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做人從修身開始(5)(2 / 3)

我曾經把自己的麻煩怪罪到別人頭上,不過隨著年齡漸增,我最後發現應該怪的人隻有自己。很多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認清了這一點。”

拿破侖被放逐到聖海倫島時說:“我的失敗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怪罪任何人。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自己,這也是造成我的悲慘命運的主因。”

富蘭克林每晚都自我反省。他發現過十三項嚴重的錯誤。其中三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成不了大業的。所以,他一周訂一個要改進的缺點做目標,並每天記錄贏的是哪一邊。下一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整整持續了兩年。難怪富蘭克林會成為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艾爾伯特·哈伯特說過:“每個人一天起碼有五分鍾不夠聰明,智慧似乎也有無力感。”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想辦法從中學習。詩人惠特曼曾說:“你以為隻能向喜歡你、仰慕你、讚同你的人學習嗎?從反對你的人、批評你的人那兒,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訓嗎?”

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或我們的工作,倒不如自己動手。我們可以是自己最嚴苛的批評家。在別人抓到我們的弱點之前,我們應該自己認清並處理這些弱點。達爾文就是這樣做的。

當達爾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種起源》時,他已意識到這一革命性的學說一定會震撼整個宗教界及學術界。因此,他主動開始自我評論,並耗時15年,不斷查證資料,向自己的理論挑戰,批評自己所下的結論。

美國一家大公司的總裁查爾斯·盧克曼曾經用100萬美元請鮑伯·霍伯上廣播節目。鮑伯從不看讚賞他的信,隻看批評的信,因為他知道可以從中學到一點東西。

福特汽車公司為了了解管理與作業上有何缺失,特地邀請員工對公司提出批評。

有一位香皂推銷員,甚至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當他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訂單接得很少。他擔心會失業,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每當他推銷失敗,他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不足?有時他會折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

他這個態度為他贏得了許多友誼,以及珍貴的忠告。他後來升任了高露潔公司總裁,他就是立特先生。

人不可能避免犯錯,但切不可一錯再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犯錯。但是,為什麼有的人成就卓著,而有的人卻成就低下?其實,答案很簡單:有的人一錯再錯,沒有及時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而延緩了前進的步伐。

孔子曾誇他的一個弟子顏回,說他:“不遷怒,不貳過。”孔子非常重視的一項品質就是“不二過”,就是不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總是犯同樣的錯誤,可能還會有另一些你沒想到的後果。

後果1:暴露了你的思維模式及行為習慣

如果你老是犯同樣的錯誤,這表明你的思維模式出現了僵化之處。在做錯事之後,也許你想很好地反省自己,但你卻沒有發現問題所在,所以下次做事時還是出錯;也許你發現了問題,但因為受到長期累積下來的行為習慣的束縛,下次做時還是明知故犯。這種人若是帶兵打仗,定會吃敗仗;待人處事時,也會生出許多是非。

由於你何種場合出錯早就被人料定了,那你在與人競爭時還有什麼勝利的可能呢?

後果2: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

當人們評價一個人時,往往先看外表,再看其所做的具體事情。事情做得越好,進行得越深入,評價就高。如果老是做錯事,人們對你的評價就低。若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誤,評價就更低了,因為別人會對你的反省能力、做事能力及用心程度產生懷疑。即使你是無心之過,犯的是小錯,別人也會對你的評價大打折扣。