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投入首先是一種態度(2)(1 / 3)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被譽為“把美國帶到輪子上的人”。一次,他想製造一種V8型的發動機。當他把這個想法跟工程師交流時,工程師們都認為隻能在圖紙上設計,但絕對不可能在現實中製造出來。盡管如此,福特仍然堅持說:“想辦法製造出來。”

工程師們很不情願地開始了嚐試,幾個月後,他們給福特的回答是:“我們無能為力”。

但福特還是說:“繼續嚐試!”

一年多過去了,還是沒有結果,所有的工程師都覺得無論如何都該放棄了。但福特仍然堅持“必須做出來”。

就在這時,有一位工程師突發靈感,竟然找到了解決辦法。

福特終於製造出了“絕不可能”成功的V8型發動機。

為何工程師們認為“絕不可能”的問題,最後還是在福特的“逼迫”之下解決了呢?

關鍵的一點,就是先把“不可能”的戒律放一邊,而隻想我自己是否完全投入,是否想盡了一切辦法、窮盡了一切可能。

如果將心靈的焦點對準“難”,頭腦就會加速運轉,找出千萬個理由,證明真的很“難”,人就很容易屈服。因為,畏懼使人無法真正冷靜地應對問題,甚至導致行動的癱瘓。

但是,假如你不問問題難不難,隻問自己是否盡了最大努力,你就會輕裝上路,盡力挖掘自己的潛能,反倒容易將問題解決。

把自己逼到“非……不可”的境地吧,你會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奇跡!

(二)問問自己:竭盡全力了嗎?

不要給自己的人生打折扣,愛打折扣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24歲的海軍軍官卡特,應召去見海曼·李科弗將軍。在談話中,將軍讓卡特挑選任何他願意談論的話題。然後,再問卡特一些問題,結果每每將軍都將他問得直冒冷汗。

卡特終於開始明白:自己自認為懂得了很多東西,其實還遠遠不夠。結束談話時,將軍問他在海軍學校的學習成績怎樣,卡特立即自豪地說:“將軍,在820人的一個班中,我名列59名。”

將軍皺了皺眉頭,問:“為什麼你不是第一名呢,你竭盡全力了嗎?”

此話如當頭棒喝,影響了卡特的一生。此後,他事事竭盡全力,後來成為了美國總統。

竭盡全力,就是不給自己任何偷懶和敷衍的借口,讓自己經受生活最大的考驗。

竭盡全力,就是要你把意識的焦點對準如何解決問題,減輕解決問題的焦慮感,輕裝上陣,集中心智,去創造生命的奇跡。

有些問題的確非常頑固,想了許多辦法,仍無法解決。於是有人便認為“已是極限”,再去努力也是白塔。其實,當你真正經過一番努力奮鬥,就會知道所謂“難”,其實隻是你自己的“心靈桎梏”。隻要不斷努力,開發的潛能就會越來越大。努力不夠,你當然不知道自己的潛能到底有多大。

從“我已盡力”的假象中把自己解放出來吧!再努一把力,你還會有更大的作為。

要投入不要“投機”

無論你做什麼工作,無論你麵對的工作環境是鬆散還是嚴格,你都應該全身心投入,而不是靠投機取巧過日子。

有這樣一則笑話:

夜晚,一個人在房間裏四處搜索著什麼東西。另一個人問道:“你在找什麼呢?”

“我丟了一枚金幣。”他回答。

“你把它丟在房屋的中間,還是牆邊?”另一個人問。

“都不是。我把它丟在房屋外麵的草地上了。”他又回答。

“那你為什麼不到外麵去找呢?”

“因為那草地上沒有燈光。”

也許你覺得這個人的思維邏輯很可笑。然而,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事:有些員工不是在工作中尋找公司的重用,而是完全寄希望於投機取巧。他們和那個在房間裏找金幣的人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在錯誤的地方尋找他們所要的東西。

一個想要找到金礦的采礦者,如果他認為在海灘上挖掘更容易,而因此就在那兒尋找金子的話,那他找到的肯定隻是一堆堆沙子,而絕不可能是金子。隻有在堅硬的石頭和泥土中挖掘,才能找到想要的寶藏。而不是投機取巧隨便找個地方挖,那樣是挖不出金子的。

一些公司內部籠罩著一種緊張的氣氛,員工抱怨老板太苛刻,整天像監工一樣監督自己;老板則抱怨員工不能全身心投入,一轉身的工夫就投機取巧,沒有監督就沒有工作。

我承認有些老板可能對員工過於苛刻,他們時刻盯著員工的一舉一動。但是,員工是否也應該自我檢討一番?任何人都無法否認,投機取巧是如此普遍地存在於公司和各種組織中,成為當今社會的痼疾。

世界上絕頂聰明的人很少,絕對愚笨的人也不多,一般都具有正常的能力與智慧。但是,為什麼許多人都無法取得成功呢?

世界上到處都是一些看來很有希望成功的人——在很多人的眼裏,他們能夠成為而且應該成為各種非凡人物,但是,他們最終並沒有成功,原因何在?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習慣於投機取巧,不願意付出與成功相應的努力。他們希望到達輝煌的巔峰,卻不願意經過艱難的道路;他們渴望取得勝利,卻不願意做出犧牲。投機取巧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成功者的秘訣就在於他們能夠超越這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