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以飽滿的精神投入(2)(1 / 3)

這說明,不要使生活太呆板,做事也不要太機械,要把生活情趣化、工作藝術化,這樣,在工作中自然會有興趣,自然會全身心去工作。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想“如果可能,我一定選擇‘不工作’!”人人都企盼“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最幸福的”,今天絕大多數人都像上了發條的時鍾那樣,每天固定而麻木地工作著——那種完全為了自己的隨心所欲的自在生活,永遠還隻在想象之中。

在飛速運轉的都市生活中,高壓工作換取的報酬可以滿足人們物質的要求,卻很難讓他們自己的內心充滿快樂。

於是日複一日,這些人一天比一天更忙碌,一天比一天更憔悴而精疲力竭。工作就像那個永不會停止的風車,拖著人習慣性地轉動。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累呢?原因在於他們不會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

如果他們像那些魚販那樣懂得工作的樂趣,把工作當成戀愛一樣來對待,或許,他們將會輕鬆快樂得多!

除了認真,還是認真

認真工作是真正的聰明。你隻有凡事認真才能把工作落實到位。

現在許多企業都在講要把工作落實到位,究竟什麼才算“把工作落實到位”?怎樣才能“把工作落實到位”?許多管理者和員工卻並不真正明了。

我們還是先從故事說起。

在一個美麗的鄉村,有一間房子,房子的牆上裝有三麵鏡子。

第一麵鏡子,表麵凹凸不平,且有汙點,看起來很髒。

第二麵鏡子,清潔精巧並裝飾有精美雕刻的鏡框。

第三麵鏡子,既沒框子也沒有裝飾,隻是一麵潔淨清楚的鏡子。

當麵對第一麵鏡子時,看到了什麼?回答是:“一麵不幹淨的鏡子。”

第二麵鏡子呢?回答是:“看到了一麵精美的鏡子。”

第三麵鏡子呢?回答是:“看到一片美麗的景色。”

這個故事講出了落實的真諦:真正的落實就應該如這第三麵鏡子——人們看到的是結果:從鏡子中看到的是美麗風景,而不是表現自己作為鏡子的特色——雕刻精美的鏡框。

真正有效的管理者,是用組織、製度或文化來實現落實到位,通過一套組織、程序來約束越軌行為,或者用文化內在地改變行為和觀念。這樣一來,在大多數情況下,落實就是一種緊盯目標下的簡單重複過程。這種鎖定目標簡單重複的過程,甚至可以上升到職業化的程度。所謂的職業化就是在商業行為中始終堅守基本的商業規則與商業道德,以公司利益和目標而不是個人的好惡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所以,職業化中的落實要求的是“認真第一,聰明第二”。

拜耳公司最早創建於1863年。一個世紀之前,拜耳第一個開發出了工業化生產的止痛藥“阿司匹林”——全球最著名的止痛藥。現在的德國拜耳集團(BayerGroup)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醫藥保健品及化工集團之一。

拜耳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吳曉濱博士談到他在德國學習和工作期間養成了認真、嚴謹的習慣時說:“無論任何事情,隻要有可能做到極致就做到極致,不要有差不多就行的想法。比如在管理公司方麵,過去我曾經作過市場,當我在製作一本宣傳手冊的時候,不僅僅是保證這本手冊不出錯,而且要想到這本手冊上的第一個字放在哪個位置最好。等到對手冊非常滿意,而且憑借自己的想象力已經不會再有新的補充,如果拿著手冊剛一出辦公室的門口遇見一個朋友,那麼還是要立刻拉住他讓他再提一些意見。做事不能做到90%的完美就滿足,而要努力將剩下的10%的完美也做完,即使補上這10%的完美可能會用90%的完美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什麼是認真,這就是認真?

目前企業的一些問題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責任心問題。隻有做到“認真”二字,才能形成企業的卓越管理,才能確保企業的目標、計劃的準確落實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