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暑假,看完8月28日《解放日報》的通訊《蠟炬將成灰,誰可與關懷》,我的眼淚差點兒掉下來了,因為被報道的主角——河北易縣的代課教師王秀玲的事跡深深感動了。這是一位多麼有愛心、多麼高尚的老師啊!
報道是這樣開頭的:王秀玲,河北易縣蔡家峪鄉平頂山學校幼兒教師,共產黨員,50歲,教學29年整,至今未嫁。由於腰椎間盤突出、雙腿肌萎縮嚴重,已臥床一月。而另外一間破瓦房裏,躺著她84歲、患心力衰竭的老母親。這個家,隻剩她與她,相依為命。前些天,易縣下雨,瓦房裏好幾處接滲漏雨水的盆罐滴答作響,沒法下炕的王秀玲說她心急如焚。記者告訴她,遠在上海的好心人已經募捐1萬多元醫藥費,作為即將到來的教師節特別禮物。她很感激,但依然焦急的原因是,就要開學了,學生們怎麼辦……
從教29年的王秀玲,月工資從最初的30元,漲到45元、72.5元、1997年的300元,再到2010年至今的400元,與當地月工資千餘元的正式教師相差甚遠。因為,她的身份隻是平頂山村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的代課教師。王秀玲所在的平頂山村,顧名思義,山頂上的村子。有個暑假,她姐姐攙扶著她去保定求醫,先要步行7裏地,再等每天僅一趟的班車去縣城,而後換車到保定,全程至少5小時。還有一年,王秀玲的老父病逝,她卻在父親落葬當天,依然正常上課。麵對人們的疑問,她說:“那天正好是上課的日子。”那一年,王秀玲又因所教班級獲鄉統考最高分站在了中心校的領獎台上。
記者這樣描述她的家——半畝承包地,兩間破瓦房是借住的,吃的土豆、玉米多是遠嫁外縣的姐姐救濟的,“村裏條件一般的家庭有牛,差一些的有豬,過年前殺了就有肉吃。而王老師家裏,真正的家徒四壁,連豬都沒有。”王秀玲說,她對不起母親,白天母親一個人在炕上躺一天,餓了吃塊涼饅頭,渴了喝口涼白水。2009年暑假,王秀玲自己也病倒了:兩腿沉得不聽使喚,走幾步路就滿頭大汗。種田更是隻能麻煩親友了,誰有空就請誰幫忙。而治療費用,隻能依賴50多歲的姐姐特地外出打工賺來。她覺得,自己就像個家人的累贅。而易縣教育局人事處告知記者:全縣類似王秀玲的長期幼兒代課教師有300多名,“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要成為正式的國辦教師有年齡限製,必須小於35歲,還有學曆限製,教小學的必須是中師畢業”。而50歲的王秀玲,隻是高中畢業。
教育實踐篇
2012年上海民生發展報告
王老師身患重病,家裏一貧如洗,但她卻堅持當了29年的山村小學代課老師。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她這麼執著呢?因為我父親是解放日報的編輯,我就“近水樓台先得月”,電話“采訪”了這篇文章的作者林環老師。林環老師說,這也是她去采訪時最想問的問題。看來,我們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她問了好幾次這個問題,王老師的回答總是那麼平靜。要麼說,“什麼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講台”;要麼說,“有一年的婦女節,我讓學生做禮物送給媽媽,可學生們卻手捧禮物站在我身旁齊聲說,祝老師媽媽節日快樂”;要麼說,“每次鄉統考,我都站在前三名的領獎台上”。王老師說,這些都是她最幸福的時刻。這時我明白了,王老師太愛孩子們了。她所在的平頂山村是個真正的窮鄉僻壤,交通不便,沒人願意來這任教。以前沒有老師時,村裏的孩子們四處遊蕩,徹底成了一群野孩子。王老師是舍棄不了這些孩子啊!
現在,王老師的故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4年前,“上海易縣助學基金”成立了,至今參與捐款者43人:主要是複旦大學計算機係91級學生,還有他們的同事,他們的家人。他們為王老師和她的學生們雪中送炭,努力解除他們的燃眉之急。但我想,我們在關愛王老師的同時,也要關愛更多像王老師那樣的鄉村教師。他們在山溝溝裏給學生們講課,在村頭的校舍裏為孩子們批改卷子,在簡陋的操場上帶領同學們打球。他們中的很多人生活貧困,需要社會的關心和幫助。所以,我最想說的是,讓我們像關心王老師那樣,關心每一個鄉村教師吧!因為,他們是最美麗的人。那麼,我們能夠做到“關愛每一個王老師”嗎?
(作者單位:徐彙區向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