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季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他是享譽世界的中國現代國畫大師。他在繪畫中大膽汲取西方藝術的長處,同時也將悠久的東方藝術展示在西方人麵前。

張大千的母親喜歡描畫繡花,受其影響,張大千從小也喜歡描描畫畫。張大千的二哥張善開也擅長畫畫,隻要有空,他就把張大千叫到身邊進行指導。受母親和兄長的熏陶,張大千在書畫方麵顯示出了較高的天賦。

張大千在重慶讀書期間,有一年在回家的路上被土匪綁架。匪首見他寫得一手好字,就強迫他當了師爺,三個月後才得以逃回家中。這段傳奇生活使張大千能夠更加坦然地麵對以後生活裏的風風雨雨。

在二哥張善開的安排下,張大千東渡日本,在京都學習染織美術。另一方麵,張大千有意識地考察了日本近現代繪畫的發展概況,學習日本畫的長處。這些都使他開闊了眼界,藝術修養也得到了提高。

1919年,張大千結束三年的留日生涯回到上海,受聘於基督教公學。張大千經人介紹,拜名士曾熙為師,學習書畫。在這裏,張大千學習了很多中國書畫知識,並刻苦練習書法,有了長足的進步。此後,張大千出人意料地遁入空門,“大千”就是住持為他取的法號。三個月後,張大千又因耐不住寂寞而還俗。後來,張大千又拜在李瑞清門下學習,並參加了當時上海著名文人團體“秋英會”活動。這時的張大千主要是學習清初畫家朱耷、石濤的畫法,由於他摩研深透,朝夕演習,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他的仿作被好多著名收藏家當作是石濤的真跡,因此他也獲得了“石濤第二”的美譽。

1923年起張大千定居上海,與著名畫家黃賓虹為鄰。張大千一一拜讀了黃賓虹珍藏的古畫,藝術上獲益匪淺。同時,張大千還有收藏的嗜好。他曾費盡周折收購了一幅溥儀準備賣出的名畫。還有一次,他準備買房,但是在房價談妥後不惜放棄,用重金購回了幾幅舉世名作。

1925年,張大千舉辦首次畫展。這次畫展,奠定了張大千在畫壇的地位,堅定了他以書畫藝術為職業的決心。此後,張大千在上海住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他經常與畫友們外出遊曆名山大川,以大自然為師,在自然中陶冶自己的審美情操,在祖國的壯麗河山中提高藝術修養。他先後到黃山、華山、鴨綠江等地寫生,在描繪真山真水中,融入傳統技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張大千從上海搬出後,先後在蘇州、北平居住。“七七”事變日本占領北平後,張大千對日本侵略軍抱著不合作的態度,拒不作畫,後來設法逃脫,輾轉來到四川,定居在青城山。

1941年,張大千到敦煌莫高窟學藝。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夜以繼日地整理、研究、臨摹古代壁畫,盡情汲取古代書畫家的豐富養料。張大千從春季開始,每天忙於為莫高窟編號,考訂壁畫年代,直到冬天不得不回內地,第二年春天又去繼續工作。張大千先後在敦煌兩年零七個月,共臨摹、繪製了大小276幅畫,同時還撰寫了《石室記》一文。敦煌藝術為張大千的藝術輸入了新血液,繪畫風格也有了明顯轉變。此後他在成都、上海舉辦畫展,觀者如潮,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1949年後張大千去海外,先後在印度、巴西、美國等世界各地舉辦個人畫展。

1950年在巴黎與畢加索會晤,畢加索由衷地稱讚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張大千在傳播東方藝術的同時也大膽汲取西方繪畫之長,開拓了山水畫的表現方法。

思鄉之情使得張大千在1978年回台灣定居,但他仍思念著海峽對岸的故土。晚年,他繪製了巨幅長卷《長江萬裏圖》,凝聚了他對故鄉的一片深情。

1983年,張大千逝世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張大千以他淵博的學識、令人景仰的成就,贏得了各國藝術界、評論界的尊重,增強了中國繪畫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他是中國偉大的藝術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