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市。父親李海泉是一代粵劇名伶,日本侵華期間,他舉家從廣東逃到香港,後來再往美國繼續他的演藝生涯。母親何金棠,是一名歐亞混血兒。1941年,李海泉舉家回港。

憑借父親跟娛樂圈的關係,小龍自6歲開始就有機會正式參演,一直至17歲,共參演了十多部粵語片,包括《人之初》、《人海孤鴻》、《雷雨》等。由於他的演技突出,他成為香港小有名氣的童星和小生。

李小龍自13歲正式學武,拜得詠春派掌門葉問為師,葉問是香港武術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首次把詠春拳由中國大陸傳入香港發展。小龍對武術如饑似渴,可謂廢寢忘食,其間曾以詠春拳在香港校際西洋拳賽中,打敗過三屆冠軍得主的洋鬼子,而初嚐勝利的滋味,從此更潛心苦練。小龍除了對武術有極度狂熱的興趣外,他也喜歡跳舞,曾在香港“恰恰舞”比賽中勇奪冠軍。雖然小龍天生聰敏,但胡鬧任性的惡習一直難改,四處與人“交手”,樹敵眾多。父親不久命他遠涉重洋,前往美國念書,希望借一個新環境給他帶來一個新的開始。

李小龍在18歲的時候隻身搭乘郵輪赴美,當時他身上僅帶有100美元。他不想依靠家人或在美國的親友援助,隻想自力更生,所以在美國期間,他以半工半讀的形式來生活。他曾做過折報工、餐館的雜工等,雖然生活緊張,但他從來未疏懶於練武。由於意識到必須充實學問才可在當地立足,他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在大學二年級期間,小龍曾以校內的停車場為道場,開始教授詠春拳。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當李小龍的武藝愈見精湛之際,他開始辦正式的武館,先後在西雅圖、奧克蘭和洛杉磯發展他的個人事業,並結束了還差一年就能畢業的大學生涯。

李小龍憑著一身技驚四座的武藝懾服了很多武林人士,許多人列入其門下,正因為這個原故,李小龍將自己的武術領域不斷擴大。同時他通過書本,錄影帶等資料不斷地進行研究,當時他把自己的武術命名為“振藩拳術”,它融合了南北螳螂拳、蔡李佛、泰拳、擊殺術等,但核心仍是詠春拳。後來經不斷地改良和發展,總結多年的經驗而自創出舉世矚目的“截拳道”。

《截拳道》一書脫稿後,被翻譯成幾個國家的文字問世,風行全世界,成為當時世界上銷量最大的武術書籍之一。“武人不文,文人不武”,文武分家,古往今來,大凡如此。可李小龍卻不同,他亦文亦武,在練功之餘,潛心理論研究。他寫下了七大本武學筆記和四本著作,四本著作是《截拳道》、《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和《截拳道的研究》。

俗語說“樹大招風”,李小龍初露崢嶸後,有人欽佩,有人嫉妒,又有人想把他打敗以自抬身價,因而有些好勇鬥狠的人就接二連三地登門挑戰。此時,李小龍也想考驗自己的功夫,於是來者不拒,接著好幾個國家的拳師們,如日本空手道、韓國跆拳道、美國拳擊家都紛紛向他挑戰,都成了他手下敗將。有一次,他受到10個空手道高手突然襲擊,他在重重混戰中使出渾身解數,結果將他們一一打敗。他不畏名聲敢於同泰國拳王察猜公開比武,同世界空手道冠軍羅禮土·羅伯華對壘。據統計,他與各國高手實戰搏擊有300場,並保持不敗紀錄。1964年,李小龍參加在美國加福尼亞州舉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賽,當年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奪得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