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原名守信,號子義,1912年2月15日出生在雲南昆明市一個中醫家庭。聶耳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一天不如一天。母親雖然沒有讀過書,但她非常聰明,憑著跟丈夫行醫積累的經驗,還能坐堂把脈問診,勉強養家糊口。
聶耳自幼喜愛音樂,酷愛滇劇和花燈,一支簡陋的竹笛也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他母親會唱許多優美的雲南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在給孩子們講故事時,常常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動聽的歌曲與歌曲裏的故事總是讓小聶耳著迷。雖然此時的聶耳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幼童,但他從母親的歌裏認識了發起討袁護國運動的蔡鍔。蔡將軍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誌向。
1917年,聶耳入小學念書,十分刻苦用功。他10歲就學會了拉二胡、小提琴,彈三弦和月琴,開始顯露在音樂方麵的天賦。讀書期間,聶耳經常參加學校的各種演出活動,而且是骨幹和組織者。他們不僅在學校演出,還參加社會上的各種演出活動。
1924年,13歲的聶耳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初中畢業後因家裏無力負擔他的學費而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在這期間,他閱讀了很多進步書籍,積極參加學生運動,還曾寫過一篇《我之人生觀》,談到自己將來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思想”的遊曆家,然後“以實地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這在同齡人中間是個很了不起的抱負。
16歲那年,聶耳終於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後來報考黃埔軍校不成,又被軍隊遣散,無奈之中才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尚武的精神、愛國的熱忱,始終根植於聶耳心中。1928年,聶耳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他利用這年的暑假,和“玉溪青年改進會”的會員專程回到家鄉,舉辦遊藝晚會,演出了《高矮人對話》、《賣花姑娘》、《孔雀東南飛》、《雨夜》、《送別》、《佳雀》等一批新劇和器樂協奏等節目。
1930年7月,聶耳為了逃避反動派的搜捕,離開昆明到上海,不久加入“反帝大同盟”,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第二年4月,聶耳考入明月劇社當小提琴師,並開始作曲。由於勤奮好學、刻苦鑽研,他的技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歌舞團中,因他的聽覺特別靈敏,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他聽了很高興,索性改聶守信為“聶耳”。
1933年,聶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入黨到遇難的兩年多時間裏,聶耳的藝術才華得到了充分發揮,在中國現代樂壇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印跡:此間創作了《碼頭工人歌》、《大路歌》、《開路先鋒》、《賣報歌》、《畢業歌》、《新的女性》等鼓舞人心的群眾歌曲和《梅娘曲》、《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等優美雋永的抒情歌曲。再加上他寫的其他歌曲和他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金蛇狂舞》等6首器樂曲,共有41部作品。在他一生中最光輝燦爛的時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令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