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江蘇宜興人。我國現代著名畫家,中國現代美術大師。他畫的奔馬已成為中國畫的一個象征。

徐悲鴻出生於江蘇宜興的一個鄉村畫師家庭。他的父親除了給人畫畫之外,還要種幾畝田地,才能維持全家的生計。由於家庭貧寒,父親無錢送愛子讀書,於是自己給孩子當老師。徐悲鴻從小悟性很高,尤其喜歡畫畫,很快成為父親的好幫手。他曾跟隨父親賣畫為生長達數年之久。

1915年,徐悲鴻來到上海,希望能夠找到學習的機會。到上海之初,徐悲鴻處處碰壁,身無分文。在走投無路的境況下,徐悲鴻差點以自殺來結束生命。在一個偶然的機遇下,徐悲鴻受到商人黃震文的資助,得以考入上海複旦大學。徐悲鴻此時已立下誌願,要去世界美術中心巴黎求學,並開始了個人奮鬥的曆程。

1917年,徐悲鴻與蔣碧薇私奔。他們來到日本東京,了解了日本美術教育體製,大量購買美術品,半年後回國。

由於此時正值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留學的願望暫時不能實現。徐悲鴻經康有為的指點,來到北平研習中國傳統文化。北大校長蔡元培特別欣賞徐悲鴻的才華,特意設立了“畫法研究會”,延請徐悲鴻擔任導師。在北京,徐悲鴻受到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魯迅、劉半農等人有過交往。同時他也結識了陳師曾、梅蘭芳等文化界人士,擴大了藝術視野。

1919年,徐悲鴻獲得官費生資格赴法國留學。夫人蔣碧薇同行,同船的還有近百名第一批到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

徐悲鴻到法國後,考入國立巴黎最高美術學校。他以全部精力學習,上午上課,下午外出寫生,晚上在宿舍讀書、畫畫。每逢星期天,他帶上一塊麵包一壺水,前往盧浮宮、凡爾賽宮等處臨摹名畫。徐悲鴻的才華遭到個別法國學生的妒恨,他們辱罵中國人是蠢材,但徐悲鴻以優異的成績作了有力的駁斥。

在國外,徐悲鴻時刻關注著祖國的情況,他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連在一起。1927年,功成名就的徐悲鴻懷著變革中國美術的雄心壯誌,隻身返國。

回國初,徐悲鴻先後任教於南國藝術學院和中央大學。後來由於蔡元培的力薦,徐悲鴻在1929年出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因為不是科班出身,在當時畫壇備受歧視,徐悲鴻甫任院長,就親自登門請齊白石出山。後因保守勢力反對未能如願,徐悲鴻也因此憤然辭去僅任滿三個月的院長之職。

徐悲鴻也是一位善於發現人才的美術教育家。早在北大“畫法研究會”時期,他就收當時以拉黃包車為生的李苦禪為徒;1931年,徐悲鴻在南昌發現才氣橫溢的傅抱石,不僅登門拜訪,而且為送他出國四處奔走。這兩例成就了中國近代畫壇的兩位大師,而像這樣的例子在徐悲鴻一生中又何止幾個!

“九·一八”事變後,徐悲鴻以一個美術家的身份奔赴國難,參加拯救國家和民族的戰鬥。他創作的《田橫五百士》和《奚我後》取材中國古代典故,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七七”事變後,徐悲鴻為了宣傳抗戰和賑濟災民,赴南洋舉行畫展,後來又到印度,同樣盛況空前。

在抗戰勝利之際的民主運動中,徐悲鴻投身於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抗戰勝利後,徐悲鴻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行前,他與蔣碧薇解除了婚約,與廖靜文結合。

在北平,徐悲鴻聘請齊白石為教授,同時還聘請了大批思想進步的畫家,將北平藝專辦成了一個左派學校。他的改革中國傳統美術的思想,也被很多人理解和接受。在曆史轉換關頭,他堅定地站在共產黨、人民的一邊。解放後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中國火熱的生活。1953年不幸因中風逝世。

徐悲鴻為了祖國、為了祖國的藝術事業,一直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精神正如他善畫的奔馬一樣,將永遠留在後人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