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1895~1975)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名士楚,字信芳,藝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1895年1月14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區)。父周慰堂、母許桂仙均為春仙班演員。1956年,率上海京劇院訪蘇演出團赴蘇聯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3月8日逝世。

成長曆程

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後,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

舞台形象

周信芳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活中,運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宋士傑、徐策、蕭何、宋江、鄒應龍、張廣才、張元秀等眾多的生氣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京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麒派”不僅是京劇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對其他行當、其他戲曲劇種的表演藝術,也有較大影響。

藝術風格

周信芳自稱是譚鑫培的私淑弟子,他的唱功基本上取法於孫菊仙、汪桂芬、汪笑儂、王鴻壽、潘月樵等前輩,他的嗓音雖顯沙啞,但演唱富有感情,挺拔蒼勁,氣出丹田。念白清晰,講究噴口,咬字頓挫富有音樂性,尤其是他吐字收聲和潤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員所能企及。所以,他的演唱不但不以腔害字、反而有以聲傳情之妙。聽他的唱腔,酣暢樸直、蒼勁渾厚之特點十分明顯,加上起伏頓挫、錯落有序的念白,不帶偏見和常規的歧視的話,真的叫賞心悅目。周信芳敏捷利落、準確生動的做工更是有口皆碑,其灑脫洗練的身段具有一種難得的節奏感和可貴的張揚氣勢。他善於通過外部動作,表達人物內心感情和思想變化,“膛蟒”、“摔袖”、“抖髯”等表演技巧在他的運用下均能深入人物的骨髓,而少有為程式而程式的賣弄。他在打擊樂的運用以及在服裝、化妝等方麵,都在革新和創造,以其鮮明的特色彙成麒派統一的藝術風格。《四進士》《清風亭》等戲裏有名的長段白口,都感人至深。他還善於在韻白中適當地運用口語,在對白中插進語助詞,使人聽來既鏗鏘悅耳,又親切生動,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