購買一架戰鬥機。為此,常香玉賣掉了自己的一部卡車,拿出多年的積蓄,作為捐獻義演的資金。為了不影響到外地演出,常香玉把自己的3個孩子(大的不足7歲,小的剛剛3歲)全都送進托兒所。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帶領劇社人員從西安出發,先後在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州、長沙6個城市進行了半年的巡回義演,演出170多場,觀眾達30多萬人。她們在各地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僅在開封、鄭州、新鄉3地演出,就得義演捐款5億餘元(舊幣)。1952年2月,常香玉帶領全社演職員勝利返回西安。現陳列在《抗美援朝戰爭館》的《香玉劇社半年來捐獻演出工作總結》,就是這次捐獻義演的真實記錄,成為常香玉和香玉劇社為誌願軍捐獻飛機的有力見證。
經過半年的巡回義演,常香玉和香玉劇社終於實現了為誌願軍捐獻一架飛機的願望,飛機被命名為“常香玉劇社號”。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駕駛著“常香玉劇社號”戰鬥機在朝鮮上空穿雲破霧同美軍搏擊,打擊侵略者。
常香玉和香玉劇社為誌願軍捐獻義演的活動,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受到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好評,稱其為“愛國藝人”和“愛國主義的典範”。誌願軍歸國代表團特向她贈送錦旗,並在常香玉代表祖國人民赴朝慰問誌願軍時,又向她獻上束束鮮花,以感謝她為抗美援朝戰爭做出的貢獻。常香玉也在朝鮮前線為誌願軍演出了香玉劇社在義演唱會中最精彩的節目——豫劇《花木蘭》。她說:“前方同誌拚了命,流了血,保衛了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我們為抗美援朝捐獻一架飛機,這能算得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